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教好《我的叔叔于勒》,請不要將它看成是一個發(fā)生在異邦的100多年前的故事。因為類似的故事在我們身邊實在是太多了,只是經(jīng)過了一些變形,沒那么一目了然罷了。比方說學(xué)校的校慶,多半都是杰出校友唱主角,那些不大杰出的呢?是不是就成了校長眼里的于勒?還有,媒體過年時經(jīng)常會有的話題:異鄉(xiāng)的游子既盼望回家又害怕回家,這里的害怕回家,不就是因為工作、生活現(xiàn)狀不如意,害怕回去成為鄉(xiāng)鄰親朋眼里的于勒嗎?
莫泊桑是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大師,但我們千萬別以為他的作品只是批判他那個時代的。莫泊桑的作品具有永恒的經(jīng)典性,其原因就在于,即便在今天,這樣的小說也頗有鋒芒。
莫泊桑這篇小說非常生活化,大量的細節(jié),還有微妙的心思、盤算,點到為止。正是這些,讓小說生動,讓小說成為小說,而不是一篇道德批評稿。但是我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xué)呢?似乎主流還是搞道德批判,抽干小說的血液,將它教成木乃伊。
由此,我來教這篇小說,教學(xué)目標就是讓這篇小說所包含的豐富細節(jié),與我們在生活中感到、發(fā)現(xiàn)的類似細節(jié)相互激發(fā)、相互反應(yīng),由此深化同學(xué)們對生活和對小說的認識。
小說開篇寫道,“我”小時候,家里生活拮據(jù),但是每周日都要穿戴整齊,到海邊棧橋散步。請問,“我”會喜歡這樣的散步嗎?如果是你,你會喜歡這樣的散步嗎?為什么?通過這樣的問題,聯(lián)通文本和生活,目的是讓同學(xué)們體會這個場景所包含的豐富意味。或許這里會有爭論,比如有的同學(xué)可能會說:“這樣挺好啊,會讓人感到某種生活的希望,也意味著某種做人的尊嚴——雖然我們窮,可是我們也需要有品位的散步呀?!蓖ㄟ^不同觀點的交鋒,這一細節(jié)的含義就可以完整呈現(xiàn)——這是一種“裝”,但同時又是一點可憐的自尊和希望的體現(xiàn),也正因為此,所以它在可笑的同時也是可憐的。而孩子顯然不會喜歡這樣的散步,那是因為孩子對生活的感受和要求最為本真,在他們眼里,一捧沙子和一捧寶石沒有什么區(qū)別。
再比如說,“終于有一個看中二姐的人上門來了。他是公務(wù)員,沒有什么錢,但是誠實可靠。我總認為這個青年之所以不再遲疑而下決心求婚,是因為有一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我們通常的教學(xué)點就是告訴同學(xué)們這個細節(jié)表現(xiàn)出那位公務(wù)員女婿的貪財,帶有諷刺意味。這就是抽空了文本的血液。這段文字的微妙處在于,這位公務(wù)員“誠實可靠”,而他的求婚又與看了于勒叔叔的信有關(guān)。這里的內(nèi)涵難道僅僅是揭露或諷刺嗎?這些信息的疊加,讓人感到悲哀,它讓人感到對金錢的追逐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整個社會理所當然的普遍的人生、感情選擇的重要籌碼,即便“誠實可靠”者在這個問題上也沒有什么例外。而一個孩子的“總認為”顯然更多是直覺,而非縝密的分析。但是他的直覺一下就能將“求婚”和“看信”兩件事聯(lián)系在一起,不正說明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早早就懂得了“現(xiàn)實”是怎么回事,早早就對大人的婚戀失去了浪漫的幻想嗎?這同樣令人悲哀。
去哲爾賽島的旅游無疑是全文的高潮。但是除了情節(jié)外,我們同樣不可忽視這樣的陳述:“哲爾賽島是窮人們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一個法國人只要航行兩個小時,就可以到一個鄰國,看看這個國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這個不列顛國旗覆蓋著的島上的風俗習(xí)慣?!?/p>
這難道僅僅是一段陳述嗎?它還為整個小說提供了更為豐富可感的故事場。它告訴我們莫泊桑生活的時代,通過消費來獲得某種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不僅是富人的特權(quán),同時也成為窮人的選擇,只不過對于窮人來說這是一種虛擬的實現(xiàn)、虛假的滿足。這就和買仿名牌的包是一個道理。而“我”的父親因為被兩個“漂亮的太太”“高貴的”吃牡蠣方法所打動,因而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吃牡蠣,其背后的心理亦是如此,這不是出于對親人的愛,而是為了獲得自我的虛擬的價值滿足。
所有這些,就是消費時代的生活。由金錢支撐的高消費成為自我價值的源泉,成為人生的目標和動力,所謂事業(yè)、成功不過是其表面的幌子而已。而于勒之所以成為于勒,不僅是因為他由富變窮。如果他知道他的親人將敞開家門迎接游子,他還會成為那個于勒嗎?所以于勒之所以成為于勒,更因為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甚至他自己對此也是認同的。我們今天是否就不是這個時代了呢?在這樣的時代里,我們想不成為于勒,實在不容易。
金立群,評論家,代表作有《中國短篇小說經(jīng)典探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