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 要]“課文”就是引領學生推敲文字,督促學生讀書做文章,把教材文本當作寫作的范例來教。古詩教學就要推敲文字,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挖掘詩歌的深層含義,捕捉作者在詩歌中所抒發(fā)的真實情感,并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深刻領悟詩歌所述的道理。同時,讓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關鍵詞]課文 古詩 范文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4-019
“課文”,《現(xiàn)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教科書中的正文?!边@是目前教師們都熟知并且認可的解釋。然而,就在前不久,我們發(fā)現(xiàn)了“課文”的新解,確切地講應該是“舊解”?!罢n文”一詞最早記錄在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指瑕》中。郭晉稀教授注:“課,責也。引申有推求之義。課文,推敲文字?!泵鞒祈樦摹墩氯嫒藗鳌酚羞@么一段文字:“兩弟夜讀書,課文夜過半?!边@個“課文”,是督促讀書做文章的意思。清朝吳敏樹在《業(yè)師兩先生傳》中寫道:“先生怪其課文有異?!边@里的“課文”是“窗課”的意思,舊稱私塾中學生習作的詩文。古人對課文的這三種解釋太有創(chuàng)造性了。他們是在告訴我們:課文就應該引領學生推敲文字,應該督促學生讀書做文章,應該把教材文本當作寫作的范本來教。
古詩詞教學,推敲文字自然是首要任務。古詩詞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凝練形象的語言描繪人物、事件或景物,并借事物的特點抒發(fā)強烈、深沉的思想感情。它們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明珠。在蘇教版教材中,幾乎每個學期都安排有古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挖掘詩歌的深層含義,從而捕捉到作者在詩歌中所抒發(fā)的真實情感。很多古詩都不是孤立的,雖然呈現(xiàn)在我們教材中的可能是獨立的一篇。古人寫詩和我們現(xiàn)代人寫文章一樣,永遠都是寫“我”,都是為了表達“我”的思想,傳達“我”的情感。所以,“我”的寫作,是有一定軌跡的。這軌跡是由許許多多的點所組成的,這一個個點,就是一篇篇文章、一首首古詩。因此,在教學古詩時,除了要教教材中的“這一首”外,還應該將與其有密切關系的另一首或者是另外幾首找出來,帶領學生一起學習,深入研究。這樣讓“這一首”古詩的學習,成為學生新一輪學習的起點。這就是引導學生如何讀書做文章,讓學生懂得讀書絕不是僅僅讀“這一篇”“這一首”,而應該讓“這一篇”引領自己去讀更多的書,去做更多的研究。這樣的學習,才能讓學生既懂詩又懂人,更懂寫作的意義和價值。本文就古詩教學中如何引導和督促學生讀書做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用“課文”的方式學習古詩,真正了解詩中事物
《楓橋夜泊》是唐朝詩人張繼在聽完姑蘇寒山寺的半夜鐘聲后寫下的一首詩。這是一首好詩,流傳千年,早已成為了蘇州城的一張名片。無論是人教版還是蘇教版,或是北京市課改實驗教材,都將它作為教學的內容。蘇教版安排在三年級上冊,人教版安排在五年級上冊,北京實驗教材也安排在五年級上冊,上海S版教材安排在四年級上冊。雖然安排的年級不同,但都足以證明它的價值和作用。
教師們帶領學生學習《楓橋夜泊》時,一般都抓住“泊”“愁”“到”等字來理解古詩,理解詩人的情感。當時的詩人很“愁”,或許是為避安史之亂而漂泊,或許是因進京趕考落榜而傷感。在清冷的水鄉(xiāng)秋夜,那寒山寺的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恒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限遐想。受學生思維深度和廣度的影響,我們的教學一般就到此為止。以前我也是這樣做的。
教了這么多年的《楓橋夜泊》,從不知張繼還有一首《楓橋再泊》。細細品讀,查閱資料,我知道教《楓橋夜泊》必須同時教《楓橋再泊》,否則教師再怎么講、再怎么挖也是空洞無物。只有兩首同時教,才能把《楓橋夜泊》教活,才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學完了這首古詩,并不是學習的結束,恰恰又是一個新的起點。
月已落,烏鴉啼,夜已深,秋風秋雨愁煞人,但張繼還是因愁而難眠,不覺已半夜。這時,寒山寺的鐘聲響起來了,傳到詩人所在的小船上。他或許因此立刻沒有了愁思,揮筆寫就了千古傳誦的《楓橋夜泊》。幾年后,張繼重游寒山寺,寫下了《楓橋再泊》——“白發(fā)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睂⑦@首詩補充在《楓橋夜泊》的教學中,尤其是要將“烏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嘗聽半夜鐘”與“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對比,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心情完全不同了,“月落”與“烏啼”的位置交換,其意境也不同?!霸侣錇跆洹备嗟氖且环轃o奈與惆悵,而“烏啼月落”則寫出了詩人的積極與主動。相比“對愁眠”,此時的詩人則是“依枕嘗聽”,寂靜多了。張繼從憂愁到寂靜的人生轉變,這寒山寺夜半渾厚、深沉、悠遠的鐘聲或許功不可沒。佛教中的鐘聲富含生命哲理,在《全唐詩》中共有480多人寫到鐘聲,這也說明鐘聲最有詩意和哲理。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學習,學生對詩人、對鐘聲會理解得更多些,雖然他們只有10歲左右,但肯定比單獨教《楓橋夜泊》要豐厚得多。然后,教師引領學生進一步思考鐘聲,理解鐘聲,放手讓他們去研究鐘聲,最終將“鐘聲”的內涵理解透。這樣就可以達到王崧舟老師講的“千年的鐘聲,千年的文化”的境界。
二、用“課文”的方式學習古詩,真正理解作詩之人
張志和的《漁歌子》在蘇教版教材中安排在六年級下冊。我聽了不少教師教這首詞,感覺差異不大,恐怕學生很難理解詩人張志和,理解他的內心世界。張志和寫了五首《漁歌子》,教材限于篇幅的原因只選擇一首。教學時,我們應將另外四首補充進課堂,這樣對學生理解詩意、理解詩人肯定有更有利。
在與特級教師高子陽老師的交流這個問題時,他非常贊同我的觀點,并告訴了我他的教學方法。高老師的教法,的確讓人眼前一亮。高子陽老師在教學《漁歌子》之前,先讓學生讀宋代詞人周紫芝的詞:“好個神仙張志和,平生只是一漁蓑。和月醉,棹船歌,樂在江湖可奈何?!绷昙壍膶W生,讀第一遍就能發(fā)現(xiàn)張志和的“仙”與“樂”,而要真正理解這首詞,理解這個人,就需要理解張志和的《漁歌子》。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課教學的主要內容——“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里沒有特別難理解的字詞,讀兩遍學生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話來解釋詞的意思了,詩人張志和的“樂”也就顯而易見了。但是,詞人周紫芝所說的“仙”還真看不出來,這是引出《漁歌子》另四首的最佳時機。這四首詞中,生字詞比較多。通過查字典認識生字詞,理解意思后,整首詞的意思學生就差不多知道了。學生一下子就能發(fā)現(xiàn)“不曾憂” “不嘆窮”“不覺寒”“不用仙”,張志和的“仙”與“樂”自然而然就讀出來了。高子陽老師的課并沒有到此結束,他繼續(xù)引入張志和的兄長張松齡專門為勸誘他回家而應和的《漁父歌》十八首,其中一首是這樣的:“樂是風波閑是釣,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濃濃的手足情,真的就把他喚回去了。張志和的這種“樂感文化”,追求的是一種內心充滿喜樂的生活,而在生活中也充滿著感恩和樂觀豁達。
高子陽老師還告訴我,張志和的這五首詞漂洋過海,傳到日本。它們不僅是中國唐詞的鼻祖,也是日本詞學的開山之作。日本天皇特地作詞應和這五首《漁歌子》,因為這五首詞節(jié)奏簡單、用韻簡潔,全是“一地一景一事一思考”,真實的內容與簡約的形式達到了自然統(tǒng)一的境界。這樣的設計,這樣的課堂,對教師的積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這樣的教學的確能挖出汩汩清泉,讓學生走進張志和的內心世界,真正了解這位詩人。
無獨有偶,在去年的一次蘇州市級教學研討活動中,省特級教師、蘇州市教研員許紅琴老師也執(zhí)教這首詞,她同樣把另四首補充進了課堂。這樣教古詩,學生知道古詩應該這樣學,讀書、學習應該這樣做,效果才會更佳。
三、用“課文”的方式學習古詩,真正明白古詩所闡事理
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碧K教版教材安排在六年級上冊,與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組成一課。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傳承北宋周敦頤和程顥、程頤的學說,創(chuàng)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
《觀書有感》是他的一首哲理性小詩,確切地講是一組哲理性小詩,因為《觀書有感》有兩首,編入小學教材的是其一??次淖直砻?,這是一首明麗清新的田園風光詩——一塊半畝大的方形小池塘,像一面鏡子,天光云影倒映其中,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但是再看題目——讀書的感想,這幽美的意境立即升華,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與讀書和諧地融合在了一起。真是太巧妙了,池塘水清澈如明鏡,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人的心智明朗,是因為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大學者的心境如此澄明,不正是讀書后的領悟嗎?他的了不起正在于他能將自己的讀書收獲寫下來,與大家分享,而且以一首小詩的形式,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啟迪大家。這也正是他的偉大之處。讀書、觀察、寫作,三者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的,渠清的基礎是活水的長流,寫作的提高需要不斷地閱讀和積累。
教學《觀書有感(其一)》的同時,必須教學“其二”。首先,這兩首詩本身就是一個整體,應該還原其整體性;其次,讀書時就應該通過相關內容的補充來更好地理解文本;其三,這兩首詩寫的都是讀書、寫作,而兩者又有層次性:如果說“其一”是寫作的第一階段,那么“其二”則是第二個階段?!捌涠笔且皇捉柚蜗笳f理的詩,以泛舟為例,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時艨艟巨艦也輕如羽毛,自由自在地漂行水中。詩中突出了春水的重要,實際強調的是做學問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更是啟迪大家要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和工作。寫好作文,必須多觀察、多思考、多積累,堅持不懈地閱讀和觀察,在學中思考。這樣,源源不斷的寫作之水就能使寫作之渠變得清澈透亮,寫作才能達到自然而成的境界。我們的學生一碰到寫作文就抓耳撓腮,搜腸刮肚,“其一”能給他們一些啟發(fā)。接著,學習“其二”,學生就徹底明白,寫作這艘艨艟之所以難以開啟,是因為河中水不夠而無法承載,說明工夫還沒有到家。朱熹的三傳弟子王柏說:“前首言日新之功,后首言力到之效。”如果不斷地努力,不懈地積累,等到積累的知識如汩汩的春水時再寫作文,一定也會輕松自如洋洋灑灑。把兩首詩放在一起學習,學生既能明白治學的方法,更能真正理解讀書、寫作的要義。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