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達明
乾隆一生寫詩四萬一千余首,數(shù)量與《全唐詩》差不多。別說身為日理萬機的皇帝,就是以寫詩為生的文士,古今中外也沒有誰能有他寫的詩多。
乾隆性喜舞文弄墨,詩作多多。但其不少詩文,卻出自秘書和御用文人筆下。
《清史稿·汪由敦傳》記載:“乾隆間,大臣初入直軍機處,上以日所制詩用丹筆作草,或口授令移錄,謂之‘詩片。久無誤,乃使撰擬諭旨。由敦能強識,當上意。上出謁陵及巡幸必從,入承旨,耳受心識,出即傳寫,不遺一字?!?/p>
其意是說:乾隆年間,凡被選到軍機處工作的大臣,開頭都要承擔一項特殊使命,就是每天與皇帝如影隨形,記錄皇帝隨時口述的詩句,或?qū)⒒实塾眉t筆寫出的詩句,認真謄寫一遍(實際上是整理潤色),稱之為“詩片”。這項工作做好了,“久無誤”,才有資格為皇帝撰擬“諭旨”。汪由敦后來能夠成為皇帝的跟屁蟲和乾隆年間有名的軍機大臣,就是因為他記憶力超群,每次都能圓滿完成給皇帝“錄詩”的任務。
乾隆朝另一位有名的軍機大臣于敏中,也是因為才思敏捷、記憶力超群而獲得乾隆皇帝特別寵信。據(jù)《嘯亭雜錄》卷七記載:“(于文襄敏中)其才頗敏捷,非人之所能及。其初御制詩文,皆無煩定稿本,上朗誦后,公為之起草,而無一字之誤。后梁瑤峰(梁國治,乾隆十三年狀元)入軍機,上命梁掌詩本,而專委公以政事,公遂不復留心。一日,上召公及梁入,復誦天章,公目梁,梁不省。及出,公待梁謄默,久之不至,問之,梁茫然。公曰:‘吾以為君之專司,故老夫不復記憶。今其事奈何?梁公愧無所答。公曰:‘待老夫代公思之。因默坐斗室中,刻余錄出,所差惟一二字耳,梁拜服之。故其得膺天眷,在政府幾二十年,而初無所譙責者,有以哉?!?/p>
初入軍機的梁國治,因不知其中玄機,差點誤了大事,經(jīng)于敏中點撥,腦筋才轉(zhuǎn)過彎來。此后他再不敢掉以輕心了。正因如此,梁國治后來才能在軍機處待下去,否則早滾蛋了。
這些記載告訴人們,乾隆許多詩篇,其實都是靠秘書記錄整理而成,或由他乘興開篇,秘書續(xù)成。而所謂“朗誦”,所謂“謄默”,說穿了其實不過是乾隆君臣在那里裝腔作勢——有幾個文人真正能夠出口成章?自古以來,文思敏捷者,雖有數(shù)步成詩之說,但真正見諸史籍的,只有曹植七步成詩和溫庭筠“八叉手而八韻成”有數(shù)的幾個例子而已。好文章好詩歌大都是反復修改錘煉出來的,即使詩如李、杜,文如韓、柳,亦未聞他們出口即成章,下筆即成文。乾隆口述詩句,秘書只要“一字不誤”、原原本本記錄下來就能成篇?鬼才相信呢。
另據(jù)野史傳聞,乾隆的詩作,除了依靠身邊秘書記錄整理外,還有其他御用文人參與撰寫和修改,其中為乾隆捉刀代筆最多的,是蘇州籍大詩人沈德潛。由于這個原因,乾隆四年(1739)六十七歲才考取進士的沈德潛,到乾隆十二年(1747),八年間便官至禮部侍郎,并奉命上書房行走。八十多歲退休以后,乾隆還封沈德潛禮部尚書銜,后來又晉階為太子太傅。沈德潛死后,更是被追封太子太師,謚文愨,入賢良祠,可謂生享殊榮,死賜祭葬。
乾隆許多詩文,既然由秘書和御用大文人捉刀代筆,他的《御制詩文集》中,為什么多為不堪卒讀之作?蓋寫詩不像寫公文,能明白達意就行,而是需要激情,要有創(chuàng)作沖動,還必須有意境,有寄托,言有盡而意無窮。而所有這些,都不是捉刀代筆者所能具有的。他們代寫的東西,只能稱為產(chǎn)品,而不是作品。
另外,不管是軍機大臣,還是沈德潛這樣的大詩人,他們在記錄整理過程中,都不敢背逆乾隆原意,更不敢在文字上刪改。《清稗類鈔·恩遇類》記載說,沈德潛有一次不小心誤將“榮將”改為“榮國”,就遭到乾隆恥笑,以后他還敢放手修改嗎?所以說,乾隆有許多意境全無甚至文句不通的所謂詩歌被保留下來,是一點不奇怪的。
【童 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