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靈
學生無法在十幾年的學習生涯中學盡所有的知識和技能,所以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yǎng)能力。而閱讀教學就是教人讀書。教人讀書,一是要讀,從書中吸取精神營養(yǎng);二是會讀,明白讀書的方法。閱讀教科書所選文章,只是為今后讀更多的書奠定基礎,要讓學生找到終生閱讀的鑰匙,教師就要探索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
一、課前——引導預習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比~圣陶先生說過:“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睂W生通過預習,帶著問題和自己的見解進課堂,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才能有的放矢、踏踏實實,不會人云亦云,天馬行空。學生通常以為預習就是把課文多看幾遍,如此,學生往往容易被拉入“印象協(xié)會”,上課時,老師一說要講某篇課文,學生都“激動”地說認得“它”,知道“它長什么樣子”,卻不知道“它”為什么要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充分預習。
1.閱讀與點、畫、批相結合
點——用明顯的記號標出教材上疑難處(造成閱讀、理解障礙的地方);畫——畫出層次,找出重點;批——批注自己對詞、句、段、篇的思考和感悟,如詞語的意思,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行文思路,自己反復思考不能解決的疑難點。
2.復習、鞏固和補習有關的舊知識
想一想與本課相聯(lián)系的舊知識是什么?自己是否掌握?溫故而知新,自主建構扎實而遞升的知識大廈。
3.嘗試做課后練習
課后練習題往往是課文要表達的主要內(nèi)容,課后練習題是學生走進文本的門扉。
學生通過深入的預習,走進文本,構筑了自己對文本獨特的體驗和感受,體驗一旦豐富就會像決堤的洪水,學生便會渴望來一場思想的“碰撞”,證實內(nèi)心感受的正確與否。
二、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興趣是有效學習的秘訣。小學生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和趣味的畫面,因此,教師不妨通過稀奇古怪的懸念和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愜意的對話氛圍,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學習興趣。
1.設置懸念
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欲為動力,學習就無法觸動學生的內(nèi)心,那么上課對學生來說就如同走在茫無邊際的沙漠,舉步維艱。因此,教師要善于設疑,疑問是思維的導火索,一旦引燃,例如,我在教學《幸福是什么》時,給學生設置懸念:“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什么時候感到幸福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勾起學生的興趣。學生紛紛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幸福時刻,在充分發(fā)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后,我再拋出一個問題:“那文中的幸福指的又是什么呢?他們的幸福跟你們的幸福一樣嗎?文中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懸念一拋,立即引燃了學生思維的導火索,學生迫不及待地想讀這個故事,一探究竟。設置懸念,帶著疑問閱讀,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興趣盎然,這也是有效閱讀的手段。題目設疑,課文設疑,讓學生學會提問,能使學生第一時間對文本進行感知與解讀。
2.創(chuàng)設情境
把學生帶入大自然,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作者所見、所聞、所想,仿佛作者就在自己身邊,可以隨時與他交談。比如,在教學《燕子》時,可以帶領學生在學校的綠化帶和菜地觀察春天、燕子、小草、小花等一切有生命的東西,感受自然界生命的蓬勃生機和春天的美麗。
教師還可以用繪聲繪色的語言,多媒體將學生帶進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卷,一個個動人心弦的故事,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情不自禁地走進課文。例如,在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當幻燈片播放地震和醫(yī)護人員的圖片與視頻時,老師同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語言給學生臺灣與大陸的歷史淵源,講述臺灣同胞一個又一個舍己為人、救死扶傷的事跡,在學生的頭腦中“放電影”,牽動學生細膩的感情,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和對無私奉獻的醫(yī)護人員的尊敬和贊美。
三、過程——以讀為本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薄岸嘧x”是閱讀的精髓。學生只有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才能讀出課文其中的滋味。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巧用示范、多形式練讀、互動評讀等方法引導學生情感朗讀。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采取范讀的形式,讓學生感受桂林水的情、靜、綠,桂林山的奇、秀、險;再進行多形式練讀,如,比賽讀、邊演邊讀、配樂讀、師生共讀,在讀的過程中不可忽視師對生、生與生間的評價,在互教互學中,學生慢慢地把感情帶進文中去讀。這時候再問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四、課后——勤于仿寫
課堂不能上得過滿,知識不能塞得太多,要留出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復習、鞏固、反思。這樣學生才能把新知識內(nèi)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才能真正學有所得。
學而不思則罔,反思、仿寫是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一課一思,常寫不怠,將閱讀學習中的所得沉淀到自己的腦海中。在教學了《頤和園》之后,學生透過行云流水,形象生動的文字,了解了移步換景的寫法,感受到頤和園的泉澤遍野,群峰疊翠,水光山色,風景如畫的風光。在完成了課堂閱讀教學任務之后,我趁熱打鐵,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模仿課文的移步換景法,根據(jù)地點轉換的順序的進行拓展創(chuàng)作,寫自己家鄉(xiāng)的一處美景,表達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與贊美。每篇課文都是精美的范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然后思,由課堂閱讀學習走向課外的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語文閱讀教學有效與否,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最好的試金石。要引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需要教師的悉心教導,更要求教師的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有效的、多樣的、創(chuàng)新的閱讀教學方式將像滾滾的春潮席卷語文閱讀教學的領域。
參考文獻:
柯文波.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法[J].青年文學家,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