【摘要】文化取向作為《喜福會》的主題之一,隱匿在諸多的象征意象之中。四位中國移民母親在生活中常用的漢語和“洋涇浜”英語映射出第一代美國華裔女性對中國文化靠攏和對美國文化疏離的取向。
【關(guān)鍵詞】母親 漢語 中國 英語
美國華裔作家譚恩美在《喜福會》中用英語記錄和反映19世紀40年代初移民到美國的四位女性及其出生在那里的后代華裔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四位女性都出生在中國,在青春時期都有著痛苦的人生經(jīng)歷。吳素云在中日戰(zhàn)爭時期失去了女兒和丈夫,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逃到美國以躲避戰(zhàn)亂;龔林冬被迫做了童養(yǎng)媳,苛刻的婆婆和無能的丈夫把她折磨得心力交瘁,所幸聰慧的她施計逃出了婚姻的牢籠;蘇州首富之女顧映映聰慧漂亮、知書達禮,卻嫁給一個尋花問柳的丈夫,自己忍氣吞聲受著煎熬直至丈夫被殺死;許安梅的母親是一個寡婦,后來做了富商的四姨太,受盡夫家和娘家的欺凌,最后用自殺的方式給安梅換取了自由和到美國的船票。重重的磨難讓她們選擇逃離故鄉(xiāng),向往著在美國的幸福生活?!癐n Ameica I will have a daughter just like me.But over there nobody will say her worth is measured by the loudness of her husbands belch.Over there nobody will look down on her,because I will make her speak only perfect American English.” 四個母親在舊中國親身經(jīng)歷的或是目睹到的婚姻壓得她們無法呼吸,她們自然不希望女兒再和她們一樣過一種完全仰仗丈夫的日子;再有,“講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語”流露出了母親們想要遠離中國的迫切愿望,也能看出美式英語在母親們心目中的地位:英語無疑就是權(quán)勢、地位、平等和尊敬的象征。
縱觀全文文本,母親的語言在譚恩美的巧妙設(shè)計之下,折射出這部小說的兩大主題:文化身份和母女關(guān)系。女兒實現(xiàn)了母親在前往美國的船上許下的愿望,“And she had a daughter who grew up speaking only English and swallowing more coca-Cola than sorrow.” 女兒只會講英語,正如她們對美國文化的那種全盤式的追崇態(tài)度,已然完全脫離了漢語所象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母親遺傳給她們的只有中國人的外貌特征,每天耳濡目染,卻也只會簡單的幾個中文詞語:“So now the only Chinese words she can say are sh-sh,houche,chr fan,and gwan deng shweijyau.”和只會說“謝謝”、“火車”、“吃飯”和“關(guān)燈睡覺”的女兒對話時,母親也選擇了自己就輕駕熟的漢語,如吳素云的女兒所說,“These kinds of explanations made me feel my mother and I spoke two different languages,which we did.I talked to her in English,she answered back in Chieses.”一邊是講著標準美腔英語的女兒,一邊是操著純粹漢語的母親,兩門大相徑庭的語言明顯拉大了母女之間的距離,母女的溝通出現(xiàn)了難以跨越的障礙,矛盾和沖突接踵而來。“They see daughters who grow impatient when their mothers talk in Chinese,who think they are stupid when they explained things in fractured English.”
母親們在美國生活了幾十年,但她們在四個移民家庭的“喜福會”聚會上仍舊暢快淋漓地用漢語宣泄著情緒,甚至,和女兒的對話也是依賴女兒根本不會說的漢語來進行。
Autie Lin explains how mad she got at a store clerk who refused to let her return a skirt with a broken zipper.“I was chiszle,” she says,still fuming,“mad to death.” 1[P24]
And she gave me the same answer:”Yiding.” 1[P130]
“Jrdaule” --- I already know this --- she said,as if to ask why I was tellign her this again.1[P200]
小說中,作者保留了母親們大量的漢語語碼。譚恩美獨具匠心把母親的語言作為了她們文化取向的象征。頻頻蹦出來的漢語一方面表明了母親們的中國性,另一方面也明顯地流露出她們在朝已經(jīng)滲入她們骨子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靠攏,她們對中國有著復(fù)雜且矛盾的情感,她們對舊中國充滿了恐懼,中國是她們極力逃離的地方,也是她們盼望回歸卻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她們通過講漢語、做中國菜、穿旗袍等等方式延續(xù)著那份難舍的家國情懷。同時,母親們潛意識地疏離、拒絕甚至抵制身處其中的美國文化。
《喜福會》母親們在美國多年的生活經(jīng)歷讓她們或多或少能說一點英語,“她們用典型的漢語思維,套上英語的形式,創(chuàng)造了一種奇特的雜合的語言,以獨特的方式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Already cokked enough for you.See? One soup,four dishes.You dont eat it,only have to throw it away.Wasted!” “Who ask you be genius?” she shouted.“Only ask you be your best.For you sake.You think I want you be genius? Hnnh! What for! Who ask you!”
母親們的愿望在小說的結(jié)尾得到了實現(xiàn):吳精美喜歡自己的中國名字勝過英語名字,她堅持父親用漢語跟她講述母親的故事;薇弗萊蜜月之旅定在中國,為自己的漢語水平擔憂。女兒們回到或即將回到中國,更重要的是,她們認可并接受了自己的中國性,實現(xiàn)了中美文化的融合統(tǒng)一,母女沖突最終化解。
參考文獻:
[1]郭女環(huán).漢語語碼還原過程中交際意圖的傳遞[J].肇慶學(xué)院學(xué)報,2009,9:38-40,71.
[2]胡瀟.跨文化視野中《喜福會》的文化因素分析[D].長沙理工大學(xué),2010.
作者簡介:曹敏(1985-),女,云南文山人,碩士,文山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學(xué)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