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怎樣才能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去調整歷史課堂教學,以便更好地去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呢?這也是處在課改前沿的一線歷史教師最關心也是最希望解決的一個課題,本文就此談了一些看法和建議。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84-01
引言
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中,主要是圍繞著高考方向重點講解、集中練習,這樣也就導致了忽略對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新課程改革之后,對培養(yǎng)學生們的綜合運用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及時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又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本文主要圍繞著新課改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展開,具體分析以下幾點:
一、創(chuàng)設和諧的交往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歷史課堂教學環(huán)境,是促使學生之間展開人際交往的前提條件。這種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形成主要是以其積極的情感氛圍為主要特征的,只有建立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以及民主和諧的歷史課堂教學氛圍,學生才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有一種愉悅感,才能促使各種教學交往活動的順利開展,為高效率的歷史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組織學生一起探究“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中的“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這一章節(jié)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做幾點鋪墊,主要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一步,可以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們去思考:“假如你們是漢朝的建立者劉邦,你們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去鞏固自己的政權呢?”;第二步,概括唐末至五代十國藩鎮(zhèn)割據(jù)的簡況,然后再指出藩鎮(zhèn)割據(jù)的實質;第三步,讓學生講述一下后周大將趙匡胤的陳橋兵變的故事。先讓學生進行以上幾點熱身活動,既能促使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去體驗相關的歷史,又能把學生們思考問題、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的主動性調動起來。
二、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然后再開展討論和交流,讓他們自行去解決問題,讓學生親歷知識的獲取過程,進而促使學生掌握更多有效的自主學習的方法,為接下來的學習或者是工作奠定好堅實的基礎。當學生闡述自己的獨特見解時,教師要先對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給予表揚,這樣能激發(fā)更多的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對于學生敢于提問的精神也要給予肯定,對一些正確的觀點給予表揚,對一些錯誤的觀點要及時引導,有必要時,可以讓學生之間展開討論,通過討論去判斷正誤,這樣也有助于全班同學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長此以往,學生們提出問題的積極性也會逐漸提升,而且還會進一步激起學生繼續(xù)發(fā)問的興趣,這樣也能夠促使學生不斷地提出一些新穎且又有見地的問題來。學生們在提問的過程中去探究知識的形成,便于他們掌握這些歷史知識,慢慢地,他們的學習能力也就提高了。
三、小組合作法
開展小組合作教學也是高效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教學法,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合作學習,加強師生、生生之間互動的同時,還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首先可以先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其次,教師還要為學生們的合作學習制定出明確的學習目標,要求學生要能夠通過合作與交流順利地完成學習目標,提高自學能力。此外,教師還要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有效的點評,針對學生們遇到的疑難點進行有針對性地指點和教學,便于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例如,在探究《“一國兩制”統(tǒng)一祖國》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要求學生之間通過合作探究一國兩制形成的必要性與優(yōu)勢。這時教師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還要進行必要的引導與監(jiān)督。在此過程中,教師就能發(fā)現(xiàn)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假如學生并不能正確地認識一國兩制的必要性,針對這一問題,在小組討論完后,開展總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我國制度的特殊性上分析這一問題,然后再以學生的疑難點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開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既能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又能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中需要解決的疑難點,從而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這樣,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分享收獲的同時,也吸收了其他同學的好的學習方法和技巧,使歷史學習不僅高效率,且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四、辯論式課堂
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辯論的方式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表達出來,這樣也便于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有效理解與記憶。通過開展辯論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提出辯題,然后再讓學生自由地組合,形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讓他們將自己的看法與觀點表達出來。通過開展這種辯論的教學方式,既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們的口才和辯論的能力,還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去思考一些歷史知識,為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歷史水平奠定基礎。例如,在教學“孫中山的辛亥革命”這些內容時,歷史教材上的很多觀點都是對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否持否定的態(tài)度,歷史教師就可以結合這一題目引導學生展開必要的討論,正方的學生持有“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觀點,反方的學生則堅持“辛亥革命是失敗的”觀點。教師可以當裁判,對正反兩方的學生提出來的觀點和看法進行中肯的評價與指正,以便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這段歷史知識。
教學是一個不斷發(fā)展與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但是不管怎么說,新課改也為每一位歷史老師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課題,在其理念引導下不斷地去總結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在課改的實踐當中去摸索和總結,為構建高效率的歷史課堂教學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