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義
【中考真題】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終點”有兩個義項:①一段路程結束的地方;②特指徑賽中終止的地點。
美國詩人艾略特有這樣的詩句:
我們叫做開始的往往就是結束,
而宣告結束也就是著手開始,
終點是我們出發(fā)的地方 ......
請以“從終點出發(fā)”為題,寫一篇文章。
【寫作指導】
一、審讀導語,認真審題。
題目是個偏正結構,中心語是“出發(fā)”,對于這個詞考生并不難理解,可以理解為沖向一個新的目標、邁向一個新的臺階、追求一個新的層次。而修飾語中的“終點”則是審題的關鍵,也是寫作的障礙,如果不仔細審讀導語,就會偏離命題者的寫作意圖。這兒的“終點”我們可以理解為某一段生活的結束,或者某一個目標的達成,或者某一件事情的終結,它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而是我們重新出發(fā)、追求更高目標的起點。
二、把握重點,注意詳略。
考生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進行寫作。對大多數考生而言,以寫記敘文見長,可以從自己熟悉的或者經歷的事情入手進行選材,但要把握住寫作的重心,可選擇兩種寫作思路:一是什么促使你明白要“從終點出發(fā)”的人生啟示,事情的前因后果要交代具體;二是如何從終點出發(fā)的,前一部分略寫你的“終點”是什么,后一部分詳寫出發(fā)的過程以及收獲。如果你擅長于寫議論文,可以“要不滿足于現狀,不斷超越自我”為中心論點,旁征博引事實和道理論據,或正反對比論證,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三、發(fā)散思維,大膽創(chuàng)新。
從閱卷情況來看,考生受生活的限制,大多習慣從學習生活中入手,選擇自己學習的事例,選材千篇一律,使得閱卷老師產生審美疲勞。所以,要想使自己的文章走出人云亦云的困境,就要運用發(fā)散思維,另辟蹊徑,去尋找到一些與眾不同的角度。如我們可以告別狹隘的終點,用寬容之心去包容一切;告別悲觀的終點,學會了笑對人生;告別內心愁思的終點,用豁達樂觀去面對生活;告別了脆弱的終點,擁有了堅強的品質……在寫作手法上我們還可以運用擬人的構思,從物的角度進行敘寫。如一考生把筆墨伸向歷史,以書的口吻,寫出雖然歷經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但靈魂不死,不斷出發(fā),不斷奮進,繼續(xù)影響著后人,獨特的視角,成為贏取高分的關鍵。
【佳作展示】
從終點出發(fā)
● 泰州一考生
隔江淺笑,春色終了?半木芳華,漫山香飄。
山下悠然地蕩著一條小溪流,邊上站著一棵年邁的梨樹,滄桑的容顏道不盡許多苦。又到春天,滿樹梨花開,格外清冽動人,花瓣飄落,小溪流兜住它,向遠方奔跑。那時,山腳縈繞著淡香。
漸漸地,日子隨風箏飛遠,梨花灑落一地,老樹在風中無聲的嘆息,枝丫間伶仃的花朵或笑或哭,她們如何逃得脫命運?老樹仍舊沉默地站著,不言不語。
夏天的一切都是浮躁的,那春日溫晴的雨滴也暴躁了。風助雨勢,豆大的水珠沖擊著老樹,等風雨稍緩,天空又轟隆隆地響起雷,閃電劈斷了老樹的枝干,黑色焦枯的斷枝被風甩在地上,空洞地一聲巨響,老樹依舊挺立在暴風雨中,一聲不吭。肆虐的雷電熄滅了,老樹感到風停雨住之后的空氣出人意料地清新。小溪流驚訝地望著斷枝,望著老樹,老樹淡淡地開口:“風雨總會終了?!钡统辽硢〉穆曇艋厥幹∠魉妓髦趺匆膊幻靼??!傲T了,以后總會明白的……”
秋天慢悠悠地走在鄉(xiāng)村的小路上,金色的麥浪翻騰著,陣陣麥香撲鼻,老樹知道,她的眼睛已經模糊了。那麥田又離她那樣的遠,老樹在混沌的時空中,伴著他們的歡聲笑語到了冬天。
冬天的風銳利許多,生生地刺進皮膚深處,帶著骨頭一起在寒冷中戰(zhàn)栗,老樹在風中無助的哆嗦著,枯瘠的枝干僵化在風中。小溪流被凍結成冰,他困在冰層里,看著天上的白云和岸邊的老樹。
雪花飄落,像精靈一樣的小東西在空中舞動,蓮步輕移,降在老樹身上,降在冰層上,降在山上,降在屋頂。老樹似乎感受到了這精靈帶給她的溫暖,緩緩地閉上了眼睛,沉沉地帶著笑容睡去,這是她生命的終點,作為老樹裝飾大地的終點。
不知今日是幾時,只知一年春好時。當年帶著遺憾離開老樹的小溪流回來了,他渴望得到答案。帶著殷切的盼望,他再次回到那個岸邊。只是蒼老的樹早已不在,黯然神傷的他不經意間瞥見了一棵小樹苗,嫩綠的葉片在風中搖曳著,淺淺地唱著生命的美好,那不就是老樹生長的地方!這就是老樹給他的答復!小溪流不再停留,滿懷著活力向遠方奔去?;仡^看春風中的小樹苗成長著,他知道那是老樹又一輪生命的起點。
當小樹苗變成老樹,當老樹步向生命的終點,春天會到來,給這土地生機,給生命重新出發(fā)的機會。厚積薄發(fā),一切始于終點。
老樹隔江淺笑,梨木發(fā)開,漫山梨花香飄。新苗拔地而起,爛漫春光,生命枝繁葉茂。
【點評】
小作者獨辟蹊徑,以老樹新芽為出發(fā)點進行構思,濃墨重彩、形象貼切地寫出了老梨樹在春天花落后的嘆息,夏季暴雨中的掙扎,秋天的混沌,冬天的沉寂。尤為巧妙的是寫小溪再回到岸邊時,看到了一棵小樹苗,嫩綠的葉片在風中搖曳。文章在充分蓄勢后陡然一轉,滿足了讀者審美的期待。語言洗練,首尾呼應,自然圓融,也體現了小作者很好的筆力。
【素材鏈接】
1、日本著名馬拉松運動員山田本一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國際馬拉松比賽中,兩次獲得世界冠軍。
記者幾次問及山田本一是憑借什么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績時,他總是回答:憑借的是智慧。眾所周知,馬拉松比賽主要拼的是運動員的體力和耐力,而爆發(fā)力、速度和技巧都在其次,對于山田本一“憑智慧取勝”的回答,許多人都不太相信,總覺得他在嘩眾取寵,故弄玄虛。然而十年后,人們從山田本一的自傳中發(fā)現了“憑智慧取勝”的真實記錄。
他在自傳中寫道:在每次比賽前,我都要乘車將比賽的路線仔細的勘察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一家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公寓……這樣一直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以百米沖刺的勁頭向第一個目標沖去;到達第一個目標后,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40多公里的路程就這樣被我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而輕松的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