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嘉涵?勞京榕?方璐瑤
摘 要:死亡往往被賦予神秘和莊嚴的色彩,因而在許多兒童文學作品中,“死亡”這一話題常常被弱化或忽視。然而,仍然有不少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以其獨特的敘述形式展開對死亡的討論。本文以《爺爺變成了幽靈》、《獾的禮物》為例,通過對其文本中的“死亡”意識進行分析,試圖指出這類作品如何通過“死亡”對兒童進行引導,并找出其在“死亡”之外呈現(xiàn)出的生命哲學,發(fā)現(xiàn)它們對兒童生命教育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死亡;愛;生命;哲學
死亡,一向是人們生活中的禁忌話題,尤其在面對兒童時。在許多人眼里,死亡,對兒童來說還太遙遠。但實際上,死亡無處不在,回避并不能排解兒童的困惑和煩惱。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就是在直面的基礎上,給予兒童更多溫暖的力量和凈化的效果,使兒童認識死亡,又能在死亡之外尋到生命的永恒價值。
1 在游戲中認識死亡
兒童是否有哲學?在哲學家馬修斯看來,兒童天生就是哲學家?!罢軐W可以發(fā)自于兒童,用簡單的方法談及有關哲學的某些重要問題和有關兒童的重要事物?!睂和瘉碚f,他們有困惑,他們提出自己的想法;他們愛思考,愛智慧,因而具有哲學思想?!叭绻覀兂姓J哲學就是愛智慧,那么兒童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哲學家,因為他們是愛智慧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新鮮感、好奇心和困惑的意識,他們能從獨特的角度提出一般成人根本無法提出的問題?!眱和睦Щ?,是他們作為哲學家,對真理探求的前提,而兒童對問題的思考和認識,就是哲學家兒童對真理的探索過程。
當面對“死亡”這一問題時,兒童會感到困惑,他們不知道如何來認識它,因為“死亡”的概念,是很抽象的,人們很難去描述它,更何況是對一無所知的兒童。《爺爺變成了幽靈》就講述了一個關于死亡的故事,但它在呈現(xiàn)“死亡”時,卻沒有使人感到“死亡”帶來的壓抑感。它講述了小男孩艾斯本的爺爺突然倒在大街上,因為心臟病發(fā)作而死,艾斯本很傷心。可是“這天晚上,爺爺回來了”,艾斯本又高興又驚訝和爺爺玩起了穿墻的游戲,“哇塞,爺爺!”艾斯本說,“你真的變成了一個幽靈,這太好玩啦!”死亡這個本來有點沉重而傷感的話題,卻被艾斯本以游戲的形式傳達出來,給人以輕松活躍的氣氛。同樣地,在《獾的禮物》中,獾要死了,“獾夢見,它竟然在跑。而在它前面的,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長隧道……最后它覺得自己的腳騰空了,它的身體在空中旋轉(zhuǎn),滾來滾去,撞來撞去,卻絲毫沒有受到損傷。”獾通過的長隧道,讓人想到游樂場中的旋轉(zhuǎn)滑梯。當兒童看到這里,他們會感到,原來死亡并不痛苦,倒更像是一場游戲,它雖然神秘,但并不讓人恐懼。
“哲學可能真的是由困惑所激發(fā)而產(chǎn)生的。但在說明這一點,并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的話,就會十分錯誤地認為哲學必然是非常嚴肅的東西,事實上,哲學常常是游戲,概念的游戲?!睂儆趦和乃劳稣軐W通過游戲被呈現(xiàn)出來,更顯得生動而又輕松。實際上,兒童并不需要知道死亡背后的深沉,他們只要明白,死亡就像游戲那樣平常輕松,而又實在地存在而又能讓他們理解的。
2 在回憶中感受生命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不會拽著“死亡”二字做文章,而是試圖從死亡中傳達有關生命的力量。這也是兒童在死亡認知之外延伸出的生命哲學。
艾斯本有一本介紹幽靈的書上說:“如果一個人在世的時候忘了做一件事,他死后就會變成幽靈?!庇谑窃凇稜敔斪兂闪擞撵`》的后半部分,就展開了艾斯本和爺爺找“忘記的事”的過程。這段尋找的過程,其實就是回憶的過程。他們都想起來彼此間許多的故事……最后,爺爺終于想起了——他忘記了和心愛的艾斯本說再見。這么多幸福的回憶串聯(lián)起來,沖淡了因死亡而帶來的痛苦。正如鼴鼠在初次面對獾的死亡時,它很孤單、沮喪,但“等到最后的積雪融化了的時候,動物們的悲傷也慢慢融化了。每當提到獾的名字,說起獾的又一個故事,大家都露出了微笑?!?/p>
死亡是生命的終結(jié),然而,從死亡開始,回憶一整個生命歷程,更顯“生”的美好和溫暖。爺爺變成了幽靈,卻只是為了能回來和孫子說一聲再見,這是血濃于水的親情之愛;獾的死讓兒童看到了獾平日里對朋友的愛,也看到了朋友們對獾的愛,這是深厚的友情之愛。
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真正想表達的意圖是從死亡延伸出的生命價值。死亡與生命都很抽象,但當它們?nèi)谌肓藘和磉叺膼叟c善,便顯得真實又深刻。兒童的生命哲學,試圖告訴兒童,死亡并不可怕,享受生命中的愛與被愛,才是生命的價值所在,也是“活著”的意義所在。
3 在告別中重回現(xiàn)實
文學畢竟不是真實的,但對于兒童,因他們善于模仿的特性而易收到影響。因此,帶有“死亡”主題的兒童文學作品,更需要在結(jié)尾處畫一個圓滿的句號。無論兒童是否在作品中讀到了愛與生命,都應該告訴他們,告別過去,重回現(xiàn)實。
爺爺記起自己忘記做的事,就是忘了和艾斯本告別。艾斯本與爺爺告別了,因此他放下心來。讀作品的兒童也像艾斯本那樣,告別了,他們也可以舒一口氣?!垛档亩Y物》也有類似的告別形式:一個溫暖的春日,鼴鼠走到他最后一次看到獾的山坡上,他想要謝謝獾送給他的離別禮物。這樣的告別并不嚴肅莊重,就像是卸下了擔子,重新回到他們自己原有的生活狀態(tài)。
這些關于死亡的故事并沒有止于死亡,它總會給你一個告別的過程,讓兒童在悲傷中成長起來,在對死亡的認識中重拾希望。面對所愛之人的死亡,難過和悲傷是人之常情,重要的是,如何從悲傷中回到現(xiàn)實,如何正確面對生命的逝去與存在。把握現(xiàn)在和憧憬未來,是對自我生命的尊重,也是對死者生命的承諾。
4 在愛與死的永恒中得到凈化
故事讀完了,生命仍然在繼續(xù)。當兒童面對死亡時,他們?nèi)匀粫瘋?,但是,也許他們已經(jīng)學會了告別,已經(jīng)明白自己難過的原因,那是因為愛。
無論是《爺爺變成了幽靈》,還是《獾的禮物》,在“死亡”之外都融入了“愛”的主題。所愛之人的離去并不意味著失去一切,就像爺爺雖然離開了,但他的精神和氣息永遠留在艾斯本心里,就像獾仍然在動物們身邊一樣。
當愛與死融為一體,死亡便變得更有價值。對一個人來說,死亡是他人生的終點,但對整個世界來說,生命絕不會因此而終結(jié)。死亡不可避免,但是愛與溫情,將伴隨著生命永存下去。屬于兒童的生命哲學,從對死亡的困惑開始,到對愛與生命的體驗結(jié)束。愛與死的永恒在兒童文學作品的細膩刻畫與脈脈溫情中傳遞。
5 結(jié)語
兒童總是單純的,他們自己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提出的“奇思妙想”,竟然會被當成“愛智慧”的哲學來解讀?!稜敔斪兂闪擞撵`》、《獾的禮物》這類兒童文學讀本,正是對抽象的生命哲學做出了回應。正如劉緒源先生所說:“它有多深,就該有多淺?!鄙睿驗樗鼈冇|及了死亡,觸及了愛與生命;淺,因為它們針對兒童,它們以游戲和想象,以溫情和回憶,串成了一個簡單的故事。沒有說教,卻發(fā)人深??;弱化死亡,卻強調(diào)永恒。
注釋
[1][美]加雷斯·皮·馬修斯,陳國容譯:《哲學與幼童》,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2年版,第66頁。
[2]劉曉東:《兒童精神哲學》,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頁。
[3][美]加雷斯·皮·馬修斯,陳國容譯:《哲學與幼童》,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2年版,第13頁。
參考文獻
[1][丹麥]金·弗珀茲·艾克松/文,[瑞典]愛娃·艾瑞克松/圖,彭懿譯.爺爺變成了幽靈[M] .武漢:湖北長江出版社,2007.1-25.
[2][英]蘇珊·華萊文/圖,楊玲玲、彭懿譯.獾的禮物[M] .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1-23.
[3][美]加雷斯·皮·馬修斯,陳國容譯.哲學與幼童[M] .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2.1-66.
[4]劉曉東.兒童精神哲學[M]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82-114.
[5]吳正陽.論兒童圖畫書中的死亡闡述及其意義[J].昆明學院學報,2012,34(4):5-8.
[6]王姍.圖畫書閱讀與兒童生命教育[J].文學教育,2011,(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