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慧
摘 要:一堂有效的政治課不應只有機械的知識點,更應激發(fā)師生對情感和價值觀的探索;不應只是學生有所收獲,思維能力得到鍛煉,知識面得到擴展,同時教師亦應有所得,如教學藝術的錘煉,經驗的不斷積累,教訓的吸取。一堂有效的政治課應是師生的共同進步,師生的愉快合作。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給二者的溝通合作提供了有效途徑,成為有效政治課堂不可或缺的因素。
關鍵詞:教師;學生;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談到政治課,很多人會想到這樣的詞“刻板、單調、無味”。因為政治課多以講解理論為主,如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哲學等內容。如何將刻板的理論生動化,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如何使政治教師不再拘泥于課本,照本宣科。即如何構建有效的政治課堂,成為眾多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并且著手解決的問題。傳統的應試教育使得很多人對“有效課堂”理解為:單位時間內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多表現為被動地接受知識,成為儲存知識的容器。而在今天倡導的“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我覺得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有效政治課堂”的內涵。
所以概括來講,一堂有效的政治課應是師生實現真正的互動,達到共同的成長與進步。要達到此目的,我認為應注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對教師而言,要做一個知識淵博、情感細膩、善于反思并給學生創(chuàng)設思考空間的教師
1.教師要具有淵博的知識
如果聽到學生抱怨政治課單調、乏味,我想主要原因在教師?;蛟S是因為教師懶惰,或許是因為知識匱乏,于是只能對課本抽象的理論進行抽象的分析,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聽得懨懨欲睡,教師講得心不在焉。一個知識淵博的教師的課堂會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因為他懂得“萬事萬物普遍聯系”的道理。
2.教師要具有細膩的情感
主要強調的是教師在與學生的溝通上,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態(tài),給予學生人文的關懷,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的過程,又是開啟學生情感的過程。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若雙方情感交流發(fā)生阻礙,那便會影響到知識的傳授。學生的人格得到尊重,無論對于眼前的學習還是日后的長期發(fā)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3.教師要善于反思
反思是一個深層次認識形成的過程。教師對教學及時地反思,不僅可以發(fā)現教學預設與課堂生成的差距,還可以對課堂成功之處進行一定的積累,對自己認為的不足之處及時地彌補。有的時候一堂課,由于學生有趣的提問或者教師智慧的回答,師生都精神煥發(fā)。課后還覺得意猶未盡,那么,把它記下來,留作日后細細地品味。有的時候一堂課,在師生的一問一答中,教師自己也會對某個知識點頓生疑竇。那么課后細細研究,得出結論,把它記錄下來,可以在下節(jié)課以問題的形式向學生發(fā)問,引發(fā)他們的思考。
二、就教學手段而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構建有效課堂的重要途徑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說是教學手段的重大革新。傳統教育對某一理論作闡述的時候,教師只能想辦法用極詳盡的語言在黑板上用粉筆做簡單的圖解。在實踐中,我將課本上一些內容做成多媒體課件,并且在其中注重色彩、圖片、音樂的應用,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1.色彩的應用
簡單地講就是用顏色的鮮明或暗淡來營造一種氛圍。對于主干或重點的知識,一般就用鮮艷的紅色或厚重沉穩(wěn)的藍色來突出,讓學生一目了然;對于較為抽象、難理解的知識,我一般選用較為柔和的色調作為幻燈片的背景色。
2.圖片的應用
圖片在教學過程中被使用。主要因其具有直觀、形象、逼真的特點。有時候對于一個知識點或者一個理論也許需要費盡口舌去講解。但是一經圖片展示,便無需贅言,一目了然。
3.音樂的應用
音樂真是很奇妙的東西,幾個簡單的符號不同的排列組合,卻可以奏出不同的曲子,或溫柔或高亢,或歡樂或哀傷。音樂可以觸動人的靈魂,可以營造一種氛圍,可以無比到位地傳遞某個信息,在講文化繼承與發(fā)展時,我在課件中用了學生熟悉并喜愛的歌星周杰倫唱的《青花瓷》導入,古典的歌詞音韻、現代的節(jié)奏唱腔,讓學生深刻體會了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在講“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時候,在課件中,我播放了歌劇《圖蘭朵》中的由帕瓦羅蒂演唱的主題曲《今夜無人入睡》。歌曲前奏悠揚舒緩,接著便激情高昂,再次的悲傷哀怨,最后以無比堅定高亢男高音作結尾,學生沉浸其中,深刻體會著矛盾無處不在而又不斷轉化。
總之,有效政治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的努力,離不開學生的合作。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教師要不斷地豐富自我,不斷地在反思中改進。學生則掙脫思想的“桎梏”,張開思維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地翱翔,師生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當然,在師生的交流合作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媒介,那就是多媒體技術。教師、學生、教學手段,三者之間是如此緊密地聯系著,就像馬克思曾經說過的那樣:“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和我們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
參考文獻:
[1]丁聲揚.教師要做“三味先生”.上海教育,2006(09).
[2]魯利昆.把藝術元素引入政治教學.中學政治參考,2006(369).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