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杰
2015年是一代京劇藝術大師周信芳先生誕辰120周年。1月12日夜晚,由國家文化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麒藝流芳——紀念周信芳誕辰120周年”主題晚會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隆重舉行。北京、上海兩地一系列紀念活動由此拉開帷幕。周信芳是麒派藝術創(chuàng)始人。這一夜,麒戲、麒聲、麒人、麒事在京劇舞臺與人們心間流轉,喚起對一代宗師的崇敬、對其藝術精神的追憶。
1月14日,《周信芳全集》首發(fā)儀式在上海舉行?!吨苄欧既肥菄摇笆濉敝攸c出版規(guī)劃項目,共16卷,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全集卷帙浩繁、史料翔實,內容包括劇本、文論、曲譜等,編纂工作至今已進行了10年。這是第一次對周信芳藝術成就和麒派京劇藝術進行精心梳理和全方位總結。首發(fā)儀式上,浙江寧波慈城周信芳故居紀念館受贈《周信芳全集》。
近年來,在周信芳先生的故鄉(xiāng)寧波舉行了各種紀念大師的活動。故鄉(xiāng)人民正深切憶念這位“麒派”京劇藝術大師。
一南一北 “梅芳麒韻”
周信芳,寧波慈城人,生于1895年,7歲登上杭州拱宸橋天仙茶園舞臺,藝名為“七齡童”,后改為“麒麟童”,10歲亮相上海天仙茶園、漢口天一茶園等。在長達60多年的舞臺生涯中,參演劇目多達600個,自編和與人合編的劇本超過120出,而且是首位將“導演制”引入戲曲的藝術家。從《漢劉邦》開始,他主演的劇目基本上由自己導演,是京劇藝術史上極為罕見的集演、編、導于一身的全才。
周信芳與梅蘭芳一南一北有“梅芳麒韻”之譽,一生有眾多交集。兩人同年出生,同為全國第一大京劇科班喜連成1907年的搭班生,均學藝優(yōu)秀,曾因聯(lián)袂演出《九更天》《戰(zhàn)蒲關》等名動京城??梢哉f,在藝術上兩人同根同源,但因上海與北京不同的文化背景,最終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與美學境界,分別成為近代京劇兩大派即京派與海派的代表人物。
京劇之根在北京,但上海是推動京劇發(fā)展的重要城市。清末,尤其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戰(zhàn)亂紛呈,北京伶界陷入困境,上海市場給他們提供了很大的生存空間;進入上海后,京劇得以之為中心向南中國發(fā)展,真正成為全國性的劇種。另一方面,上海五方雜處、包容萬象的海派文化也影響著京劇的藝術面貌與藝事拓展,先是汪笑儂、潘月樵等人發(fā)起京劇改良運動,而二代海派京劇藝人周信芳、蓋叫天等,形成了自己的流派。20世紀30年代,海派京劇已經成為近代上海都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麒派”即以周信芳藝名得名,老生流派。老生又稱須生、胡子生,即為戲劇中中年以上的男子?!镑枧伞钡拇韯∧坑小端倪M士》《徐策跑城》《蕭何月下追韓信》《清風亭》《烏龍院》《坐樓殺惜》《打嚴嵩》等,經典的老生形象有宋士杰、徐策、蕭何、宋江、鄒應龍、張廣才、張元秀等。從周信芳塑造的這些經典藝術形象中,我們不難看到譚鑫培、孫菊仙、王鴻壽等老藝術家的影子;周信芳出道之后,苦學譚鑫培,但最為鮮活的還是周信芳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造。比如老生的臺步,“麒派”有自己特有的“圈兒步”,周信芳說:“老生的基本臺步要領是:雙肩放松,遠抬近落,足尖往外撇。麒派的‘圈兒步要領與它相同,是在這基礎上根據人物的需要發(fā)展形成的。它與一般老生臺步不同的是在腳步伸出時,劃一個半圓形再近落,同時配合身軀的自然起伏,動作優(yōu)美,風格獨特。”在《四進士》中,周信芳以步調較慢半圓形圈表現(xiàn)老年宋士杰緩慢而周全的沉思特征;在《徐策跑城》中,“圈兒步”圓潤流暢而迅捷,酣暢淋漓地展示徐策得知薛蛟成功帶兵回來時興奮激動的情感。
為了豐富表演藝術,已是上海京劇界第一人的周信芳,與田漢、洪深等藝術家合作,客串話劇如《雷雨》中的周樸園等角色。由此,話劇表演心理技巧“寫實主義”的動作,也融入了“寫意藝術”的傳統(tǒng)戲劇。而這些移用又能完全與京劇表演的節(jié)奏和鑼經相融,毫無斧鑿的痕跡。
1961年,周信芳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五個十二年》,闡述自己的藝術人生,“回顧60年演劇生活,在盡力繼承和發(fā)揚祖國的戲劇傳統(tǒng)藝術上,嚴格說起來,都是在探新、求新、創(chuàng)新、革新、更新?!?0年不同階段以新磨劍,這就是周信芳所張揚的海派風格?!镑枧伞辈粌H在“臺步”、“摔袖”、“抖髯”等表演技巧上依據人物形象,以更具活力的舞蹈化的身段,突破傳統(tǒng)程式,而且在唱腔上引入“文戲武唱”,在打擊樂運用、服裝、化妝等方面也進行了綜合革新和創(chuàng)造,從而影響著海派京劇乃至整個戲曲的發(fā)展。
心系桑梓 家國情懷
周信芳不僅僅是性格演員,更是一位心懷家國的愛國志士;而他對現(xiàn)實的關懷,更使得他的藝術與時代息息相通。他所塑造的眾多角色無不是以情懷高尚,勇?lián)覈厝?,如撫養(yǎng)忠臣孤兒的徐策、為國家挽留大將的蕭何、仗義執(zhí)言又充滿智慧的宋士杰等。京劇本身長于演繹國家大事,周信芳老練持重而又不乏活潑生氣的老生形象,所創(chuàng)造的沖突尖銳、感情充沛、動作強烈的戲劇情境,無疑成為撫平處于殖民入侵、軍閥爭霸時代百姓心中塊壘的力量。周信芳的唱腔,沙而不嘶,樸而不直,寬響有力,蒼涼遒勁,天然地與厚重的家國情懷融為一體。劉海粟說:年輕人愛他的強烈,中年人愛他的生動,老年人愛他的深沉。北方人說他唱得帶勁,南方人說他演得過癮,各得其所。周信芳在京劇舞臺上以粗獷有力、悲壯雄渾的家國情懷來呼應時代的精神,正是引起廣泛共鳴的根源所在,這也是周信芳之所以成為京劇界最突出的代表人物的原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周信芳積極參加救亡活動,擔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歌(平)劇部主任,主持恢復移風劇社,演出《徽欽二帝》《文天祥》《史可法》等救亡戲劇,以民族英雄節(jié)義,激勵觀眾國家意識。雖然演出常常遭到反動勢力的恐嚇與破壞,但周信芳從無懼怕畏葸之情。
而對家鄉(xiāng)寧波,周信芳則是另一種情懷。上海是寧波幫集聚之地,周信芳的藝術成長,與寧波幫觀眾長期以來對他的喜愛與支持息息相關。慈溪老鄉(xiāng)、中國劇影界的大樹應云衛(wèi)說,他17歲開始看麒麟童的戲,一看就成了“麒迷”。1962年,這個老“麒迷”拍攝《周信芳的舞臺藝術》,將《徐策跑城》《坐樓殺惜》等搬上銀幕。周信芳一生也多次到寧波演出,首次是20世紀20年代在慈城祠堂戲臺,然后是江北岸舞臺,與馬春樵、劉振九合演《鳳凰山》《獨木關》,以及《四進士》《雷峰塔》《紅拂傳》等。影響最大的是1935年在寧波天然舞臺的演出,是天然舞臺老板何志庚托虞洽卿邀請前來,共演20天,演出劇目有《掃松下書》《明末遺恨》《梅龍鎮(zhèn)》等。據說周信芳在演《四進士》時,收到觀眾來信,提出宋士杰偷到公差信后,抄在自己的衣衫上,這一表演過于倉促,因為這封信事關重大,又是抄在衣衫之上,容易模糊,墨汁未干就將衣服堆放也不合情理。周信芳閱信后立即登報向家鄉(xiāng)觀眾致歉,并在以后的《四進士》中不僅動作、聲調作了改變,而且增加了念信、校對的環(huán)節(jié),還在抄完后吹衣、抖衣,表示讓墨汁快干。這一故事成為流傳于故鄉(xiāng)的一段佳話。
但是周信芳出生并不在慈城,而是江蘇淮安運河之畔的一個院落,因為他的父母長年在風里雨里漂泊賣藝,幼年的周信芳倍嘗艱辛。而對于周氏父子傷害更大的可能是被周氏族長逐出祠堂之事。慈溪周氏是書香望族,有38人被授予頂戴花翎;周信芳之父周慰堂先祖曾為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故稱周御史房。因為戲子在古代被視為賤業(yè),父親周慰堂由儒而伶,自然是辱了門楣,因而被家族鄙棄。周信芳成名之后,周晉鑣與新任族長周仰山等開明紳士為之多方努力。周晉鑣即為寧波商幫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四任上海總商會總理,并是首任中華全國商會聯(lián)合會會長;周仰山是民國著名實業(yè)家,上海寧波同鄉(xiāng)會首任會長。而民國時期主張國民平等的潮流大背景,也促成了宗族思想走向開放,周慰堂和子孫終于被準許還族歸宗。周信芳建周氏新宗祠全恩堂。1925年農歷五月十五,全恩堂舉行了盛況空前的開祠儀式,周信芳與父親身穿長袍馬褂,手執(zhí)炷香,在贊禮中叩拜祖先,上海、寧波的眾多名士和伶界同人送來了喜幛、喜聯(lián)。1935年周信芳在寧波天然舞臺演出時,曾重回慈城全恩堂。全恩堂至今仍在,但僅余左右?guī)?,其中臺門、樓房、廂房已先后被拆除。如今正在修復之中。
寧波曾經成立過京劇團,并得到過周信芳的熱情支持。1958年,周信芳的兒子周少麟作為寧波京劇團的特邀演員,演過老生戲《打漁殺家》《華容道》等“麒派”名劇,這是老一輩寧波觀眾至今記憶猶新的“麒派”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