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輝,劉麗娟,張會凱
抑郁癥(depression)是一種以情緒障礙和復(fù)雜的軀體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心身疾病,一方面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另一方面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經(jīng)濟和生活負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近幾年的研究熱點多集中在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抑郁癥,認為血清中去甲腎上腺素(NE)、5-羥色胺(5-HT)和多巴胺(DA)水平與本病密切相關(guān)[1]。本研究采用柴附解郁方聯(lián)合米氮平片治療抑郁癥,觀察其對抑郁癥患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及血清NE和5-HT水平的影響,探討其治療抑郁癥的作用機制。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2年2月—2013年1月我院門診就診的82例抑郁癥患者,中醫(yī)辨證為肝郁氣結(jié)型,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齡2 2歲~7 2歲(4 3.2 1歲±8.0 7歲);身高1 5 2 cm~178 cm(156.22 cm±5.20 cm);體重60 kg~81 kg(71.10 kg±5.35 kg)。對照組39例,男15例,女24例;年齡21歲~75歲(44.26歲±7.87歲);身高149 cm~180cm(157.51cm±6.33cm);體重62kg~84 kg(72.09 kg±6.17 kg)。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身高和體重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入組標準和排除標準
1.2.1 入組標準 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主要癥狀是以情緒低落、或興趣缺乏、或樂趣喪失為主,并至少有下列9項中的4項:無愉快感;精力減退或疲乏感;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有內(nèi)疚感;聯(lián)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睡眠障礙;食欲降低或體重明顯減輕;性欲減退;②漢密爾頓抑郁量表24項標準評分≥8分;③意識清楚,智力及表達正常;④中醫(yī)辨證為肝郁氣結(jié)型患者;⑤本前瞻性研究通過了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獲得病人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者;②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③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者;④嚴重癡呆、失語、意識障礙者;⑤患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藥物或酒精依賴史,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⑥過敏體質(zhì);⑦神經(jīng)、精神病史及檢查不合作者;⑧器質(zhì)性精神障礙、精神活性物質(zhì)和非成癮物質(zhì)所致抑郁;⑨排除嚴重自殺觀念或有自傷、自殺行為的抑郁患者。
1.3 中醫(yī)診斷標準 中醫(yī)肝郁氣結(jié)癥,主癥:情緒低落,興趣缺乏。次癥:頭暈頭脹,心慌氣短,胸悶,急躁易怒,脅肋脹痛,精神緊張,健忘,膽怯易驚。舌象、脈象:舌淡紅,苔薄白或苔薄黃,脈弦細。主癥和次證2項及以上,結(jié)合舌象、脈象,即可診斷。
1.4 治療方法 患者入組前均停服其他治療抑郁藥物,并經(jīng)過2周清洗期。研究組給予柴附解郁方,每日1劑,水煎分2次內(nèi)服;米氮平片(商品名派迪生,華裕無錫制藥有限公司)15 mg~30 mg,部分較重患者加至45 mg,每晚1次。對照組僅給予米氮平片,具體服法同研究組。兩組患者均治療12周。
1.5 療效判定標準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治療6周和12周后分別測定HAMD評分,觀察兩組患者HAMD減分率變化,依據(jù)HAMD減分率=(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100%評定,減分率≥75%為痊愈,<75%且>50%為顯著進步,≤50%為進步,<25%為無效。
1.6 監(jiān)測指標 治療前、治療6周和12周后分別空腹抽血,測定血清NE、5-HT水平及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并行心電圖及血壓檢查。NE、5-HT采用ELISA法測定,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7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yīng)用SPSS13.0軟件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HAMD量表評分 兩組患者治療前HAMD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周、12周后研究組比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量表評分比較(x±s) 分
2.2 HAMD減分率 兩組患者治療6周、12周后HAMD減分率比較,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6周、12周后HAMD減分率比較
2.3 血清NE、5-HT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E、5-H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周、12周后,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血清NE、5-HT明顯升高(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NE、5-HT比較(x±s)
2.4 不良反應(yīng)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yīng)及副反應(yīng)均較輕微,未做特殊處理,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副反應(yīng)逐漸減少并消失,未出現(xiàn)病例脫落情況。治療6周、12周副反應(y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6周、12周副反應(yīng)比較例
抑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據(jù)統(tǒng)計我國目前有2 600萬人患有抑郁癥,發(fā)病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2]。中醫(yī)學認為“肝體陰而用陽,以血為本,以氣為用”?!靶牟厣瘛?,“神之舍”,精神刺激導致情志抑郁不暢,氣機失調(diào),郁滯于肝及經(jīng)脈,郁久化火上逆頭目,擾亂心神致精神異常,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至譫妄、癲狂等。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HAMD量表評分明顯降低,減分率明顯升高,5-HT、NE水平明顯升高,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治療效果越明顯,治愈率越高,提示研究組治療抑郁癥效果明顯。國內(nèi)外大量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腦內(nèi)5-HT、NE和DA水平低于正常人[3]。朱毅平[4]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患者血清中5-HT、NE水平明顯升高,故增加5-HT、NE和 DA等中樞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zhì)的水平可以有效治療抑郁癥[5]。
米氮平是通過阻斷a1腎上腺素受體而增加NE和5-HT的釋放,升高大腦5-HT對各種特異性受體的作用,并能增加突觸間隙兩種遞質(zhì)濃度,起到抗抑郁的作用,還可以通過阻斷5-HT2和5-HT3受體起到抗焦慮和改善睡眠的雙重作用[6],并且米氮平尤適用于老年抑郁癥患者,對心血管系統(tǒng)無影響,有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療效肯定[7]。本研究中兩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及副反應(yīng)均較輕微,未做特殊處理,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副反應(yīng)逐漸減少甚至消失,未出現(xiàn)病例脫落情況。
柴附解郁方由柴胡、香附、白芍、川芎、玄胡索、枸杞、何首烏、酸棗仁、丹參、陳皮、甘草組成,具有舒肝理氣,養(yǎng)心安神的作用。方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氣、行氣解郁;白芍養(yǎng)血柔肝;川芎味辛香,主入肝膽,疏肝開郁,行氣活血,止脅痛;玄胡索辛苦微溫,行氣活血;枸杞、何首烏滋補肝腎,則心神得養(yǎng),心神安寧,髓海充盈;丹參養(yǎng)血活血,清心除煩、安神;陳皮、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湊舒肝理氣,養(yǎng)心安神之效。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6周、12周后總有效率分別為88.37%、95.34%,明顯高于對照組。
總之,本研究顯示柴附解郁方能舒肝理氣,養(yǎng)心安神,顯著改善抑郁癥患者臨床癥狀,減少米氮平的副反應(yīng),且治愈率明顯升高,表明柴附解郁方具有一定的抗焦慮抑郁作用,聯(lián)合應(yīng)用米氮平,可增強治療效果。
[1] Nelson JC,Hollander SB,Betzel J,etal.Mirtazapine orally disintegrating tablets in depressed nursing home residents 85 years of age and older[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06,21:898-901.
[2] 米連兵,尹洪影.米氮平配合心理治療抑郁癥臨床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1):2120-2121.
[3] 郭珍妮,楊樂,邢英琦,等.焦慮癥伴頭暈患者腦血流調(diào)節(jié)能力的研究[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1,28(2):120-122.
[4] 朱毅平.米氮平與阿米替林治療抑郁癥并發(fā)慢性疼痛的對照研究[J].醫(yī)藥導報,2008,27(4):408-411.
[5] Xu WH,Wang H,Wang B,etal.Dis parate cardio cerebral vascular modulation during standing in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and Parkins on disease[J].J Neurol Sci,2009,276(1-2):84-87.
[6] 任靜萱,許俊杰,李玉蓮.米氮平與氟西汀治療抑郁癥對照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9):150-151.
[7] 張文忠,岳德華,范勇.米氮平與帕羅西汀治療老年抑郁癥對照研究[J].齊魯藥事,2011,30(16):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