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振頡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在為某事糾結著、苦悶著。除了招來煩惱外,糾結無助于問題解決。反倒是跳出“糾結模式”,卻能讓人重新見到曙光。
法國哲學家布里丹講述的這則寓言故事,就是“過于糾結”帶來惡果的極端情況。故事的主角是一頭小毛驢。每天,主人會準備一堆草料供它享用。這天,或許是主人好心,多買了一堆草料。當毛驢面對兩堆數(shù)量、質量相等的草料,頓時蒙了:究竟該先吃哪一堆呢?看看左邊這堆,不錯;再看看右邊這堆,也很對胃口。毛驢只能一會兒往左,一會兒往右,一直沒有做出決斷。結果這頭毛驢就在不斷的糾結與猶豫當中,活活被餓死了。
這頭毛驢是生活中很多人的真實寫照。當決斷很難做出時,人們就開始猶豫、彷徨。網(wǎng)上盛傳的那道用來考驗男友忠誠度的測試題,其實很無厘頭。其實“當母親和女朋友同時落水,你會先救誰”是個偽命題。如果真的發(fā)生了這種情況,你還在糾結于先救哪一個,弄不好兩個人都得淹死。
所以啊,要盡量縮短糾結的時間,盡快跳出糾結模式,才能避免重蹈“布里丹毛驢”的悲劇。亞歷山大大帝就深諳此道,將馬其頓打造成了橫跨歐亞非的帝國。
公元前336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遠征波斯前夕,在慶祝女兒結婚的宴會上被刺身亡。年近20歲的亞歷山大,在危難之際繼承了王位。他接手的是個爛攤子:宮廷內(nèi),一部分貴族主張擁立腓力兄長的兒子繼承王位,伺機發(fā)動政變;宮廷外,北方各部落紛紛發(fā)動叛亂,而希臘各城邦在雅典城內(nèi)公開集會,宣布廢除馬其頓盟主地位,并為戰(zhàn)爭做著準備。反對者們都摩拳擦掌、信心滿滿,因為亞歷山大初出茅廬,威望不高、缺少經(jīng)驗,很難應付眼前的危局。
在一次緊急會議上,幕僚們紛紛向亞歷山大建議:“陛下,根據(jù)目前形勢,應該放棄提沙里以南的全部希臘領土,集中力量安撫北方各部落?!蹦涣艂冋f的這種情況,亞歷山大也曾考慮到。他心里開始糾結:貿(mào)然出兵,很可能無法取勝,也會讓叛亂者乘虛而入。如果不出兵,白白丟失大片領土,也對不住父王的在天之靈。這真是個兩難的抉擇。
但是亞歷山大不是平庸的君主,危急時刻,他迅速關閉了糾結模式,做出了自己的決斷:“我不會放棄馬其頓帝國任何一寸土地,那是父王和無數(shù)將士用鮮血換來的。我要讓希臘人明白,馬其頓帝國依舊是他們的宗主國,任何膽敢挑戰(zhàn)這個事實的反叛者,都將受到最嚴厲的懲罰!”會后,他親率大軍迅速平定了北方的騷亂,行動之神速令人瞠目結舌。
平定北方叛亂后,在是否立即出兵希臘的問題上,亞歷山大也糾結過。有位大將勸道:“北方部落剛剛平定,要是此時再勞師遠征,滋事者肯定會趁機作亂。到那時,我們將會腹背受敵?!钡珒H用了一天時間,亞歷山大就決定不等改組王國,也不等北方部落完全安定,就率領大軍親征希臘去。半個月后,亞歷山大兵臨雅典城下,執(zhí)政官早被嚇破膽,沒有任何抵抗,便開城投降了。希臘半島上所有的城邦,都豎起了白旗。不久,在科林斯召開了第三屆希臘同盟代表大會,選舉亞歷山大為終身盟主。亞歷山大以閃電的速度,迅速穩(wěn)定了馬其頓和整個希臘的局勢。
面對尷尬局面,很多人會遲疑不決、躊躇不前,由此喪失扭轉局勢的最佳時機。而亞歷山大則用堅定的意志和神速的行動,讓所有叛亂者徹底臣服。正如一位軍事評論家所說:“速度就是他的兵器?!币虼瞬灰偌m結下去了,否則黃花菜都涼了。勇敢一點、果斷一點,你會在勝負未決時,拿到最終制勝的關鍵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