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新君
摘 要:在網絡新媒體時代,網絡社交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社會交往的一個重要內容,但網絡社交在給大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從大學生網絡交往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社交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5-0127-02
社交網絡,俗稱SNS,其學理上是以1967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創(chuàng)立的“六度分割理論”中的交流手段為基礎,在互聯(lián)網中營造人際交際與信息交流的新興網絡平臺,F(xiàn)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在幾年前已經風靡全世界。近年來,隨著我國手機移動網絡的發(fā)展,以微博、開心網、人人網、微信等為主的社交網絡迅速崛起,《2010年中國網民社交網站應用研究報告》指出近37.5%的參與者為學生群體[1]。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絡社交已成為大學生網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大學生網絡交往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網絡社交中,青年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社會關系都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大學生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是較快接受網絡的群體,也是受網絡影響最強的群體。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開闊大學生視野,帶來高科技、豐富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在思維和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對大學生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和沖擊。導致部分大學生過度依賴網絡,學習成績下降,人際交往淡化,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自我迷失,甚至有的大學生相信網上愛情、網戀,還有的導致網絡欺詐等。
(一)迷戀網絡,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網絡上各種知識浩如煙海,并以其所特有的新穎快捷、互動平等,深受大學生的喜愛,為大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網絡交往中一些娛樂內容也會對大學生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其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嚴重下滑、不能正常繼續(xù)學業(yè)。在一些高校對學生做退學警告、退學等學籍處分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是因為過度迷戀網絡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或課程不及格無法繼續(xù)學業(yè)。
(二)沉迷網絡,導致網戀誤區(qū)
網絡的出現(xiàn)和飛速發(fā)展,改變了我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網絡聊天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了,無論是天南海北、距離多遠,通過網絡都能輕松地暢談。高校網絡已基本普及,所以大學生上網聊天已成為校園里的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有些同學在網聊的同時會引起網戀。網戀幾乎已成為青年大學生的一種時尚。
(三)現(xiàn)實生活中人際交往淡化
大學生在網絡交往中以電腦和網絡為中介,與所交往對象不用面對面交流,通過QQ等聊天途徑與對方交流思想、觀點等,可以隨時選擇交往對象和交談內容,也可以自由行動、不受限制,真實地表達自己。這種虛擬世界可能對大學生的現(xiàn)實人際交往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其在現(xiàn)實中缺乏真誠并懷疑別人,從而無法正常建立與他人的良好關系。長此以往,忽視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網絡交往中,減少了現(xiàn)實生活中參加一些校園文化活動和班級組織活動的機會,與同學、朋友、老師、家人的交流越來越少,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越來越疏遠,甚至不敢交流、不想交流,導致人際交往淡化。
(四)網絡欺詐
在信息化時代,各種社交網站和網上聊天工具已走進大學生的生活,網絡社交滿足了一部分大學生心理空虛、渴望交友和緩解釋放心理壓力的需要,在網絡社交的虛擬世界中,很多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往往較輕易相信別人,而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大學生網上聊天交友的心理,以交友、談戀愛為謊言,騙取對方的信任,約其見面或是騙財騙物甚至騙色,更有甚者謀財害命,而受害者多數(shù)都是在校大學生。
(五)對生活缺乏熱情,導致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
網絡上的人際交往都是用的虛擬角色,而且也不是直接接觸,這常常會導致雙方心理產生信任危機,甚至可能引發(fā)人格障礙。網絡即時聊天、BBS、各大論壇、百度貼吧之類的虛擬社區(qū)基本都不是實名制的,不能保證人們發(fā)表言論的真實性,這使多數(shù)大學生在參與網上交際時抱著一種游戲的心態(tài),發(fā)表言論不負責任,也不相信別人的言論。網絡和現(xiàn)實的差別還可能導致大學生形成攻擊型人格或雙重人格,不少性格內向的大學生在網上卻很活躍。這當然有其好的一面,可以使這類學生找到宣泄感情的平臺;但也有其不好的一面,部分自控能力不強的大學生會沉迷于網絡,現(xiàn)實中與人交往愈發(fā)減少,甚至可能產生自閉癥等不良后果。
(六)網絡社交導致部分大學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識減弱
在對部分大學生進行網絡安全問題的調查時,大多數(shù)學生都認為上網聊天、網絡交往沒有那么可怕,認為網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能更坦誠,所以很多大學生在網絡虛擬世界中更能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沒有自我安全防范意識。
二、對大學生網絡交往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對網絡社交重視力度不夠。
無論是現(xiàn)實社會還是網絡虛擬社會都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作為保障,但目前網絡社交工具并不安全可靠。360發(fā)布服務報告稱2013年第一季度,360共接到用戶反饋的網購欺詐事件926例,涉及八類騙局,從受害群體來看,超過半數(shù)的網絡欺詐受害者是高校大學生,而在網絡兼職欺詐的受害者中,高校大學生的比例更是高達80%以上。由此看出,社會媒體對網絡交往的輿論力度不夠,相關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導致網絡虛假信息、非法入侵行為時有發(fā)生,而受害者多數(shù)為生活閱歷簡單的青年大學生。
(二)高校對大學生的網絡社交沒有足夠重視
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都健全了校園網站,并有相對應的思政教育網,但很多高校對網絡社交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對學生網絡思想動態(tài)了解把握不夠。
(三)由于網絡世界缺乏約束機制,只能靠自覺
而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從校園向社會的轉型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完全成熟,生活閱歷簡單,對社會現(xiàn)實認識不夠深刻,辨別能力差,自我安全防范意識不強。很多大學生認為在網絡交往中,大家互不干擾,可以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失去了約束機制,從而導致一部分大學生網絡行為不文明,道德意識弱化,自我約束意識和安全意識減弱。
三、大學生網絡交往對策分析
(一)社會應加強輿論引導,推選網絡社交實名制
社會應注重輿論引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上網意識,形成道德約束機制,建立健全關于網絡社交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在一些社交網站實行實名制上網,為大學生正確利用網絡社交提供健康良好的網絡社交環(huán)境。
(二)高校要加強網絡交往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識
網絡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陣地,高校應重視大學生的網絡交往安全教育,把網絡交往安全教育列為新生入學安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學生處、保衛(wèi)處、團委要增加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培訓力度,各院系的黨總支書記、團總支書記、學工辦主任、班主任、輔導員等從事學生工作人員要加強對學生網絡交往安全教育引導,端正上網動機,防止輕率和不正當網戀,提高警惕,增強識騙避險能力。
高??砷_設網絡交際、公共關系學等選修課幫助大學生正確利用網絡交際。同時通過多種途徑廣泛宣傳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及措施,加強對大學生社交能力特別是網絡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可以匯編典型案例、模擬演練、播放相關影片等。輔導員則應充分利用級會、班會等機會結合學生表現(xiàn)情況進行講評,告知大學生常用的急救電話如110、120等,鼓勵大學生在受侵犯時積極向家長、老師和公安部門及其他社會有關機關尋求幫助和救援,將安全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中。同時把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網絡社交的安全注意事項等結合日常生活學習中的案例進行網上教育,普及安全知識[2]。
(三)充分發(fā)揮高校共青團組織的作用
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和普及,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也在發(fā)生著變化,網絡已成為廣大青年學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共青團作為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其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共青團是高校團員青年根本利益的代表和維護者,是高校黨組織聯(lián)系青年學生的紐帶和橋梁,更應該注重網絡新媒體在團組織中作用的發(fā)揮。當前,微博、微信、QQ等網絡傳播工具的迅猛發(fā)展和快速普及,使共青團組織面臨著如何提高團員青年的網絡鑒別力,如何把握導向、引領青年。網絡時代給共青團工作帶來了新的考驗,所以共青團組織就要善于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又要善于利用新媒體,在思想引領、組織動員、輿論引導等方面充分發(fā)揮作用。
1.正視網絡新媒體的影響力,積極引導青年大學生
隨著網絡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微活動”現(xiàn)在已經成為人們獲取新聞、發(fā)布信息、交流情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工具。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越來越受青年大學生的關注和喜愛,青年大學生已經成為網絡新媒體的主要傳播對象。2012年初,共青團中央下發(fā)了《關于在全團廣泛運用微博開展工作的實施意見》,高校團委微博得以快速發(fā)展,幾乎覆蓋各個團支部,團委微博以新浪和騰訊微博為主,微博內容圍繞上級團組織要求和各高?;顒犹厣?,以傳播正能量為主要內容。高校團組織應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平臺的溝通、聯(lián)絡、交流和聚集方式,加強與青年學生的互動交流,通過舉辦大學生微博大賽、微信大賽,規(guī)范微博、微信管理,將其作為一種工作交流平臺,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正面引導,使微博、微信等成為開拓共青團事業(yè)的一種有效載體。
2.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青年大學生的注意力,減少網絡在大學生生活中的比重。2014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學聯(lián)聯(lián)合下發(fā)了中青聯(lián)發(fā)(2014)2號《關于開展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的通知》。全國各高校團委紛紛開展“三走”活動,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激發(fā)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從而減少大學生網絡交往的時間。團組織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主題團日活動,增加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開展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大學生從中增長知識、培養(yǎng)興趣、鍛煉能力、提升素質,從而減少網絡社交時間,讓學生真正走下網絡,走向校園,走向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中。
(四)大學生自身應擺正心態(tài),正確認識網絡文化
生活態(tài)度決定處世方式,大學生應正確看待網絡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畢竟網絡也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傳播了不少優(yōu)秀文化。大學生應利用網絡攝取積極的知識,比如關注國際及國家大事,了解就業(yè)信息,閱讀有益書籍及文獻,提升自身的能力,充實自己的生活[3]。大學生應該擺正心態(tài),合理利用網絡信息交流這一有利工具,進行適當?shù)木W絡社交,促進大學生學習和人際交往技能,利用網絡交往的功能促進自身心理素質的提高,以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和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雷.社交網絡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探究[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206.
〔2〕胡敏.大學生網絡社交安全防范對策探析[J].瓊州學院學報,2010(2):66.
〔3〕劉琴.網絡文化與大學生禮儀教育[J].學理論,67.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