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湘
《語文課程標準》把“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zhì),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放在課程總目標的第一條,突顯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健康情感和正確價值觀的重要地位。中學語文教學并不僅僅是傳授學生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已,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告訴人們,語文教學更應著眼于學生內(nèi)在心理結構的構建。語文教學是一個典型的情感活動過程,教師的教學情感、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學生的學習情感三者的溝通融合,形成了一個心理活動的有機整體。在這個立體的情感世界里,語文教學要真正的良性啟動,就必須實行情感教育,把那些正在或即將成熟的心理機能的形成推向前進,以期最大程度地推動學生的學習和情感的完善。
一、尋找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契合點,陶冶學生的情操
要順利地借助這一“心靈契合點”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觀。進入中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目標不能再簡單定位在識字、閱讀與分析課文這些基礎內(nèi)容上,而應將其逐步拓展到文學這個藝術領域,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稍加留意,人們就會發(fā)現(xiàn)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是嫻雅精致、膾炙人口之作,它們從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甚至是同一作者不同時期、不同心境下對自然、對人生、對社會的領略和感悟,這些文章往往融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边@種完成,就暗含了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當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這種外在的形式所構建的虛擬空間,本身就召喚著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心理體驗,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再構建、再創(chuàng)造。而學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其實已存在一種期待視野,即其閱讀習慣、閱讀趣味、閱讀心理和預期目的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入作品所展示的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豐富的心理體驗。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時,就會生成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這種心靈的愉悅,會使學生怦然心動,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有所感悟。
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這一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他們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扒橛粲谥小比缓蟆扒閯佑谥小痹佟靶斡谘浴?,優(yōu)美的作品常常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案腥诵恼撸群跚椤?,只有真情最易動人,尤其是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沈復筆下的那一片“群鶴舞空”的童稚之情,《背影》中“爬月臺買橘子”的濃濃舐犢之情,陸游那“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一腔報國之情,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那一縷悠悠思鄉(xiāng)之情,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和曠達胸襟,等等,如何能不讓學生怦然心動而終有所悟呢?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要做的、所能做的只能是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做一個學生的“引路人”和“點撥者”。激勵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使學生因主動的探究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尋找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契合點,優(yōu)化教學效果
要利用師生之間的心靈契合點優(yōu)化教學效果,教師就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教師是在一線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大多都有這樣的體驗: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教師而對他所任的課程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會努力將它學好,簡言之,就是“親其師,信其道”。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孔子曾經(jīng)說過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在學習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健康的學習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因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行為、活動對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語文教師尤其如此。語文教學內(nèi)容更多地承繼了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數(shù)千年的文化結晶,這一文化體系本身就對人格提出了較高的規(guī)范和要求。語文教師作為這種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更應該向這種規(guī)范和要求看齊,教師“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滿腔熱情,在教學中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直接對學生產(chǎn)生深遠的教育意義。
與此同時,教師也不應忽視新時期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許多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翻譯過來的外國文學作品等,都已經(jīng)走入了如今的語文課堂。但是總的來說,它們不外乎都是熔鑄著真、善、美的篇章。這就要求教師時刻保持一顆真心,引領學生一起穿越歷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蕪,領會死海的不死神奇,領略威尼斯的異域風情,感受韓麥爾先生的愛國熱情,追溯人類歷史的淵源,等等。在這種心靈相通、情感愉悅的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教學的效果自然會事半而功倍。
三、尋找學習者之間的心靈契合點,優(yōu)化教學效果
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尋找到學習者之間的心靈契合點,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方法不外乎聽、說、讀、寫,既然要改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那么,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中,這些教學方法是否應該摒棄呢?回答當然是“不”,聽、說、讀、寫這些教學方法已被實踐證明了是行之有效的,在新課程中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課程更高的學習要求,卻使教師不得不去尋求更為優(yōu)化的學習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是不能忽略這樣一點的——語文教學活動在更多的時候表現(xiàn)為一種開放的群體活動,因而參與學習的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學習中的作用至為關鍵。學習個體之間尋求心靈的契合點,能形成一種以自主學習為前提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在新課改下已經(jīng)深入人心,并廣為實施。
語文教學是一種內(nèi)化知識進而陶冶情操的活動,對于同一文本的體驗而言,因為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甚至差異比較巨大,所以當幾個學習者在一起進行交流、探討后,可能每個學習者的體驗就會更深一層。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是一種開放性極大的活動,因為語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因此,教師要用真誠引導每一顆求知的心靈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進而增長知識,發(fā)展個性,健全人格,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新課程“一切為了孩子的發(fā)展”的核心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