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存
手機依賴已經成為了一種心理疾病,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過度的使用手機,已經在人們的心理、生理以及社會功能等方面造成了損傷,這種心理疾病已經普遍存在于社會心理現(xiàn)象中。在大學生這個社會范圍較大的群體中,已經出現(xiàn)了大量的手機依賴的現(xiàn)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手機的更新?lián)Q代特別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智能機快速的充斥進了人們的生活中,也是大學生手機依賴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的一個原因所在。如果大學生長期處于手機依賴這樣的狀態(tài)下,那么必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所以,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重視。
在西方社會中,工具理性向來盛行,針對這一現(xiàn)象,哈貝馬斯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叫做交往行為理論,希望這一理論的提出,可以幫助建立一個標準或者是基礎來描述、批判現(xiàn)代的社會結構。一直以來,交往都是人們不能避免的基本任務,并且是一個哲學范疇的課題。這種工具理性的現(xiàn)狀必須被打破,才能改變現(xiàn)狀,成就交往理性。
哈貝馬斯將社會行為定義為四種類型:
(1)目的行為,這種行為是人們?yōu)榱藢崿F(xiàn)某一目標而采取的行動;
(2)調節(jié)規(guī)范行為,這種行為是社會的集體成員依據共同的價值觀而采取的一致的行為;
(3)戲劇行為,這種行為指的是在公眾的面前人們表現(xiàn)自己的看法、態(tài)度等行為;
(4)交往行為,這種行為指的是人們應用語言或者是非語言的方式進行互動。
在這些分類的基礎上,哈貝馬斯創(chuàng)造了交往行為理論學說,將這個社會定義為二元社會結構模式。一方面,哈貝馬斯認為,人們是生活在一個文化再生產的社會關系中;另一方面,人們還不可避免的生活在一個物質再生產的社會關系中。實際上,人類的生存還是偏向于物質依賴,但是,現(xiàn)在這種過度工具理論性的發(fā)展導致了社會生活中的理性式微。
手機作為一種科學技術的產物,以它獨有的便利條件充斥了人們的生活各個角落,手機作為一種交往工具,可以快速的達到人們的交往目的,體現(xiàn)了非常直接的目的性。大學生利用了手機這種便利性,通過對手機的應用,可以隨時隨地與他人進行溝通。手機這種溝通的便利性,造就了手機成為大學生交往的合理選擇模式。但是這種便利對著其發(fā)展的過度性,也出現(xiàn)了不容忽視的弊端,那就是大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經出現(xiàn)了手機依賴的行為。
那么大學生的手機依賴行為到底是如何出現(xiàn)的呢?我們分析,其中一個原因是在日常的交往中,大學生利用手機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但是在這種需求的滿足之余,卻沒有一種規(guī)范來調節(jié)這一行為,并且這種交往模式使得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有一種隱秘性,這種性質在某種方面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所以大學生越來越喜歡這種可以在交往中自己虛擬角色的交往形式,最終還發(fā)展成了在課堂上也有大部分的學生情不自禁的玩手機,這種形式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了一種集體共識。
哈貝馬斯認為大學生的這種手機依賴行為,其實是一種工具理性無限擴張的結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哈貝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這一理論,并希望這一理論可以作為人和人之間交往的行為規(guī)范準則,這一理論實際上是社會交往過程中的一種道德實踐的理性化,這一理論的出現(xiàn),可以幫助人們擺脫社會壓制,最終達到交往的行為自由,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的發(fā)展。
大學生的這種手機依賴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并且和大學生的態(tài)度、價值觀等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所以,要克服大學生的手機依賴行為,我們必須慎重的對待這一工具理性,依照交往行為理論做出合理的措施。
不可否認,手機作為一種便攜式交往工具,可以滿足當今社會對交往的種種需求,但是,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也提醒了我們一定要慎重的對待理性工具,在享受著手機帶給人們的便利的同時,也要注意克服這種理性工具帶給人們的負面影響。我們要明確一點,在交往的過程中,語言一直都是一種公正、真誠的交往工具,大學生在交往的過程中不能不去克服理性工具帶給人們的消極影響。
大學生出現(xiàn)手機依賴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在手機交往的過程中,通過人們的想象,會出現(xiàn)一種理想的交往情境,這種理想的交往情境剛好可以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還是理性工具應用泛濫的結果。要克服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就要建立交往理性的條件,通過加重大學生個體和整個社會的聯(lián)系,來弱化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現(xiàn)象。
要有效的克服大學生手機依賴的行為,還是要從根本上打破工具理性的觀念,以此來消解手機在大學生交往過程中產生的消極影響。既然手機依賴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那么僅僅依靠大學生的自我約束,是很難克服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的,所以,建立可行的規(guī)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了明確的規(guī)則,才能真正的消解掉手機在大學生交往過程中帶來的不利影響。
科學技術一直都是一把雙刃劍,這種形式實際上體現(xiàn)在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手機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手機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現(xiàn)在手機的更新?lián)Q代非常迅速,智能機已經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充斥進了人們的生活中,而體驗到這種科技為人們帶來的便利之后,人們也越來越依賴手機這一工具,最終導致了手機依賴這一心理疾病的出現(xiàn)。
要克服手機依賴這一行為對大學生思想與生活的影響,還需要全社會來一同做出巨大的努力,因為手機交往在某些方面切實的滿足了當前大學生們渴望交往心理需求,所以,這種消極模式是很難根除的。哈貝克斯提出的交往行為理論對于克服手機依賴行為有著巨大的應用意義,我們要依據這一理論,提出切實可行的規(guī)章制度,來對手機交往這一形式做出約束,只有這種有形的約束才可能真正的克服大學生手機依賴這一消極影響。
[1]劉鵬.大學生手機依賴與社會支持及人格特質的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2]黃海,余莉,郭詩卉.大學生手機依賴與大五人格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3(04):36-38,41
[3]洪艷萍,肖小琴.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及其與人格特質[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04):153-154
[4]鄭毅,張小遠,劉曉秋.大學生網絡成癮傾向與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 [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04:130-131
[5]韋耀陽.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 [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2(04):93-95
[6]趙婧,葛秀春,葛玲.大學生網絡成癮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校醫(yī).2011(01):22-23
[7]王小運,伍安春.大學生手機成癮行為的成因及其對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01):46-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