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是20世紀30年代由凱恩斯提出的概念和思想,其中心是基于資產的流動性而言,并將其描述為“若一種資產更容易在短期內無損失地轉化為現金,則該資產比另一種資產流動性更強”。換句話說,資產轉化為現金的能力越強,其流動性則越強,反之亦然。因此,當資產、負債、股權、所有者權益等在變現時其價值不發(fā)生減值變化的能力,稱之為“流動性”,而流動性折價就是資產等在變現的過程中其價值發(fā)生了一定的減值。所以,公司股權流動性差意味著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對于投資者而言,流動性高的股權定價將高于流動性低的股權,而多出的部分可以認為是流動性強導致的溢余價值。反之,流動性折價則是相對于高流動性的股權而言,較低流動性的股權在進行出售時必須打折扣。
在國內外評估實踐中,對于非上市公司的流動性折價的測算主要是基于行業(yè)數據的宏觀視角,即依據評估師經驗在整個行業(yè)流動性折價的基礎上加成而得,如此計算的流動性折價僅僅反映了一個行業(yè)的綜合流動性折價,其往往難以準確反映行業(yè)中具體的每一家公司的流動性折價情況。對此,本文主要從具體的每一家非上市公司的相關財務數據等方面著手,以互聯網行業(yè)為例,基于財務視角分析流動性折價及其諸多影響因素,然后運用計量經濟學的相關方法對互聯網行業(yè)中非上市公司的流動性折價評估模型的構建進行探討和研究,以期為具體的每一家非上市公司股權流動性折價的計量提供一種嶄新的研究視角。
流動性折價對于企業(yè)價值評估產生的影響,首先在美國發(fā)起研究,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1. 基于上市公司受限股的流動性折價研究
(1)在20世紀中葉,對于戰(zhàn)略投資股和法人股等,上市后上市公司對其交易存在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說,在股票交易沒有滿足時間條件時僅可以進行場外交易(OTC),只有在時間限制解除后方可以在股票市場內部達成正常交易。鑒于此,美國證監(jiān)會(SEC)于1969 年開始將市場內流通股交易價格與市場外受限制的流通股交易價格進行對比分析后,得出 1966—1969年之間的流動性折價率,大約在25.8%左右。
(2)1969—1979年之間,美國其他機構也對流動性折價進行了研究,利用大量的交易數據,對受限流通股的流動性折價進行相關處理,最終確定了流動性折價區(qū)間在30%~45%之間。
2. 基于IPO交易前后的流動性折價研究
20世紀前期,對于流動性對評估價值影響的研究都是在自由流通的股票和受限制股票的交易價格方面的比較上,而且基本達到了共識,即:非上市公司非控股股權缺乏流動性的折價要大于受限制股票的折價。對于非上市公司缺乏流動性折價的研究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兩個:
(1)R. J. Lundholm 和 T. B. O’Keefe研究。依據1981—1997年16年間的8份招股說明書報告,對2200多個招股說明書中定向增發(fā)的交易價格在股票價格和確定股份上市5個月內的私募交易情況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最后得出流動性折價平均值為44%,中位數為43%,流動性折價均值比受限制發(fā)行股票高出大約10個百分點。
(2)John D.Emory, Sr.研究。根據1980—2000年20年間的543個交易案例和4088個 IPO 項目,John D.Emory, Sr.,通過分析測算出了流動性折價的平均值為46%,中位值為47%。
3. 引用期權定價模型的相關研究
隨著金融衍生工具的廣泛應用,使得期權定價模型作為股權流動性折價的測算工具成為了一種可能。一般而言,流動性折價體現在短時間內缺乏以及在無價值損失的情況下資產轉換為現金的能力,但隨著現代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即“對沖簡易工具”(套期工具)的出現,可以用來緩解資產由于流動性可能產生的損失。由于限制性股票不能馬上流動,只有在一定的限制期結束后方可上市交易,因此斯提杰克認為:持有限制性股票的股東可以通過購買一個按市場價格出售的限制性股票期權(看跌期權),來有效“對沖”資產可能會產生損失的風險價值。因此,流動股票期權的看跌期權極限價值就是限制流通股的流動性損失。其利用布萊克-斯考爾斯模型估計出限制期為4年的流動性折價在32%~49%之間;而當時間限制期減少為2年以上時,如3,4,5年等若干年后,其流動性折價則會為 28%-41%之間。
國內對于流動性折價影響評估價值的研究是伴隨著股權分置改革而逐漸興起的。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向與國外類似,主要集中于研究上市公司受限制的法人股的流動性折價和研究非上市公司影響股權流動性的問題。
1. 研究上市公司受限制法人股的流動性折價
趙強和蘇一純(2004)通過分析,歸納出國內外機構和學者研究方法的優(yōu)缺點,并根據行業(yè)大宗交易和流通股兩方面內容測算出了我國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折價率。其中,測算出6.68%作為大宗交易平均折價率,而14.47%是受限流通股一年期的平均折價率、31.17%是二年期的平均折價率、53.02%是三年期的平均折價率、84.82%是五年期的平均折價率。
江峰(2005)以1999年至2001年滬市上市公司209項國有股權轉讓事件作為分析樣本,分析了影響股權轉讓價格的兩個因素:控制權收益和流動性折價。通過分析發(fā)現,對于前者,當公司的資產規(guī)模越大,經營業(yè)績越好時,那么其相關的控制權折價越低,反之亦然;而對于后者,主要取決于公司經營的未知性或者波動性,公司較大的經營波動性可能導致較高的投資機會成本,形成流動性折價。
嚴紹兵圍繞上市公司限售法人股的股權流動性折價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2005年,根據1997年至2003年間國有股和法人股協(xié)議轉讓的相關數據,最終測算出以76.51%作為國有股的流動性折價平均值較為適宜,而流動性折價平均值自2000年開始呈下降趨勢;2007年,對在企業(yè)價值評估中應用的Christopher·Mautz的流動性折價定量模型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并研究了相關計量方法。
廖士光(2007)針對流通價值理論,通過梳理流通值的計算方法,總結了限制股票的流通方式,三種IPO方法和其他方法。通過實證研究了流通價值的公司基本面、流通期限、股票交易量和股票價格的波動性,以及改進了D-G-M模型在論文中的使用,構建了股票價格差異的流動性模型,并得到了市場流動性、股票流動性以及證券交易量等因素對于流動性折價的影響情況。
2. 研究非上市公司影響股權流動性的問題
張世如(2009)分析了未上市公司流動性折價估算方法中應用法人股折價評估未上市公司股權流動性折價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應根據影響流動性折價的因素對基礎折價率進行調整。比如,分析影響流動性折價因素中的股權現金流的穩(wěn)定性、經營績效、財務杠桿股利政策、公司規(guī)模的大小、股權交易情況,股權自由流通時間等。
王平和劉莎(2010)在其合著的《基于市盈率修正的非上市公司國有股權定價模型研究》中強調了運用市場法評估非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權價值,同時對評估結果進行流動性折價調整,但是其并沒有詳細闡明具體調整方面等。
陳靜(2012)在其碩士論文中,分析了未上市高新技術企業(yè)股價價值的流動性折價調整問題,并運用模糊數學綜合分析方法等將其引入了貼現現金流評估股權價值的模型之中,為流動性折價調整的具體操作提供了可行性。
對于流動性折價以及相關領域,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分為兩大方面:第一,流動性折價的計量和應用;第二,流動性折價的影響因素和分析。結合相關文獻可以發(fā)現,國外學者主要偏重于前者的研究,而國內學者則比較偏好后者的探討,同時還將其具體劃分兩個層次:上市公司的流動性折價研究和非上市公司的流動性折價的影響因素分析。
目前,對于流動性折價的理論研究主要偏重于數值的測算。然而,根據上述文獻的回顧可以發(fā)現,國內外學者對于流動性折價的研究,是針對相關行業(yè)而提出的行業(yè)流動性折價問題,并不是針對個別公司而言。因此,造成國內外諸多理論研究中對于流動性折價的研究成果不足,具體表現為如下方面:
首先,上市公司受限流通股的流動性在某種程度上也高于非上市公司股權,因而基于上市公司受限流通法人股測算的流動性折價很難準確衡量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流動性折價。其次,采用 IPO 前后交易價格來衡量流動性折價,由于在未經審計的情況下,每股賬面凈資產并不能恰當反映公司的真實價值,因而造成該方法測算的非上市公司股權流動性折價不準確。最后,引入期權定價模型來測算流動性折價,需要按照上市公司受限流通股的時間期限來設定“布萊克-斯考爾斯”期權模型中的測算期限,而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情況并不像上市公司的受限流通股那樣,其股權流通的時間期限不一定是限售期的期限,也可能是無限期。因此,如此測算非上市公司股權價值的流動性折價,其科學性和嚴謹性也值得考究。而國內研究成果多數是通過對國外相關理論及方法的學習而形成,主要是將國外研究方法應用于我國流動性折價測算的實踐之中。所以,就此方面而言,國內相關理論的研究成果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而且直接將國外計算流動性折價的數據照搬到國內使用也是不合時宜的。
本文通過對流動性內涵的分析和理解,將流動性劃分為兩個主要層面,即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
1. 宏觀層面
宏觀層面主要是指市場流動性。如果在一個市場中,交易者進行大量交易的同時能夠快速將資產轉化為現金,則市場的流動性較高。從這個層次來說,企業(yè)流動性與市場流動性是相互匹配,相互影響。企業(yè)資產的順利流動或者企業(yè)流動性較強則會增強整個市場的流動性,如果資產不能順利流動,企業(yè)資產轉化為現金的能力差,流動性較弱,則整個市場流動性也較弱。反之,市場作為企業(yè)的外部環(huán)境,當市場流動性弱時,如果資產想以合理價格快速轉化為現金也是難以實現的。本文討論的是在企業(yè)價值層面的流動性,包含了資產的流動性,自然也會受到市場流動性的影響。
2. 微觀層面
微觀層面主要是指資產流動性和企業(yè)整體流動性。資產流動性是資產以合理公允的價格快速轉化為現金的能力,資產轉化為現金所需要的時間越短,則資產流動性越強,反之,則流動性弱。通?,F金的變現能力最強,其他流動性資產如應收賬款及存貨次之,固定資產及無形資產等非流動性資產轉化為現金的能力最弱。企業(yè)整體流動性,是指企業(yè)能夠迅速出售并轉化為現金的一種能力,即能夠獲得現金彌補企業(yè)正常經營所需的能力。其與資產的流動性并不等同,但二者有一定的聯系,一般而言,資產流動性較強,則企業(yè)流動性較好,但考慮企業(yè)流動性并不只研究資產的流動性,因為流動性強的資產其盈利能力一般偏低,而企業(yè)存在著投資發(fā)展及償還債務的需要,所以研究流動性要綜合考慮企業(yè)現有的發(fā)展規(guī)劃及未來可能的籌資需求,即企業(yè)的綜合財務能力。故本文考慮的流動性對企業(yè)價值評估的影響是站在企業(yè)財務的視角來分析流動性對企業(yè)價值的影響。
所謂財務視角,即從財務會計的角度出發(fā)看事物。
對于企業(yè)價值評估,一般是以公司的財務數據為依托進行發(fā)展、研究和評估活動的,因為公司財務數據是最直接反映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資料,而企業(yè)價值評估中,絕大多數的評估結論又都是以具體數字的形式表現,因此,公司企業(yè)價值的評估離不開公司財務數據的依托。另一方面,前文通過對流動性的層次分析可知,公司的綜合財務能力對企業(yè)整體流動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本文基于財務視角的流動性折價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故將財務視角狹義地定義為站在財務會計數據的角度對流動性折價問題進行的相關研究。
針對流動性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成果,結合資本市場的變現能力可以發(fā)現,股權流動性折價主要體現在公司上市前后股權變現的差異上。因此,為恰當反映出非上市公司在評估基準日條件下的公允價值,應當考慮流動性對企業(yè)價值評估結果的影響,從而進行相關調整。根據我國2012年起施行的《資產評估準則——企業(yè)價值》的規(guī)定,評估師在進行企業(yè)價值評估時,應當結合所選擇的評估方法關注流動性對評估對象價值的影響。也就是說,流動性折價的調整對于不同的評估方法其適用性也是不同的。
收益法,是通過估算評估對象未來的預期收益并選擇恰當折現率對其進行折現的過程,該方法評估的是被評估對象未來收益的現值,無論其未來收益是何種形式(主要是現金流量),實際上運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價值反映的內容與非上市公司在評估基準日下可實現的價值是一樣的,因此,不必對其進行相關流動性折價調整。
資產基礎法,是以被評估企業(yè)評估基準日的資產負債表為基礎,合理評估企業(yè)表內及表外各項資產、負債價值,確定評估對象價值的評估方法。資產基礎法以一般投資人的角度去分析企業(yè)的價值構成并進行評估,它的基本思路是重建或重置思想,該方法按照技術流程得到的評估結果是評估對象的現時市場價值,因此,該方法不必進行相關流動性折價調整。
市場法,是指利用市場上同樣或類似資產的近期交易價格,經過直接比較或類比分析以估測資產價值的各種評估技術方法的總稱。具體而言就是依據可比上市公司數據計算被評估企業(yè)相關價格比率,如:市盈率、市凈率和市銷率等,并據此評估企業(yè)的股權價值。顯然,由此評估的非上市公司價值是以上市公司價值為基礎得到的股權價值的初步評估結果。而基于評估實踐,非上市公司的股權因其無法自由流動,所以基于此方法得到的評估結果必須進行股權流動性折價的調整。因此,根據流動性折價的內涵,推導出市場法中非上市公司股權價值的流動性折價調整公式如下:
其中,V是股權價值,PV是初評價值(未調整前價值),LD是流動性折價, LDR是流動性折價率。
綜上所述,基于企業(yè)價值評估中不同的評估方法,對于股權流動性折價的調整,只有在運用市場法時方需考慮相關流動性折價調整,進而真實客觀地反映非上市公司的股權價值。
對于流動性折價的計量,國內外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其中,國外學者對其的研究較為突出,主要是針對上市公司而言,將其具體分為四個方面:價格計量法,交易量計量法,價量結合計量法和時間序列計量法。如表3-1。
具體而言,每個方面所表現的流動性都有著不同的內涵:
1. 價格計量法,主要包括價差法和價格改善法。其中,價差法主要是應用不同價格之差的定義從側面間接反映流動性折價問題,主要有買賣價差、有效價差、實現價差、定位價差等內容,其具體的定義和應用條件如表3-2所示。
價格改善法,主要是對交易價格的修正和改善。具體而言,當交易的成交價格低于最低賣價或者交易的成交價格高于最高買價,稱為價格改善;反之,則為價格變壞。相應的價格改善(變壞)比率則是交易在買賣報價(內)外的成交比例,可以使用價格改善(變壞)的交易量除以總交易量加以反映。
2. 交易量計量法,主要有市場深度、成交率和換手率等指標加以衡量。市場深度是指在證券市場上某一價位上可以交易的數量,即最高買價上的交易量和最低賣價上的交易量的算術平均數。而應用較為廣泛的則是換手率,換手率是某一時間成交的總數量除以總股數,其值越高,說明持有該證券的時間越短,此外,還可以使用成交率等指標來衡量流動性。
表3-1 流動性折價計量方法統(tǒng)計表
3. 價量結合計量法,主要包括價格沖擊模型和流動性比率模型。價格沖擊模型主要衡量即時交易成本,即當前交易量對價格的影響程度,經典模型有高斯和海瑞斯在1988年研究的G-H交易成本模型以及1996年布蘭能和蘇布拉馬尼亞姆共同構建的H-F-V交易成本模型。流動性比率是指交易量和價格的變化關系。常用的流動性比率有A-M-V模型,即價格變化一個百分點時需要的交易量(金額),該比率越高,說明流動性越好;馬特指數,即每日價格變化幅度與每日成交量之比,該指標越大,流動性越差;M-R比率,即特定時間內每筆交易價格變化百分比絕對值的平均值除以交易筆數,該指標越大,說明流動性越差,除此,還有綜合流動性比率等指標。
4. 時間序列計量法,主要指標有交易頻率,彈性和G-S流動性風險模型等。其中,交易頻率是指在一個特定時間內股票進行正常交易的次數;彈性指標即是指從價格發(fā)生變化到恢復均衡價格所需要的時間,用來衡量交易引起的價格波動消失的速度,但目前國內外不存在統(tǒng)一的彈性指標,對此只是思想上的陳述。
上述所列的各種方法都是出于不同視角對上市公司的流動性折價進行的相關計量,它們盡管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流動性折價的某些特點,然而卻不能反映流動性折價的全部面貌,因此,學術界對于流動性折價的計量至今仍然沒有達成統(tǒng)一意見。本文通過研究,根據流動性的定義和內涵,可以發(fā)現流動性折價反映的是對于上市公司難以變現的股權價值低于其股權快速變現所實現價值的那部分差額,而由于上市公司股權價值可以其股數與股價的乘積加以衡量,故本文采用上市公司流動性折價率(LDR)來計量其流動性折價,即上市公司難以流動的股數與其總股數的比率。這樣不僅體現出流動性折價的實質,同時也方便研究數據的選取和計算。由此,本文借鑒上市公司流動性折價的計量方法,以上市公司的流動性折價率為基礎,根據評估非上市公司股權價值的相關要求,擬通過調整相關因素得到非上市公司的流動性折價率。
綜上所述,目前對于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流動性折價的測算和研究主要是基于整個行業(yè)的流動性折價而言,如此計算的流動性折價往往難以準確反映行業(yè)中具體每一家公司的流動性折價情況,對此,本文擬選擇一個具體行業(yè)進行深入分析,即以互聯網行業(yè)為例。
表3-2 價差法指標統(tǒng)計表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互聯網行業(yè)發(fā)展十分迅速,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國TOP100互聯網公司中有54家上市公司,包括境內外上市的所有公司,非上市公司有46家,可以說,非上市公司與上市公司“平分秋色”。隨著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其間的并購和重組等行為必是一種未來趨勢和發(fā)展方向,因此,為了合理地評估非上市互聯網公司的股權價值,對于非上市公司股權流動性折價評估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有著急切需求和要求。本文針對前文所述提出如下假設:
H1:每一家具體的非上市互聯網公司財務數據對其股權流動性折價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且股權流動性折價和相關財務指標數據集綜合能力具有一定的線性正相關性。
H2:對于任何一個非上市互聯網公司,在其財務數據和流動性折價之間存在著橋梁——計量模型,使其二者得以恰當聯系起來。
流動性折價對股權價值的影響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轉化為現金的能力較差。二是代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較高。上市公司的流動股權在公開交易市場交易,其交易費用低廉,而不能流動的股權交易信息匱乏且交易范圍較窄,因此交易成本一般較大。非上市互聯網公司的變現能力風險除了受到公司資產的變現能力及企業(yè)本身核心競爭力影響外,還受到外在的市場流動性風險的影響。而市場流動性風險對市場中任何的公司而言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則是每一個企業(yè)的資產變現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所以關鍵是衡量公司自身流動性風險,并將這種流動性風險考慮到評估結果的調整之中。所以本文將流動性折價率分為兩個層次、七個水平,綜合考慮以上影響因素,建立流動性水平評價體系,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將流動性評估指標進行篩選并最終結合多元因素回歸模型確定折價率。
基于前文對流動性涵義和對流動性層次劃分的理解,將非上市互聯網公司股權流動性折價的影響因素分為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宏觀因素主要是市場因素和行業(yè)因素。微觀因素主要指公司個體因素。
1. 宏觀因素歸集
(1)市場因素。市場因素是首先考慮的因素,它是任何交易都必須依存的外部環(huán)境。市場風險以及穩(wěn)定性對交易量的大小和資產的變現能力都有著重要影響。其主要是從市場規(guī)模、市場壁壘、市場需求等方面對流動性折價產生影響。
(2)行業(yè)因素。流動性折價的大小與公司所處行業(yè)緊密相聯。行業(yè)風險越小,其公司的流動性折價越小。例如,傳統(tǒng)行業(yè)(制造業(yè)、紡織業(yè)等)面臨著較低的行業(yè)風險,所以其流動性折價較低;而金融、互聯網等高科技行業(yè)則面臨著較高的行業(yè)風險,因此其流動性折價也較高。所以,新興行業(yè)較傳統(tǒng)行業(yè)而言要面臨著較高的流動性折價。
以上宏觀因素可以認為是所有公司面臨的一般因素,由于其具有復雜性、不確定性和缺乏控制性,故只能對其影響進行定性分析,而在進行企業(yè)價值評估時可依據對公司自身狀況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評估時所面臨的宏觀風險對其折價進行一定的系數調整。
2. 微觀因素歸集
影響非上市互聯網公司股權流動性折價的微觀因素主要是公司個體因素。本文將其具體劃分為七方面內容:資產流動性、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發(fā)展能力、核心競爭力和其他因素。
(1)資產流動性。資產流動性較強的公司,流動性折價較低。資產類別不同,其流動性也不同。顯而易見,流動資產的流動性要好于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流動性。其主要的衡量指標有資產規(guī)模、資產種類等。
(2)償債能力。償債能力主要是指公司償還其到期債務的能力,主要是從短期和長期來進行相關分析。這同樣也反映了公司將資產直接轉換為現金或者償還債務的能力,主要的衡量指標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和資產負債率等。
(3)營運能力。營運能力表現為公司的經營資金周轉能力,如果公司資產的周轉率較高,那么公司資產的利用程度就較好,則公司能夠保持足夠的流動性,流動性風險就會變得較小。通過分析對公司流動性的影響,選取了應收賬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作為衡量指標。
(4)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公司資金或資本增值的能力,通常表現為一定時期內企業(yè)收益數額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盈利能力是決定被評估單位企業(yè)價值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對于同等條件下盈利能力較好的公司,其流動性風險自然就較低。為此,主要選取了銷售利潤率、總資產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指標進行分析。
(5)發(fā)展能力。發(fā)展能力是投資者及債權人等公司利益相關者所關心的重要因素,利益相關者更加偏好擁有廣闊發(fā)展前景的公司。因而,公司的發(fā)展能力越強,流動性風險越小。企業(yè)發(fā)展?jié)摿蓮墓蓶|權益增長、利潤增長、收入增長以及資產增長等指標進行分析判斷。
(6)核心競爭力。由于互聯網行業(yè)的特點,可以以技術研發(fā)能力作為主要衡量指標,如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應用程度和水平,技術人員在總職工人數中所占據的比重大小分析等。
(7)其他因素。影響非上市互聯網公司股權流動性的其他因素還有很多,諸如公司股權交易種類,股權穩(wěn)定性,管理者能力、未來上市的可能性以及公司未來或有事項等等。但是,這些因素很難加以量化,評估人員在進行評估股權價值時只能以從業(yè)經驗在流動性折價的基礎上加以分析并進行相關調整。
經過上述分析,對于非上市互聯網公司股權流動性折價的影響因素,相對可以準確評估的就是微觀因素的影響。對于互聯網公司,雖然同處于一個行業(yè),經營著相似的業(yè)務,但是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著其自身的特點,因而各非上市公司都有著適合自己的流動性折價。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想,對于流動性折價的評估是針對市場法而言的,而非上市公司的股權價值運用市場法評估時,是以同行業(yè)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從而得到普遍的股權價值評估模型,因此,為了實現一致性和配比性,本文對于流動性折價的評估模型亦采用同行業(yè)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進行評估,最終結合非上市公司自身的特點而構建獨屬于非上市公司自身的流動性折價評估模型。
由于本文研究對象的影響因素較多,因此本文引入主成分分析方法進行相關數據的處理,并最終運用多因素回歸的方法建立股權流動性折價率的評估模型。
1. 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了截至2014年12月31日計算機應用服務業(yè)的全部公司作為初步樣本數據,總共是107家公司,考慮到本次評估目的和評估基準日,其中有7家是2014年上市的互聯網公司,故選取了滬深兩市100家的互聯網上市公司,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其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即n=100。
2. 變量說明與分析
基于財務視角的研究以及對相關文獻的理解和把握,本文將流動性折價率(LDR)作為因變量,將其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具體選擇了有代表性的財務指標進行研究,初步選取了15個因子作為自變量,即建立自變量集P。
P={總資產,流動比率,現金比率,資產負債率,應收賬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股權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主營業(yè)務收入增長率}。
本文所涉及的變量如表4-1所示。
結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本文將主成分因子集M定義如下:
如前文所述,主成分因子集M是對自變量集P進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即進行相關矩陣變化和數據重組等方法而重新得到的新的自變量集,而主成分因子集M的選擇,通過如下提取規(guī)則確定,即:對自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產生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其累計貢獻率達到80%的自變量集作為一個主成分因子。
3. 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通過分析KMO和Bartlett檢驗,可以發(fā)現,該樣本數滿足進行主成分分析所需要的條件,見表4-2。對于KMO檢驗,一般認為,當其檢驗值>0.5時,說明樣本數據具有相關結構效度,當其值>0.7時,則是具有較強的結構效度;同理,對于Bartlett檢驗,當其Sig值<0.05時,即具有置信效度。
表4-2 主成分分析檢驗表
表4-1 變量統(tǒng)計表
因此,綜合KMO和Bartlett檢驗,根據檢驗數據,結合KMO和Bartlett檢驗的取舍原則和相關條件可以發(fā)現,該檢驗結果均滿足相關條件,故該樣本數據可以進行主成分分析。
4. 主成分因子分析
通過統(tǒng)計軟件SPSS18.0對100個樣本數據的變量集P進行主成分分析,依據主成分分析因子提取規(guī)則,從表4-3中可以看到,主成分M1,M2,M3,M4,M5符合條件,同時其累計貢獻率達到84.561%,完全可以代表整體。因此,本文最終確定M1、M2、M3、M4、M5五個因子作為衡量流動性折價的財務指標。
最后,根據主成分因子的計算公式,由成分因子的特征值(方差V)和表4-4成分矩陣A中的數據可以得出五個因子的系數計算表達式,即:
如表4-5所示。
根據表4-5,通過如下公式可以計算得出100個樣本數據中的每個樣本的主成分值Mi(i=1,2,3,4,5),即將各個樣本的多維自變量通過重組變換等方法轉換為只含有五個主因子的自變量集M進而達到降維的目的。因此,主成分值Mi(i=1,2,3,4,5)的計算公式如下:
最后,將該100個樣本的自變量集P重新進行排列歸集,并將其與因變量(流動性折價率LDR)進行回歸分析。
5. 多因素回歸分析
通過計量分析,將主成分因子作為新的自變量,對100個樣本數據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其統(tǒng)計結果如表4-6所示。
從表4-6可知,對于主成分M1,其與LDR的Sig.值為0.0179,小于0.05,所以LDR和主成分M1具有相關性,二者呈現一定的線性關系。同理可以發(fā)現,LDR與其他的主成分值(M2,M3,M4,M5)的Sig.值均是大于0.05,因此,其無法參與模型的構建。
表4-3 總方差V
表4-4 成分矩陣A
由表4-7可知,LDR與M1建立的線性模型較為合適,由于R值為0.8021,較為接近整數1,同時R的平方為0.6434,大于0.5,所以,其構建的線性模型具有較強的相關性,而且模型擬合度較強。同時,從Sig.值的檢驗中也可以看出,針對F檢驗,LDR和M1較好地通過該檢驗,其Sig.值為0.0321,低于0.05,從而說明了LDR與M1的方程擬合度較好。
根據表4-8,可以進一步發(fā)現,LDR與M1建立的線性方程的系數也較理想。常量B對應的Sig.值為0.000,近乎于完美,而對于自變量M1的系數對應的Sig.值是0.0371,也小于0.05,通過檢驗。
所以,綜上所述,LDR僅僅與主成分M1具有線性相關性,二者建立的線性模型具有較好的擬合度,即:
LDR=25.2728+0.0418M1
因此,通過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本文建立了流動性折價的評估模型,并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研究假設,即非上市互聯網公司財務數據對其股權流動性折價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且股權流動性折價和相關財務指標數據集綜合能力具有一定的線性正相關性,同時,在其財務數據和流動性折價之間存在著這樣一個線性模型將二者恰當聯系起來。
本文以互聯網行業(yè)為例,站在非上市互聯網公司相關財務數據的基礎上,分析和構建了非上市互聯網公司股權流動性折價評估模型,論證了假設H1和H2,即每一家具體的非上市互聯網公司財務數據對其股權流動性折價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且股權流動性折價和相關財務指標數據集綜合能力具有一定的線性正相關性;同時,對于任何一個非上市互聯網公司,都可以通過計量模型將其財務數據和流動性折價恰當聯系起來。
但是,為使研究結果具有謹慎性和科學性,在應用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如下方面:
1. 由于該模型是為完善傳統(tǒng)評估方法之一的市場法而進行的模型構建,所以其在應用過程中必然要接受市場法評估體系的相關假設和前提。
2. 由于本文數據都是基于資產評估報告基準日而選取的數據,其相關數據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即流動性折價評估模型的相關系數具有一定的時效性,但是,隨著逐年財務數據的不同,必然存在著與其對應的系數和常數,使得流動性折價與公司財務數據集呈現一定的線性相關性。
3. 在應用本評估模型進行相關流動性折價的評估時,考慮本文目的和參考數據,其應當僅適合于互聯網公司行業(yè),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然而,本文并不排除其他行業(yè)的流動性折價與其財務數據集仍具有一定的線性相關性。
表4-5 主成分因子系數表
表4-6 相關性檢驗表
表4-7 模型檢驗表
表4-8 模型系數表
綜上所述,本文為了理論研究,以互聯網行業(yè)為例,基于財務視角構建了評估每一家非上市公司股權流動性折價模型,為具體的每一家非上市公司股權流動性折價的計量評估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青山》 孔德鑫
[1]李遷,尉京紅,付曉華.市場法評估企業(yè)價值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年第6期.
[2]秦璟.資產評估方法的選擇與資產評估結果合理性.東岳論叢,2013年第3期.
[3]張普,張名譽.流動性價值、波動性價值與股票可交易價值.上海經濟研究,2013年第9期.
[4]廖士光.股票市場流動性價值研究——基于期權思想的一種解釋.當代經濟管理,2012年第4期.
[5]丁一.基于Longstaff期權定價理論的定向增發(fā)折價因素探析.金融經濟,2012年第12期.
[6]平托,等.股權資產估值.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年第1版.
[7]陳斌.國內非上市公司企業(yè)價值評估方法比較.商業(yè)時代,2011年第6期.
[8]徐德武.證券流動性折扣的期權理論在限售股評估的應用.企業(yè)價值評估,2011年第3期.
[9]曲若鵬.企業(yè)股權價值評估的兩種方法.財會月刊,2011年第11期.
[10]李杰.股權價值評估中流動性缺乏折扣的期權模型方法.中國資產評估,2011年第6期.
[11]李光明.P/B倍數模型理論及應用研究.中國資產評估,2010年第10期.
[12]嚴紹兵.上市公司國有股流動性折價研究.中國資產評估,2005年第1期.
[13]Amihud,Y.,Mendelson ,H.The effects of beta ,bid-ask spread,residual risk and size on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Finance,1989.
[14]Dev. Strichek.How to Determine the value of A Firm.Management Accounting, 2003.
[15]Emory, J.D. Sr., F.R. Dengel III and Emory, J.D. Jr.,“Discounts for lack of marketability Emory pre- IPO studies 1980- 2000 as adjusted October10, 2002”, Business Valuation Review,2002.
[16]John D. Emory.The Value of Marketability as Illustrated i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of Common Stock (Eighth in a Series): November 1995 through April 1997. The Business Valuation Review, 2000.
[17]Jay E. F., Shannon P. Guide to Business Valuation, Fort Worth,TX: Praetitioners Publishing Co.,1995.
[18]Lanee S.H, Timothy C.P.Strategies for obtaining the Largest Valuation Discounts.Estate Planning,1994.
[19]R. J. Lundholm and T. B. O’Keefe. Reconciling Value Estimates from the Discounted Cash Flow Model and the Residual Income Model ,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Summer,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