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培
摘 要:本文指出了高校公選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建議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公選課;評價;考核
高校中開設公選課即公共選修課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期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是高校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要求學生必須修滿3-4門公選課學分才能畢業(yè)。然而目前公選課的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學生選課冷熱不均、盲目選課,逃課嚴重,上課不認真,“選而不修”“混學分”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這就削弱了公選課課程開設的意義。評價機制對課堂教學及其相關活動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是加強教學反饋,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1]。合理的評價機制要求可以真實客觀地展現(xiàn)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通過公選課評價機制的探究和實踐,建立適用于全院公選課的多元成績評價體系,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教師的課堂教學發(fā)揮。
美國大學教育公選課的考核中主要強調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記憶能力;英國的大學教育則強調通過研究性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法國高校的公選課考核由平時考核、定期考核、學年考核相結合而成,突出考核的連續(xù)性、綜合性;德國學生可以自由安排他們的學習,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時間與對所修課程的掌握程度來決定是否、何時參加考試,考試內容不局限于書本和課堂,考評十分嚴格,但有多次考試機會[2]。
國內公選課評價方法很多,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有很多不同高校公選課選擇攻略,把學校里不同公選課的授課方式、考核方式進行了匯總,使得通過率高的課程會“一課難求”,較難通過的課程沒有人選,也是造成選課冷熱不均的原因之一。通過調查匯總,國內高校目前公選課實行的考核方式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一次性終結性考核,期末寫篇論文或者閉卷、開卷考試一次;一種是過程輔助的終結性考核,教師把平時點名和課堂提問時學生的出勤和表現(xiàn)情況作為平時成績,期末交論文或作品等作為期末考試,以期末考試為主,平時成績?yōu)檩o。目前對不同公選課來說,兩種方式都存在問題。大部分學生的論文是從網(wǎng)上下載轉抄、東拼西湊而成,可完成任務,重復率比較高,有的甚至完全相同。閉卷、開卷考試更是會使學生出現(xiàn)較多的作弊現(xiàn)象,難以準確衡量學生真實的學習效果。學生平時出勤率不高,“修而不學”現(xiàn)象屢見不鮮;教師對學生全部點名浪費上課時間,隨機抽點讓學生出現(xiàn)僥幸心理,有些學生點完就走,點名無法控制學生真正到課學習,更加無法了解學生對本課內容的學習效果。另外,還有學生出勤率很高,但是上課不聽課,玩手機,授課效果也完全達不到要求,因此出勤情況也不能準確表征學生掌握情況,依靠出勤、點名進行考核仍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
針對以上問題,要準確測試學生的真實能力和素質,真正發(fā)揮公選課培養(yǎng)人才的作用,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非常必要。建議如下:
①加大平時的形成性考核的權重配比,并實現(xiàn)形成性考核方式多元化,以多樣化的隨堂作業(yè)代替點名,以小組合作完成調研或實驗任務代替教師枯燥講解和演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避免教師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學生在講臺下低頭玩手機的狀態(tài)。由教師給出任務,通過小組合作調研或實踐、ppt制作與個人展示、主題辯論、隨堂作業(yè)等方法進行考核?;蛘叱浞职l(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根據(jù)課程中學生感興趣的課題,由學生自行命題并組隊完成,根據(jù)學生的思路、研究內容、研究過程及研究結果等因素綜合給分。
②增加拓展性考核項目,使學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開展創(chuàng)新性調查和研究,培養(yǎng)他們勇于擔當、善于協(xié)作、勤于思考、巧于實踐、敏于發(fā)現(xiàn)的能力。
③建立公選課評價網(wǎng)絡公共平臺,使公選課不再各自為政,一團散沙??梢约訌娊處熀蛯W生的交流溝通,避免了因公選課學生來自全校各院系,聯(lián)系不是很方便的弊端。與信息化教學接軌,實現(xiàn)部分形成性考核和期末開卷考核在信息化平臺上實施,利用隨機出題的特點,避免開卷考核過程中出現(xiàn)學生之間互相抄襲的現(xiàn)象。
④建立適合于任何一門公選課的成績評價體系,而不是只針對某一門課程可以實施,而其他課程不適宜。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公選課特點,能夠提出適宜的最能體現(xiàn)出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方法體系,包括筆試(開卷、閉卷)、口試、答辯與論文相結合、研究報告、社會實踐報告、學生的創(chuàng)新活動、參加某個相關學科競賽的成績等。每個課程可以根據(jù)自身特點從中選擇一種或幾種組合。
⑤部分高校傾向大量增加爾雅通識課,在網(wǎng)絡上進行學習,學生可以實現(xiàn)上課時間自由、地點自由,但聽課過程也自由,學生在聽課的同時還可以玩游戲、看電影,真正聽下去的很少。而且與教師互動少,理解不理解不重要,只要聽完課即可得到學分,考核方法不合理,并不建議大面積采用。
公選課作為每個高校學生必須要上的一堂課,要充分真正體現(xiàn)出公選課設立的目的,必須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評價機制,建立全面的學生考核評估體系和公選課評價網(wǎng)絡公共平臺,加強對學生平時學習的督促和考核,使學生真正從公選課的學習中學到知識,提高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讓不認真的學生“混”不到學分。
參考文獻:
[1]楊少輝,王潔華,宋英今.多元化考核體系在高校公選課中的應用[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2(10):141-143.
[2]郝艷紅,孫楠.高校公選課教學和考核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1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