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東寧
高等教育成為全民教育的同時,也使得高校學生中的競爭更加強烈,學校中的競爭,以及大量高校畢業(yè)生帶來的就業(yè)壓力,使得新時代大學生面臨著更多的壓力源。壓力一方面督促著我們進一步的向前邁進,長時間的壓力帶給我們不適也在損害著我們的健康。
網絡在方便大學生生活的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一些學生沉迷網絡,在網絡中迷失自我,學業(yè)下降、人際關系、時間管理、身體健康等出現(xiàn)問題,根據(jù)我國學者的樣本為大學生的研究,我國大學生網絡網絡依賴群體占學生總群體的約25%,嚴重網絡依賴群體占學生群體5%。
大學生們面對著相對較多的壓力,網絡作為一種方便進行休閑活動的載體,是否成為大學生壓力的緩解處,大學生校園壓力與網絡依賴的關系值得進行研究。
“壓力”是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其早期的使用是作為物理學概念在進行使用,進行心理學領域進行使用后,壓力的英文“stress”在中文中翻譯為應激或壓力,壓力作為一個重要概念被使用,但并沒有準確定義。
雖然壓力在學界還沒有準確定義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壓力的一些特性。首先,壓力是一種情緒反應。其次,壓力的來源是刺激事件的發(fā)生。可以說,壓力是人面對壓力事件而產生威脅感的心理與生理狀態(tài)。則校園壓力可以簡單定義為學生面對發(fā)生在校園的壓力事件產生威脅感的心理與生理狀態(tài)。
關于網絡依賴的定義,學界定義比較模糊,有部分學者將網絡成癮與網絡以來等同起來,認為網絡依賴就是網絡成癮。
網絡本身的虛擬性、交互性、內容信息的極大豐富使得個人在網絡中實現(xiàn)很多需求的滿足,網絡本身的特性為網癮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大學校園中網絡使用的方便性,以及CNNIC 統(tǒng)計資料顯示的學生群體對網絡的使用使得我們不得不關注網絡使用的危害。
在本次研究中,大學生校園壓力年級、性別、專業(yè)并無顯著差異,這可能是由于本此研究的樣本、地域問題,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現(xiàn)在大學中的一種現(xiàn)實。
對男女期待的一種平等,以及男女對自身定位的一種接近,整體社會對男女平等觀念的接受,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男女的平等,尤其在大學校園這種思想的前沿,男生女生區(qū)別在弱化。
而年級的差異的減少,各年級具體的壓力對象可能在變化,如人際關系,大一學生入校不久,面臨著要新認識同學,結交新朋友,建立感情的過程,大二學生在朋友層面可能問題較少,大二一般是學生在各類學生組織中的關鍵期,與學生組織人員的人際關系成為大二人際關系的壓力源,大三則面臨考研就業(yè)的問題,未來人際的一種投資給成為大三學生的人際壓力源。就業(yè)壓力的差異不顯著,也與整個社會對于大學生就業(yè)的擔憂,以及大學生就業(yè)情況的嚴峻,使得其對不同年級影響并沒有顯著差異。
大學生校園壓力的專業(yè)差異總體雖然也沒有顯著,但體能與生活壓力理科顯著高與文科,體能與生活壓力的問卷題目為“感到全身軟弱無力、猜疑自己的身體有病、感到適應不了生活方式的變化、擔心還不了欠別人的錢、感到跟不上生活的節(jié)奏、因自己的精力下降而發(fā)愁”,文理科在體能與生活壓力顯著差異,可能是由于在一般情形下理科的在學業(yè)要求較高,雖然文理科在學習壓力上并無顯著差異,但學業(yè)任務較重,如蘭州大學理科生一般課程設置較多,周末也多有實驗課,使得理科學生的體能與生活壓力顯著的高于文科。
大學生校園壓力及其各因素都與網絡依賴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性,這與我國大學生壓力應對方式可能有較大關系,根據(jù)我國學者的研究顯示我國大學生面對壓力主要以情緒性應對為主,而且對情緒性應對的具體問題分析時,發(fā)現(xiàn)我國大學生情緒應對的分散注意力與發(fā)泄多采用聽音樂、看電影、找朋友聊天、寫博客、睡覺、哭一場等,總處理方式中做其他的事排第一、聽歌排第二、與朋友傾訴排第六。
而上述應對方式多可以用網絡來實現(xiàn)。本次調查中,所有學生都擁有手機與電腦中至少一件可上網設備,網絡使用的方便性,以及大學生的情緒應對方式,使得大學生面臨壓力時,網絡可以成為一種方便的工具。
從大學生校園壓力及其各因素與網絡依賴的回歸分析來看,減少大學生校園壓力,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大學生網絡依賴,且大學生校園壓力與網絡依賴的回歸模型解釋力相對較強,其中經濟與地位壓力與就業(yè)壓力的減輕對減少大學生校園壓力的作用較大。從問卷我們可以看出這兩者都涉及著人際中的地位,以及就業(yè)。
對于人際中的地位問題,這需要我們大學生自身的努力,通過學習掌握人際交往技巧,建立信賴的親密關系,從中得到緩解,學會合理應對,以及處理人際問題。
對于就業(yè),我們首先需要擺正觀念,大學本科教育不是職業(yè)技術培訓,我們來大學不是培訓大學生就業(yè)的地方,高職類院校雖說為培養(yǎng)職業(yè)技術人才,但本此研究未涉及高職。同時,大學生面臨的就業(yè)形勢的確十分嚴峻,許多高校也開設了職業(yè)生涯課程,以及就業(yè)指導類機構,由本次研究成果表明就業(yè)壓力的減輕可以減少大學生網絡依賴,為了應對網絡依賴,我們可以繼續(xù)加強就業(yè)指導,多方面培養(yǎng)大學生就業(yè)能力,使大學生面對就業(yè)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