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核能的公眾接受度與影響因素分析

        2015-06-17 19:41:47韓自強顧林生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5年6期
        關鍵詞:核能

        韓自強 顧林生

        摘要

        核能與其他能源相比具有明顯的比較優(yōu)勢,被很多人視為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和能源安全問題的替代方案。在我國能源中長期戰(zhàn)略規(guī)劃中,核能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公眾對核能的態(tài)度和接受度是影響核能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從歷史的角度,對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與分析,整理出了公眾對核能接受度的歷史演進,并分別從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與核設施距離,風險與收益比較,社會階層區(qū)別,核知識科普,核事故等方面歸納分析了影響公眾對核能接受度的主要因素。人口統(tǒng)計變量中,性別是比較明顯的因素。男性多把核能視為一個科技話題,對核能的風險感知較低,接受度較高,女性相反。公眾接受度與公眾距核電站的距離呈現(xiàn)兩邊高,中間低的趨勢。距離核電站較近的區(qū)域可能受益于核電發(fā)展帶來的經濟補償,接受度相對較高,遠距離的人們由于離核電站影響較遠,也接受度較高。那些處于可能受到核電站影響區(qū)域,但是又不在經濟補償范圍內的接受度最低。人們對核電的風險和收益平衡是影響人們接受度的重要因素。社會精英和高教育水平的人們對核能的接受度相對較高。核知識科普可以增加人們關于核能的知識,但是現(xiàn)在沒有顯著的證據(jù)表明可以有效的影響到人們對核能的接受度。核事故是影響公眾對核能接受度的最顯著因素。核事故發(fā)生之后,公眾對核能的接受度會大大降低,雖然隨著時間推進會慢慢恢復,但是歷史經驗表明,很難恢復到事故之前的狀態(tài)。當把核電與全球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環(huán)境保護等主題放在一起討論的時候,人們對核電的普遍態(tài)度是“不情愿的接受”。

        關鍵詞核能;公眾接受度;風險認知;公眾態(tài)度

        中圖分類號X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15)06-010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6.015

        核技術第一次為公眾所知可能來源于原子彈爆炸,因此,可以說核技術與核工業(yè)從誕生之時就與科技、風險這兩個詞聯(lián)系在一起。自從20世紀50年代人們和平利用核能以來,關于核、核能的公眾話題和研究在西方一直沒有停止過。特別是六七十年代蓬勃興起的社會運動和環(huán)保運動,幾乎終止了西方核能快速發(fā)展的勢頭。再加上后來美國三里島核事故、前蘇聯(lián)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核能安全一直成為西方公眾擔心的問題。當然,隨著20世紀末人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核能又很快的回到了人們的視野,被許多人認為是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能源安全的方案。核能的發(fā)展,特別是在以中國為主的發(fā)展中國家得到了巨大重視。比如說中國就在2005年出臺了《核能發(fā)展中長期規(guī)劃(2005-2020)》,提出了“積極發(fā)展核能”的方針。

        對中國公眾來說,提到“核”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兩彈一星”,因此可以說“核”在中國多與高科技、愛國主義等比較正面的詞匯聯(lián)系在一起。另外,由于中國的核能本身起步較晚,首批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真正投入使用,而且這些核能的民用也多被媒體從我國科技進步的視角來進行建構和解讀。因此,可以說,在2011年日本3·11地震-海嘯-核事故之前,中國公眾對核能的感知應該多是正面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前蘇聯(lián)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美國三里島核事故離中國公眾很遠,而且發(fā)生在中國對外開放程度有限、媒體資訊相對不發(fā)達、信息和互聯(lián)網技術興起之前的年代,因此這些事件對中國公眾影響非常有限。

        但是日本3·11事件卻不同,它地理上離我們很近,又被大眾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讓很多中國公眾首次對“核”產生了“切身”體會和恐懼。對核能安全問題的擔心直接影響到了世界各國政府對核能的態(tài)度。中國政府也放緩了2005年通過的“積極發(fā)展核能”的計劃,開始重新審視核能發(fā)展,強化核能安全監(jiān)管措施。其中最直接的政策效果是2011年3·11事件之后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核能“國四條”即:①立即組織對我國核設施進行全面安全檢查。②切實加強正在運行核設施的安全管理。③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要用最先進的標準對所有在建核電站進行安全評估,存在隱患的要堅決整改,不符合安全標準的要立即停止建設。④嚴格審批新上核能項目。抓緊編制核安全規(guī)劃,調整完善核能發(fā)展中長期規(guī)劃,核安全規(guī)劃批準前,暫停審批核能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蓖瑫r,我國的核安全監(jiān)管機構也進行了大幅調整與完善,比如說國家能源局新增了核能司,國家核安全局在原來的一個司基礎上調整到3個司,核安全監(jiān)管人員增加了近千人,同時國防科工局也新增了核應急司[1]。經過近兩三年的調整與完善,核能項目開始重啟。在2014年國務院新通過的《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中重點提到了安全發(fā)展核能的思路,到2020年,預計核能裝機容量達到5 800萬kW,在建容量達到3 000萬kW以上[2](截止2013年,我國核能總裝機容量約為1 461萬kW[3])。

        與我國快速發(fā)展核能的雄心相比,目前關于公眾對核能接受度和對核能風險認知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作者用關鍵詞“核能”或者“核能”另外加“認知”或者“感知” 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進行了跨庫檢索(包含了期刊、國內外會議、商業(yè)評論、報紙、碩博士論文庫)發(fā)現(xiàn),在2011年之前,每年的研究結果基本為零或者個位數(shù),雖然在2011年之后,有少數(shù)的研究出現(xiàn),但是也基本停留在十幾篇的水平。因此本文作者認為很有必要對核能的公眾接受程度,特別是從風險認知的角度來進行一項梳理,對目前世界上主要國家的核能公眾接受程度以及影響核能公眾接受程度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從而為中國未來核能發(fā)展、公眾溝通等研究與應用提供一定的知識儲備。

        1核能風險認知與公眾接受度

        1.1風險認知理論

        現(xiàn)代風險研究主要有三種方式:風險分析(Risk as Analysis)、風險感知或者說風險認知(Risk as Feeling)和風險政治化(Risk as Politics)。風險作為一種感知多指的是人們面對危險迅速、直覺的反應;風險分析多通過有邏輯的、理性的和科學的計算來確定人們對危險的承受程度;而如果前兩種方法都沒有成功,風險問題會很不幸的成為一種政治話題[4]。早期的風險研究表明,風險產生后果的恐怖程度(Dread)是決定公眾對各種風險事物認知和接受程度的主要因素。社會心理學家Slovic等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定量化、系統(tǒng)研究過不同人群對81種不同事物(包括核能、車禍、抗生素、農藥、酒精等等)的風險認知狀況。結果表明,如果一種事物對人們來說是不可控、后果恐怖、影響范圍大、可能產生死亡結果、風險分布不公正、風險程度不容易減輕、而且風險處于上升階段、可能會影響到子孫后代、非自愿等情況,人們對其風險感知度就高,接受程度就低。同時,風險是否可以觀測到、人們對風險的熟悉程度、后果是否有延遲等也是影響人們風險認知和接受度的另一個維度。以核能為例,雖然參與研究的專家認為其風險度較低,但是參與調查的大學生、女性社團成員、俱樂部成員都把其風險評的很高,其中大學生和女性社團成員更是把核能風險評分排到了所有活動/技術的第一。人們多認為核能的收益很小,但是潛在的后果是不可接受的,核能多被人們視為未知的、恐怖的、不可控的、不對等的、災難性的而且可能影響到子孫后代的風險。在核能問題上,公眾的感知與專家的見解差異如此之大,讓一些核能專家認為人們對核能是非理性的害怕。但是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由于受到大眾媒體特別是一些災難事件影視作品的影響,以及人們常把核與核武器聯(lián)系起來,二者之間對核能風險認知才會產生如此大的偏差[5]。

        1.2核能公眾接受度歷史與現(xiàn)狀

        人類使用核能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但是在1955年之前,公眾并沒有對核能風險有過多關注。1956年到1960年之間,西方民眾開始對核安全問題有所關注。1961年到1968年之間,西方核能工業(yè)一度增長迅速,但是后期由于公眾對核能安全與核廢料存放問題,以及其對環(huán)境潛在負面影響的關注而有所減緩。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事故引發(fā)了美國公眾對核能安全的關注,特別是反應堆安全和政府對核能管制有效度的問題。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國核能發(fā)展確實放緩,而且三里島事件也確實加速了這種放緩趨勢[6]。1986年,前蘇聯(lián)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fā)生重大事故,在此之后,西方公眾對核能的支持持續(xù)變冷,核能的發(fā)展也進入到不確定的階段[7]。在90年代,公眾和研究人員對核電站的關注都有所減少。但是從90年代后期開始,由于公眾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核能又重新進入公眾視野,被認為是解決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替代方案,因此核能在世界各地又進入“復興期”[8-9]。包括美國、中國在內的20多個國家都出現(xiàn)了對發(fā)展核能增加支持的情況[10]。但是好景不長,2011年日本的3·11地震-海嘯-核電站事故又一次對核能發(fā)展帶來沉重打擊。

        從政策與政府行為角度來看,日本3·11災難之后,世界各國對核能政策都有所改變[11]。比如說日本開始重新審視發(fā)展核能相關的風險,特別是與核電廠附近疏散區(qū)相關的規(guī)定等。并且其所有的48個在運營的反應堆都被關閉做安全檢查或維護,直到2014年,才根據(jù)福島事故之后新的標準,在鹿兒島首次重新啟動了核電站[12]。德國在原來不開發(fā)新核能政策基礎上,又削減了對當前正在運行的核電站壽命延長的支持,明確提出到2022年全面廢止核電站。英國與美國反應稍微沒有那么強烈,多是汲取日本福島事故經驗,按照穩(wěn)定提高的原則,提高安全監(jiān)測的知識和步驟。另外,英國國會在2011年新通過的國家能源宣言中還明確了其對8個新建核電站的支持,只是明確了一點是新建核電站主要依賴企業(yè)投資,政府不會提供任何補貼。美國在審視其國內核電站安全的基礎上,仍然給核電站開發(fā)提供有條件的貸款擔保,其核管制委員會(Nuclear Regulation Commission)更是在距離上一次批準新建核電站大約30年之后的2012年批準了一個位于佐治亞州的新核電站,并預計在2016年-2017年開始投入使用[13]。

        而從公眾態(tài)度來看,在21世紀之后,3·11事件之前,美國公眾對核能相對支持。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分別在2002年和2007年通過網絡對美國成年人進行了隨機抽樣的調查,結果表明,在2002年,28%的被訪者認為美國應該增加核能,25%認為核能比重應該不變,38%認為美國應該減少核能,另外9%認為根本不應該使用核能。到了2007年,認為應該增加核能的人增加到34%,認為應該減少核能使用的人減少到29%,認為核能不變的人仍然是25%,另外12%的人認為不應該使用核能[14]。在2009年美國開展的另外一項全國性的調查表明,當核能與煤電放在一起表述的時候,大約48%的人傾向于支持增加核能,46%的人選擇減少核能[15]。歐盟在世界經合組織成員國“歐盟晴雨表”的調查也包含有公眾對核能態(tài)度的內容。在其2010年的調查結果中,雖然核能被公眾視為未來30年中第三重要能源來源,當被訪人被問到支持還是反對在其國家發(fā)展核能的時候,只有大約20%的人明確表明支持核能發(fā)展,約有36%的人持平衡觀點,37%的人明確反對。另外,69%的人同意核能是讓其國家保持能源獨立的重要措施的說法,50%的人同意核能是保持較低并且穩(wěn)定的能源價格重要保障的說法,46%的人同意核能可以幫助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說法。具體到國家,美國、日本、瑞典、芬蘭和英國等國公眾對核能的支持都具有上升趨

        勢[16]。在日本高中生之間開展的另一項對核能態(tài)度的調查表明,80%的人雖然把核能與負面現(xiàn)象聯(lián)系一起,但是認為核能是必須的[17]。

        日本2011福島核事故之后,如很多人預期的一樣,世界各國公眾對核能的支持趨勢有所逆轉。在2011年5月,IPSOS等在24個國家進行了民意調查,總的來說62%的受訪者反對核能,而且25%的人是在該事故之后改變想法的。對把核能作為一種能源策略來支持的被訪者僅占38%,低于太陽能、風能、水電、天然氣和煤電。在發(fā)達國家,對核能持強烈反對或者某種程度反對的人所占比例分別是法國66%,意大利81%,德國79%,英國51%,日本59%,俄國62%,美國48%。另外,當前正在大力發(fā)展核能的發(fā)展中國家態(tài)度變化也較大,其中對核能持強烈反對或者某種程度上反對的人所占比例分別是:墨西哥大約81%,阿根廷72%,巴西69%,印度尼西亞67%,南非60%,中國和沙特阿拉伯都是58%。在所有的發(fā)展中國家,只有印度公眾依然對核能發(fā)展持支持態(tài)度(約61%)[18]。

        另外,對于那些反對發(fā)展核能的人們來說,不少人是在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發(fā)生了態(tài)度改變的,特別是對日本周邊可能受影響的國家來說。比如說,在所有持反對發(fā)展核能的人之中,66%的韓國人,52%的中國人,52%的日本人,50%的印度人是在福島核事故之后態(tài)度發(fā)生轉變的。相對而言,歐美國家大部分持反對核能態(tài)度的人是在之前就一直反對發(fā)展核能的。

        與其他能源選擇相比,核能具有很多優(yōu)勢,比如說相對成熟的技術手段,最少的溫室氣體排放,能源效率高,也更經濟實惠。同時,煤炭等化石燃料供應不穩(wěn)定,太陽能和風能又不能大規(guī)模應用。能源短缺的同時,人們對能源的需求又不斷增加。而且,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世界上各國都加強了對溫室氣體排放的管制,應該說核能可以成為未來保證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不錯選擇。但是由于公眾對核能安全、核廢料安全及其對環(huán)境和人們健康影響的關注等因素,社會對核能的接受度仍然是復雜和不明確的。

        2影響核能風險認知和接受度的因素

        2.1人口統(tǒng)計變量

        性別可能是影響公眾對核能態(tài)度最顯著的人口統(tǒng)計學因素。一項針對日本高中生開展的核能態(tài)度調查中,選擇“喜歡”核能的男生比例要比女生明顯的高。同時,在女生中選擇“某種程度上反對核能”的比例要比男性顯著的高。另一項在美國開展的關于核能和煤電選擇傾向的比較中,選擇核能的人群傾向于是男性,老年人,大學以上教育的人和白人[15]。韓國1995年的調查結果也表明女性在考慮核能風險和效益的比較上明顯的偏向于風險。另外一項跨美國、英國和瑞士的調查中,女性也表達了對核能更多的關注,更害怕核能的負面效益,也更少的支持發(fā)展核能[19]。性別在對核能態(tài)度上的不同可以解釋為性別在風險認知中的不同作用。男性和女性對風險,比如核能的建構和理解多有區(qū)別:男性多把該問題理解成一個科學和技術事情。

        2.2距離影響

        一項對比研究比較了1991年和2008年的調查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雖然人們對核輻射仍然存在認知誤區(qū),但是更少的人現(xiàn)在認為離核電站更近會更多的暴露在輻射之中[20]。一種假設認為靠近核電站的社區(qū)會由于經濟效益的原因更加容易接受核電站。同時,有核電站的社區(qū)可能更容易支持在當?shù)匦陆ê穗娬?,因為他們已經“熟悉”了核電站的存在。Venables等通過Q方法在英國核電站附近的社區(qū)研究檢驗了這種假設。結果顯示核電站對當?shù)厣鐓^(qū)的經濟效應影響并不顯著,核電站周圍的人們對核電站持有一種復雜的態(tài)度,“安全、受益、威脅與不信任并存,對核電站的存在是一種不情愿的接受(reluctant acceptance),另外沒有過度擔心”[21]。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靠近核電站的社區(qū)要比全國范圍內的數(shù)據(jù)更支持發(fā)展核能[15]。最近在美國開展的對比研究表明,居住在核電站、核廢料基地以及核實驗室附近的2 101名居民確實比其他地方的600人更加關注核安全議題,但是全球氣候變化,交通擁堵,缺少公共空間等議題會比核議題吸引更多的關注[22]。

        2.3風險和收益比較

        人們對核能風險與收益的認知平衡是影響人們對核能接受度的重要因素。總體上來說,傾向于核能的人比較積極樂觀,而且多認為核能能夠給地方和全國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反對核能的人一般比較悲觀,也多把核電站與更高的風險連接在一起。

        風險認知,收益認知,感覺,社會信任等是影響到公眾對核能接受程度的重要因素。在瑞士開展的一個調查之中,核能收益被分為兩類: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收益和保證能源安全的收益。結果顯示,對核能的接受程度主要受到對能源保證收益的影響,而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好處和風險認知對接受程度影響較小,感情上的感覺(Affective Feeling)是模型中的核心變量[23]。在中國的一項研究中,被訪者多認為核電站是一種特別高風險的設施,因此人們也非常反對建設新的核電站,而且拒絕為核電站的繼續(xù)運行提供補貼。這些對核能風險的認知主要影響因素包括社會信任、心理和社會經濟因素、親近性、以及感知的核電站對日常生活質量的影響等[24]。

        總體上來說,公眾對風險和收益的感知在公眾對核能的接受程度上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那些住在核設施附近的人們,風險感知比收益感知對他們接受核設施更重要。

        2.4社會階層的區(qū)別

        精英階層與普通大眾是否對核風險認知不同?不少研究表明,具有較高教育水平的人比較低教育水平的人對發(fā)展核能態(tài)度更加積極,他們普遍對核能感受到更多的收益,更低的風險。1995年在韓國開展的一項全國性的調查顯示,隨著被訪者教育水平的提高,感知到的核能風險越低,但是感知到的核能收益卻越高[25]。一些研究者把這些受過較高教育的人群稱為“精英”或者“專家”群體。美國學者在上世紀80年代調查了科學家、政治領導人、記者等群體對新技術的態(tài)度。與政治領導人相比,科學家群體普遍認為核電站是比較安全的。核安全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tài)也有關系。媒體記者多對核能源持有懷疑態(tài)度,而且經常對科學家的觀點進行不精確的解釋。政治領導人的價值觀受到他們選擇的自認為可靠的信息來源影響。在美國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開展環(huán)境保護運動也對公眾對核能源的支持產生了負面影響[26]。

        近期的研究表明精英階層對核能源的態(tài)度多是支持的。在2002年,一項研究調查了美國和15個歐盟國家中訂閱《科學》雜志的人群。結果顯示這些群體對核能源比較持有支持的態(tài)度,而且美國的科學家支持度更高,但是德國的支持就不是很高。另外,法國科學家群體顯示了對核能源風險的最低程度的關心,美國科學家對核能的收益感知更明確[27]。在另外一項對法國和荷蘭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的隨機抽樣調查(去除掉了核科學和煤炭領域內的專家)中,法國科學家群體認為核能風險更高,但是他們同時也認為核能受益更高。另外,法國的科學家群體對核能顯示了更負面的態(tài)度,而且有更強烈的意愿減少核風險,對煤炭的使用持更加正面的態(tài)度(法國有最高密度的核電站,荷蘭是最低的之一)[28]。

        2.5核知識的教育與普及

        就核能而言,目前沒有顯著的證據(jù)表明對公眾加強核能知識教育會提高公眾對核能的接受度。Yim和Vaganoy回顧了核風險認知與公眾知識教育的關系。他們發(fā)現(xiàn)沒有顯著的證據(jù)表明更多的信息會改變人們的態(tài)度。實際上,人們已經存在的價值觀在影響人們對某個事件的態(tài)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他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人們價值觀的穩(wěn)定性,對這個事物的感覺和信任度等。反對使用核能的人們會主動地回避那些他們認為不正確的信息。為了讓核知識教育更加有效,信息交換的流程必須影響到參與者的價值體系,而且展示的信息必須精確,客觀,而且正中要害[29]。

        Lee等在90年代早期測量了英國核燃料Sellafield中心參觀者在參觀前后的知識儲備和態(tài)度的變化。結果顯示在所有類型的訪問者中,知識儲量都是有顯著的增加,但是他們的態(tài)度變化并不一致。在態(tài)度測量中,關于環(huán)境、經濟和技術方面的因子有較大的正面變化,但是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因子,男性是正面變化,女性是負面變化。情感方面的因素在較年輕人中是負面變化,但是在所有的人口統(tǒng)計學分類群體中沒有正面變化[30]。另外一個案例來自于中國臺灣。在20世紀90年代,臺灣政府試圖建設第四代核電站,為了降低公眾的反對,他們舉辦了一場公眾辯論來與公眾溝通核能知識。一項調查對比了該辯論開展前后公眾對核能的風險認知。結果顯示該辯論沒有減少公眾對核電站風險的認知,而且對公眾的態(tài)度改變幾乎沒有影響。僅有的觀測到的影響是與當初舉行辯論的初衷相反,該辯論反而更加削弱了公眾對新核電站的支持[31]。

        與傳統(tǒng)的認識:知識會塑造、改變人們的態(tài)度不一樣,目前幾乎沒有證據(jù)可以證明增加對人們的核知識教育可以改變人們對核能的態(tài)度。人們之前對核戰(zhàn)爭的恐懼,對看不到的射線的下意識的擔心以及對于暴露在核輻射中的不確定性等都會塑造人們的核風險認知。對核能的反對植根于意識形態(tài)、感情和人們對于可能的技術災難的擔心??梢哉f,在可以以預見的未來,人們對核能的反對和擔心似乎難以消除[6]。

        2.6核事故的影響

        核事故應該是影響公眾對核能態(tài)度轉變的最大因素。日本2011福島事故之后,各國公眾對核能態(tài)度的調查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在韓國、中國、日本和印度這幾個離事故比較近的國家,有超過一半目前對核能持反對態(tài)度的人是在福島事故發(fā)生之后才轉變想法的。

        另外,針對之前的核事故調查的結果也支持了這一結論。比如說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以及美國三里島核事故前后的一些公眾意見調查(歐洲、美國和加拿大)表明,事故之后認為核電站不安全,甚至是危險的人們明顯增加[32]。雖然一些人認為這樣巨大的變化一般是暫時的,但是在核能事故之后,人們對核能的價值觀很難恢復到之前的水平。Ohnishi分析了從1973年到2005年日本公眾對核能態(tài)度的長期變化。日本人對核能的態(tài)度在1979年三里島事件和1986年切爾諾貝利事故之后都有巨大的降低。雖然之后這種變化會慢慢恢復,但是態(tài)度都沒有恢復到事件發(fā)生之前的水平[33]。

        實際上,福島核事故并不是日本的第一次核事故。在1999年9月30日,JCO公司運營的在Tokai村的核電站出現(xiàn)了一次事故,其中三個工人在事故中受到了核輻射,并且其中一個人在當年的12月份死亡,另外一個在次年的4月份逝世。正好在該事件之前,有研究者對日本公眾對核設施的態(tài)度做過一個調查,所以,在此事件之后,他們做了跟蹤調查。兩次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核電站的支持有明顯的下降,而公眾對核能的反對明顯上升。公眾對核能的接受度和信任度都有所下降,雖然人們自我衡量的關于核能的知識和對政府的不信任沒有太大的變化[34]。另外,在2007年7月,日本NiigataChuetsu地區(qū)發(fā)生了一場6.8級地震并影響到了附近的核電站。地震破壞造成了小劑量的輻射物質泄漏。對去執(zhí)行救助任務的醫(yī)療救助隊成員的研究表明,大部分隊員都擔心輻射影響,而且當時關于事故情況的信息并沒有完全告訴他們[35],類似的信息溝通與公開的問題在2011福島核事故中依然存在。

        雖然核電站事故目前在記錄的傷亡情況非常少,但是人們一般都會認為反應堆事故都很嚴重。社會心理學家Slovic提供了一種解釋,他認為早期對核設施的風險管理都是按照最壞的場景(大量核物資泄漏,成千上萬的人死亡)建構的,而且大眾媒體、好萊塢電影等對核事故的故事建構都影響到了人們對核電站事故的感知,從而讓人們對核事故特別擔心,進而一旦發(fā)生核事故,會對人們對核能的態(tài)度產生很大影響[36]。

        3公眾對核能的態(tài)度:不情愿地接受

        如上文所示,核能多被視為風險與收益共存的科學技術,人們對核能的態(tài)度也是非常復雜。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核能被視為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和保證未來能源安全的一項有效途徑。關于公眾對核能的風險認知和接受態(tài)度,英國社會心理學家Nick Pidgeon等提出了“不情愿地接受(Reluctant Acceptance)”這個詞:當人們考慮到風險問題的時候,由于選擇有限,他們會不情愿地接受核能[37]。比如說在上文提到的對日本高中生的調查中,雖然80%的人對核電站的態(tài)度是負面的,但是又有75%的人同意核能是必須的說法。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核能問題如何表述也會影響到人們對核能的態(tài)度。比如說當核能安全與能源安全,發(fā)電廠建設能力、氣候變化、經濟收益、核廢料有效管理等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公眾多對核能持支持態(tài)度。人們可能會認為氣候變化和核能都是有問題的,但是“兩害”相比取其輕,因此對核能多采取“不情愿地接受”的態(tài)度[38]。因此,需要注意未來能源前景的復雜性,人們對核能及其風險的感知沒有簡單的折中方案。

        (編輯:王愛萍)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赫然. “國四條”任務基本完成[N]. 中國電力報, 2012-02-13.[Heran. Guositiao(Nuclear Regulation and Safety Check) Has Been Finished[N]. China Electric Power News, 2012-02-13.]

        [2]中國政府網. 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EB/OL].(2014-11-19)[2014-12-11][Chinese Government Portal.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2014-2020)][EB/OL]. (2014-11-19)[2014-12-11]. http://energy.people.com.cn/n/2014/1119/c71661-26055076.html.

        [3]國家統(tǒng)計局. 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EB/OL]. (2014-02-24)[2014-12-28].[National Statistical Bureau.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3) ][EB/OL]. (2014-02-24)[2014-12-28].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

        [4]Slovic P, Finucane M L, Peters E, et al. Risk as Analysis and Risk as Feelings: Some Thoughts about Affect, Reason, Risk, and Rationality[J]. Risk Analysis, 2004,24(2):311-322.

        [5]Slovic P. Perception of Risk[J]. Science, 1987,236:280-285.

        [6]Kasperson R E, Berk G, Pijawka D, et al. Public Opposition to Nuclear Energ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J].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1980,5(31):11-23.

        [7]Beck P W. Nuclear Energ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xamination of a Contentious Subject[J]. Annual Review of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1999,24(1):113-137.

        [8]Corner A, Venables D, Spence A, et al. Nuclear Power,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Security: Exploring British Public Attitudes[J]. Energy Policy, 2011,39(9):4823-4833.

        [9]Goodfellow M J, Williams H R, Azapagic A. Nuclear Renaissance, Public Perception and Design Criteria: An Exploratory Review[J]. Energy Policy, 2011,39(10):6199-6210.

        [10]Ahearne J F. Prospects for Nuclear Energy[J]. Energy Economics, 2011,33(4):572-580.

        [11]Butler C, Parkhill K A, Pidgeon N F. Nuclear Power after Japan: The Social Dimensions[J].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Polic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1,53(6):3-14.

        [12]Yamaguchi M. Japan to Restart Nuclear Power Plant Under Fukushima Safety Rules[EB/OL]. (2014-11-07).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4/11/07/japannuclearpower_n_6120944.html.

        [13]Rascoe A U S. Approves First New Nuclear Plant in a Generation[EB/OL]. (2012-02-09)[2014-12-26].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2/02/09/ususanuclearnrcidustre 8182j 720120209.

        [14]Kazimi M, Moniz E J, Forsberg C W, et al. The Future of the Nuclear Fuel Cycle[R]. Cambridge, Ma: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1.

        [15]Greenberg M, Truelove H B. Energy Choices and Risk Beliefs: Is It Just Global Warming and Fear of a Nuclear Power Plant Accident?[J]. Risk Analysis, 2011,31(5):819-831.

        [16]Oecd. Public Attitudes to Nuclear Power[M/OL]. http://www.oecdnea.org/ndd/reports/2010/nea6859publicattitudes.pdf.

        [17]Komiya I, Torii H, Fujii Y,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Interests in Science and Attitudes Toward Nuclear Power Generation[J]. Progress in Nuclear Energy, 2008,50(2-6):719-727.

        [18]IPSOS. Global Citizen Reaction to the Fukushima Nuclear Plant Disaster [Z]. 2011.

        [19]Rabow J, Hernandez A, Newcomb M D. Nuclear Fears and Concerns among Collegestudents:A Crossnationalstudy of Attitudes[J]. Political Psychology, 1990,11(4):681-698.

        [20]Bisconti A S. Communicating With Stakeholders about Nuclear Power Plant Radiation[J]. Health Physics, 2011,100(1):97-102.

        [21]Venables D, Pidgeon N, Simmons P, et al. Living with Nuclear Power: A Q Method Study of Local Community Perceptions[J]. Risk Analysis, 2009,29(8):1089-1104.

        猜你喜歡
        核能
        什么是核廢水
        核能發(fā)電安全嗎?
        軍事文摘(2024年2期)2024-01-10 01:59:34
        “數(shù)”說核能
        核能與輻射大解密
        “核能駕馭者”王大中
        少兒科技(2022年3期)2022-02-27 11:44:39
        第十四章 地獄之城——核能
        例談計算核能的五種方法
        第三屆“核能夢·勞動美”活動
        中國核電(2018年2期)2018-07-11 11:39:52
        核能對節(jié)能減排做出了哪些貢獻
        中國核電(2017年2期)2017-08-11 08:01:45
        揭秘核能
        日韩av一区二区网址| 午夜精品久视频在线观看| av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乱亚洲乱妇50p|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baoyu网址国产最新| 国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厨房玩丰满人妻hd完整版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av| 天堂影院久久精品国产午夜18禁|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20p| 伊人久久精品久久亚洲一区| 樱花AV在线无码| 青青草视频在线免费观看91|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 蜜桃人妻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a级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阿v天堂2018在线观看|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尿失禁|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人妇视频| 91免费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网站|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蜜桃| 97超碰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琪琪色原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二区不卡| 国产极品喷水视频| 日本免费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www插插插无码视频网站| 国产系列丝袜熟女精品视频| 亚洲免费一区二区av| 亚洲av无码电影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免费午夜大片| 精品久久日产国产一区|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动态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