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龍的圈地、育種
鄭曉龍如今的形象大概就是嗑著小瓜子兒、蔫笑著、一口京片子的糙老頭兒。從1984年到現(xiàn)在,鄭曉龍已經(jīng)在影視圈馳騁了31載,其實“馳騁”這個詞兒并不十分適合他。鄭曉龍干的活兒更像是圈地、育種,就是不停地圖新地、育新種,他在先后擔任北京電視藝術(shù)中心主管生產(chǎn)的副主任、主任,乃至卸任后,策劃、組織、執(zhí)導了多部在國內(nèi)外引起轟動效應的電視劇,在中國電視劇史上創(chuàng)造了多個“第一”:第一部長篇電視連續(xù)劇《四世同堂》、第一部長篇室內(nèi)劇《渴望》、第一部電視系列劇《編輯部的故事》、第一部編年史風格電視劇《一年又一年》,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IP劇《甄嬛傳》,以及時下熱播之后肯定又會創(chuàng)造什么紀錄的《羋月傳》……這么說吧,鄭曉龍圈的每塊地,之后都會被蜂擁而上直到種傷、種爛為止,而他早就另覓良田去也;鄭曉龍育的每顆種子,似乎都可以長成參天大樹至少也是獨立的佳木或怪木,從葛優(yōu)、馮小剛直至陳建斌、孫儷,中間省略的同一級別的明星大腕少說也有幾十位吧。
可是,鄭曉龍并非天賦異稟之人,似乎也沒什么獨門絕技,他更像是一個笨拙的老農(nóng),精耕、深耕而已。別人早就用了N種化肥,他還堅持土法施肥,拿劇本創(chuàng)作來說,歷史上關于羋八子的記載只有寥寥百字,而鄭曉龍卻對《羋月傳》劇本提出了三條硬性指標:一、劇情合理不雷人,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邏輯;二、人物性格鮮明可信,同時尊重主流歷史評價;三、凡與《甄嬛傳》相同橋段一律去掉。僅最后一條就極不人道,須知:如今不重復、不雷同、不抄襲、不拷貝、不復制粘貼的創(chuàng)作者“十”中就先去了“八九”,剩下的“一二”起碼得天價才配得上,所以,鄭曉龍任用老伴兒王小平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就這么個省錢兼省事、舉賢不避親、公私兼顧以公為主的主意,開播前竟還遭到一輪輪“侵權(quán)”等抹黑、潑污,鄭曉龍“被罵”后說:我只不過是想拍個好的電視劇,招誰惹誰了?!
不過,這點小磕絆對慣于抬頭看勢、埋頭深耕的鄭曉龍而言,根本不值得一提。他還是那個圈地、育種、施肥、間苗,搞反季節(jié)種植、多樣化營銷的狡黠的老農(nóng)?,F(xiàn)在又到了收獲的時候,31年了,誰人可擋?!而這次通過《羋月傳》,鄭曉龍究竟想要收獲什么?其實,他自己已說得很明白:“我們不僅要拍出羋月個人的傳奇,更要拍出歷史轉(zhuǎn)折時期那一代風云人物為國家民族做出的努力和犧牲,讓觀眾們感受到新社會形態(tài)戰(zhàn)勝舊社會形態(tài)時,那種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
更為精彩的相遇
“我曾希望自己精彩時遇到一個人,結(jié)果,在遇到一個人后更為精彩。”這是首部清宮大戲《甄嬛傳》熱播時鄭曉龍接受采訪時說的,看了鄭曉龍和妻子王小平的故事,更為鄭曉龍原本很精彩的人生故事中添了一抹精彩。在中國電視劇界從業(yè)近30年的鄭曉龍,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完成了一部又一部走在時代前沿的作品。第一部警匪劇《便衣警察》;第一部長篇室內(nèi)劇《渴望》;第一部電視系列喜劇《編輯部的故事》;第一部全程在海外拍攝的電視連續(xù)劇《北京人在紐約》;第一部編年史風格的電視劇《一年又一年》。鄭曉龍的作品不僅直指人心,還捧紅了姜文、葛優(yōu)、張國立、李成儒、濮存昕等一批當今的華語影視圈大腕。
出生在軍人家庭的鄭曉龍,插過隊,當過兵,還上過大學,能導演能編劇,可謂是能文能武。作為導演,鄭曉龍對故事的把握有他自己的獨到見解。鄭曉龍說過,妻子王小平才是《這會傳》里最美的女人。的確已經(jīng)很優(yōu)秀的鄭曉龍,遇到了妻子王小平更是如虎添翼。據(jù)稱當初是因為想和在海外留學的妻子見面才有了《北京人在紐約》,而《甄嬛傳》最初的編劇就是王小平,既是妻子又是編劇的王小平,雖然是鄭曉龍最不好管理的編劇,卻為他的作品付出很多,劇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150多人,角色名單就是王小平審定的,每個角色的年齡、性格特征以及角色之間的關系,場次數(shù)……她都一一附在后面,供導演挑選演員時把握?!读d月傳》的編劇仍是王小平。誠然,沒有王小平鄭曉龍也是國內(nèi)最優(yōu)秀的導演之一,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言,有了王小平這個生活、事業(yè)上的伴侶后,他的人生更為精彩。
別與“重復”較勁
且不管鄭曉龍如何表白如今這部新劇《羋月傳》要擺脫此前《甄嬛傳》所營造的良好氛圍,也不管他導演的這部新戲如何“去甄嬛化”,作為電視劇主流觀眾而言,《羋月傳》勢必會被拿來與《甄嬛傳》做比較,而且先天將處于被動局面,而這一點也終將抹殺鄭曉龍在導演上的努力。有關這一點,鄭曉龍一定比誰都明白,例如他面對記者采訪時就著重聲明:《羋月傳》中凡像《甄嬛傳》之處一律刪改!他還說:“它們是截然不同的作品?!墩鐙謧鳌肥羌冋暮髮m戲,是封閉的,所有人都在那里,斗來斗去都是爭寵?!读d月傳》雖然也有宮斗的戲份,但是秦惠文王后宮里的妃子們每個都有母國背景,每個妃子、皇子都是母國的棋子,都帶有很強的政治目的,這時候爭寵就有了不同的含義。而且我們是一個從后宮走到前朝的戲,有更多的戲份是在朝堂上。所以《羋月傳》的格局更大,寫的不是后宮瑣事,是家國大義。我在做的時候就知道不一樣,如果一樣我根本不會去做,因為太沒勁了。臺詞像《甄嬛傳》的一律不用,劇情像《甄嬛傳》的一律改。藝術(shù)貴在創(chuàng)新,否則說不好聽的,人家會罵你,你看這家伙不行,江郎才盡了,又是一個《甄嬛傳》……我至少不愿意讓人說我這話,怪丟人的!”
重復自己絕對是藝術(shù)家的大忌,這一點鄭曉龍很明白?!读d月傳》之前的鄭曉龍佳作頻出,但風格絕對多樣,例如《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刮痧》、《幸福像花兒一樣》、《金婚》、《甄嬛傳》、《紅高粱》等等,每一次都能引發(fā)轟動,而且也都引領藝術(shù)風尚,但這一次的《羋月傳》卻是難免墮入了有關“重復”的爭論話題。
平心而論,在這個被資本市場牽著鼻子走的時代,藝術(shù)創(chuàng)作已然讓位于資本運作,“IP”效應的產(chǎn)生并壯大,身在其中的任何一個藝術(shù)從業(yè)者都將難于免俗,從《甄嬛傳》、《紅高粱》到《羋月傳》,鄭曉龍走的無非就是這樣一條路。其實,在這條路上,“重復”與否根本就沒什么好爭論的。
創(chuàng)作力的拓荒者
無論喜不喜歡看電視劇,你恐怕或多或少會看過,最起碼會聽說過與“鄭曉龍”這個名字有關的影視作品。
從轟動一時的情感大劇《渴望》,到以幽默、諷刺、調(diào)侃、戲謔,開電視系列喜劇先河的《編輯部的故事》;從展示中國人海外生存狀態(tài)的電視連續(xù)劇《北京人在紐約》,到反映東西方文化沖突的電影《刮痧》;從軍旅題材的《幸福像花兒一樣》,到描寫普通夫妻五十年風雨歷程的《金婚》;好幾年過去了,《甄嬛傳》還三天兩頭兒的在各頻道輪番播著,《羋月傳》又登場了……作為國內(nèi)著名的導演、編劇、出品人,鄭曉龍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獲獎無數(shù)的同時,更贏得了觀眾的口碑。
從平民生活,市井溫情,到明槍暗箭,宮廷爭斗。作為中國電視劇事業(yè)的拓荒人,鄭曉龍所執(zhí)導的作品,題材豐富,涉獵廣泛。
當然,他所執(zhí)導的作品并不是每一部都會得到百分之百的好評。比如,有觀眾反感宮廷劇中的你死我活,毫無下限的窮爭惡斗;比如,有的觀眾覺得他的電視劇版的《紅高粱》,不如電影版的那樣令人震撼,無法表現(xiàn)出原著那種魔幻現(xiàn)實主義特有的藝術(shù)之美,人物也欠缺原著中描寫的那種高粱般質(zhì)樸強悍的生命力。但是,大家無法因此否定鄭曉龍作品整體的高水準,“鄭曉龍”這個名字,始終是吸引觀眾的品牌。大家依舊期待,期待他更多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