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
摘 要:《命若琴弦》是當代作家史鐵生的代表作。小說以簡單的情節(jié)、清晰的結構、樸素的語言,表達對人生的理性思考,即,生命的意義就在于能創(chuàng)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能夠鎮(zhèn)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這是一種健全而豐滿的思想,應該喚起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關鍵詞:《命若琴弦》 ?史鐵生 ?過程 ?困境
史鐵生①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欽佩的作家之一。他在地壇之中,合歡樹下,面對生命的困境,所做出的深思、感悟與超越,建立了一種個人的、開放的、包容的、慈悲的、注重過程的理想主義。它以虛無為背景,又超越了虛無;它詮釋著人生的悲劇,又灑滿著歡笑;它刻畫著命運的荒謬,又充滿著熱情的火焰,是世俗社會中的精神烏托邦,是疲憊心靈的一碗雞湯。其代表作《命若琴弦》,恰如其分地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的內(nèi)核:人生的意義并不在結局,而是充滿艱險和激情的,或輝煌或悲壯的過程,即在理想上的廢墟上詩意地棲居。
《命若琴弦》創(chuàng)作于1985年。這一年是當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評論均發(fā)生重要變化的一年,“尋根小說”和“先鋒小說”這兩類新的、更貼切近于80年代中國體驗的作品,以嶄新的思維模式、變革的敘述方式和藝術形態(tài),使小說走出“文革”的陰影,面對正在裂變的世界、中國社會和人的生存方式。此時,史鐵生亦在創(chuàng)作道路上作出選擇,那是一條“尋根”與“先鋒”結合的獨特的路。“尋根”的取向,主要體現(xiàn)在精神追求和主題意向方面,而“先鋒”的特征則表現(xiàn)在藝術方法上?!睹羟傧摇芳词撬胍黄谱约旱牧硪环N嘗試。小說的情節(jié)很簡單,語言也很樸素,結構也很清晰,作品的整個重心都在對人生的理性思考之上。
作品講述的是社會邊緣處的一老一少兩個瞎子,在山中的各個村落里以說書為生。老瞎子的師父老老瞎子彈斷了800根琴弦,取出琴槽里的藥方?jīng)]有用來醫(yī)治眼睛,而是封進了徒弟老瞎子的琴盒,要他彈斷1000根弦后再取出藥方,并對他說: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老瞎子謹守遺命,用了50年的時間,虔誠地“真正是一根一根彈斷了”1000根弦時,取出藥方卻被告知是白紙。他崩潰了,他的心弦斷了,“不再想動彈,吸引著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間消失干凈”,他迅速地衰老,死期將至。他懷戀起過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么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弦扯緊,雖然那東西原是虛設的。他明白了:目的本來沒有,但生活只有被那虛設的目的拉緊,叮叮當當才有生氣,人生最重要的是從那繃緊的過程中得到歡樂。于是他振作起來,找到瀕臨死亡處于絕境剛剛失戀的徒弟小瞎子,把藥方封進他的琴槽,對他說:記住,得彈斷1200根。得真正的彈斷才成。老瞎子想:這孩子再怎么彈吧,還能彈斷1200根?永遠扯緊歡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無字的白紙……后來,小瞎子又像當年他師父領著他那樣,領著一個小小瞎子,在山中的各個村落里以說書為生。
如此平靜和緩的故事敘述中,沉淀著對偶然和困境的反思,蘊含著對人生目的和過程的解讀,深藏著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探討。史鐵生在《自言自語》中寫到人有三種根本的困境:“一,人生來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來注定是活在無數(shù)他人中間并且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這意味著孤獨。第二,人生來就有欲望,人實現(xiàn)欲望的能力永遠趕不上他欲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恒的距離。這意味著痛苦。第三,人生來不想死,可是人生來就是在走向死。這意味著恐懼?!雹谶@三種困境無法解決,也無從逃避,構成我們?nèi)松摕o荒誕的大背景,使得所有目的最后都指向虛空,就如作品中的白紙藥方。人生除了這三種根本困境,還被各種各樣的偶然所注定,所操縱,就像老瞎子出生眼就瞎是一個偶然,小瞎子的三歲眼殘是一個偶然,這些偶然決定了他們?nèi)松能壽E和故事。面對偶然,人根本無法自己把握自己。人,這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在人生根本的困境和偶然的注定面前,顯得多么卑微渺小,虛軟無力,恰如那琴弦的脆弱。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懂得絕處逢生?!睹羟傧摇防锢侠舷棺印⒗舷棺?、小瞎子、小小瞎子,為了那個無字藥方,慎重地彈琴說書過活,固然顯得悲愴絕望,但“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彈響了,生命里才有歡笑和幸福。命就在這琴弦上,而不在無字藥方上。正如史鐵生在《好運設計》中所闡述的,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chuàng)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你能夠鎮(zhèn)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希臘希神話中的西西弗斯永遠無法把巨石推向山頂,但在一次次的努力與抗爭中,他超越了他的宿命,成就了他的幸福和充實。是呀,生存中的絕境固然無從掌握,但創(chuàng)造一個精彩的過程卻可以始于足下。
史鐵生用生命的質(zhì)感和力度來寫作,以誠摯的情態(tài)詮釋著存在與虛無、宿命與反抗、目的與過程,溫暖慈悲地安撫著浮華的經(jīng)濟社會下一顆顆無措的心。也許正因為如此,2002年度“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給他的頒獎詞,這樣寫道:“當多數(shù)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nèi)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fā),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zhí)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p>
注釋
① 史鐵生,男,漢族.著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命若琴弦》及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等.曾先后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華語文學傳播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首屆“老舍散文獎”.
② 史鐵生.史鐵生散文[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