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鳳
﹁你是哪個學校的?﹂﹁我是北語的。﹂﹁啊,知道!北外嘛!﹂
作為一名北京語言大學的學生,每每遇到這類情況,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很多人把北語誤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或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難道僅僅因為都是語言類大學?
會不會有些歷史淵源呢?身為一名北語人,有必要在別人誤解的時候解釋一番,
但多數人對北語校名的來歷知之甚少,于是記者團的四個姑娘決定行動起來,
去了解下北語的前世今生,相信聽過這些故事后,大家再也不會混淆北語與北外、北二外了。
該從哪下手呢?我們想到了北語的離退休處,這里是老干部聚集的地方,可以找到了解的老師。我們聯(lián)系了那里的老師,他們幫我們找到了解這方面情況的老師——曾經給毛主席寫過信的李延祜教授。
李延祜老師告訴我們,建校至今北語前后共有過四個名字,每一次校名的變遷,都是一次脫胎、一次成長。
中轉站
1962年6月,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批示下,“外國留學生辦公室”和“出國留學生預備部”從北京外國語學院分出,成立“北京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這也是北語最初的校名,當時定址在離北外不遠的北京西郊蘇州街。
成立之初的北語,更像是一個外國留學生來華和中國留學生出國的“中轉站”。當時,學校里只有兩大部門——“來華留學生漢語部”和“出國留學生培訓部”,分別負責來華留學生的漢語預備教學和出國留學生的外語預備教學。這兩項教學都是短期的,外國留學生在這里學好漢語之后便轉到其他院校學習專業(yè),而中國學生學好外語后也都出國留學去了。
1964年,當時的北語招收了第一批中國本科學生,開始對中國學生進行4年本科培養(yǎng),主設英、法、西、阿等幾種語言專業(yè),致力于培養(yǎng)能夠出國教授漢語的人才。這一年就有來自20多個國家的100名外國學生和新近招收的200余名中國本科生。
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外學生一直都是分開住的,然而李老師卻告訴我們,當時為了更好地幫助中外學生學習語言,學校一開始是安排中外學生混住的。由于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太大,本來出于好心的混住政策卻引發(fā)了重重矛盾。一些留學生習慣了晚睡,而大部分中國學生則習慣早睡早起,一個睡覺習慣的差異看起來事小,卻往往能成為中外學生間矛盾的根源。還有的外國留學生在宿舍內墻上涂鴉,甚至畫裸體圖。這些涂鴉,在外國學生眼里是藝術,而在當時思想還有些保守的中國學生眼里卻是不倫不類,甚至是有傷風化?!爱敃r的大環(huán)境嘛,學校就覺得雖然這些來華留學的學生大多來自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卻保留了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習慣。”李延祜老師說道。時間久了,矛盾慢慢地凸顯出來,最終學校決定將中外學生校舍分開,此后,中外學生便再也沒有混住過。
北語被誤認為北外、北二外,原來是有淵源的!
1964年6月,隨著學校的不斷發(fā)展,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批示下,“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倍麨椤氨本┱Z言學院”,并開始擴大任務。1965年2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題寫校名“北京語言學院”。
1966年“文革”開始,僅僅招收了兩屆中國本科生的北語,剛剛邁出了發(fā)展的第一步,就被迫結束了“擴大的任務”。學生還沒畢業(yè)就進入了部隊,大部分外國留學生也都紛紛回國。還有一小部分比較激進的留學生和外籍教師分成了兩派參與到了“文革”的斗爭當中,他們和中國人一樣穿著藍灰色的中山服,涌入茫茫的人群中,學校一度陷入停頓。
在全國擁有外國留學生最多的北語毋庸置疑地成為了當時批斗和抹黑的對象。北語被批為“沒有經過中央批準的黑學?!薄翱诖锏膶W校”。當時各個學校都外遷,搬到農村去,搞五七干校,北語師生也被下放到房山。
幾年間學??嗫嘀?,到了1971年10月,北京語言學院還是被撤銷了,全體教職員工并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F(xiàn)在北京人一提到北語,就以為是北外或者北二外,也算有著歷史淵源。1970年代,隨著我國和世界各國外交關系的發(fā)展,許多因“文革”中斷學業(yè)回國的外國留學生紛紛要求復學。1972年10月,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恢復北京語言學院。然而由于原來校址已經被北外所占,經國務院批準后,北語便在當時外遷的學校中選擇了礦院作為復校地址。1973年春,學校遷往北京市海淀區(qū)學院路15號,秋季重新接受來華留學生。于是,北語便搬來了五道口。
當年的五道口還是北京的郊區(qū),周圍只有一個小小的商店,一家新華書店,還有一個五道口工人俱樂部,也就是現(xiàn)在的五道口電影院,而那家小小的商店便是華聯(lián)商場的前身。學校周圍沒有高樓,只有菜地。學校剛搬到這里時,一切都需要重建。當時的校長就帶領著老師們又鑿地又刷墻,中午累了餓了就到五道口吃一頓飯,下午回來接著干。學校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建了起來,開始招收中外學生,不斷壯大?,F(xiàn)在的主樓是在之前的基礎上翻蓋起來的,包括教二、教四、教五和漢語進修學院在內的小紅樓都是老北語的建筑。
向毛主席要題字
到了1974年,考慮到學校的特殊性,北語不僅僅是一個教學單位了,更具有涉外單位的性質。于是校革命委員會決定大膽地向毛主席要一樣東西——題字。學校將給毛主席寫信的重任交給了北大中文系畢業(yè)的李延祜老師。李老師說,他剛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內心特別緊張,領導卻只給了他一天的時間。這并不是一封普通的信,李老師繃緊神經,從構思開始,到完成后再逐字逐句核對有沒有錯誤或者歧義,修改了多次,終于完成了這封信。十幾天的等待后,1974年9月9日,北語終于迎來了建校以來的最大光榮——毛主席的親筆題名。
“文革”結束后,中國的教育慢慢地恢復了正常,北語不斷發(fā)展。1978年,北京語言學院第一個創(chuàng)辦了外國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yè),從此開始招收外國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也在快速發(fā)展。之后的事情,由于李老師退休了,了解不深,所以我們又通過離退休處,找到了程之一老師,他在學校的檔案館工作多年,很了解后期的歷史。
程老師講起1990年代后的故事:當時隨著學校的不斷發(fā)展,北京語言學院也經歷著轉型。隨著學校專業(yè)不斷增多,學校的綜合性也不斷增強。1990年代,國家實行學院制建設,規(guī)定包含3個及3個以上學院的高校均為大學,只包含單個或兩個的叫學院。當時的北語發(fā)展迅速,已經具有大學的規(guī)模,再加之外國留學生不太認可“學院”,1996年“北京語言學院”更名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之所以加上“文化”二字,是因為教授的不只是語言,更有廣泛的中國文化。
學校更名后不久,北語建造了萬國墻,我們還可以看到墻上書寫的當時的校名“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凡是來北語讀書的留學生的國家都會被鐫刻在石墻上,這也成為北語文化交流史的見征。圖書館也是建造于這一時期,北語的老校訓“勤奮求實,團結進取”也是在這時提出的,即為圖書館正門左側的燙金大字。但是,由于該校訓沒有被正式審批,所以逐漸被大家遺忘。2007年9月,96歲高齡的季羨林老先生為北語題寫“德行言語,敦睦天下”,后來這八個字便成為了北語的校訓。
2002年8月,學校40周年校慶之際,“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簡化為“北京語言大學”,直到今天。至于為什么去掉“文化”二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校名太長,聽上去不太像一個大學的名字。況且,“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簡稱要怎么說呢?確實讓人傷腦筋。
如今走到學校南門,就會看到東門上的校名,那是當年郭沫若先生所題寫的。而矗立在學校東門附近大石頭上的題字,則是當年毛主席為我校題寫的校名。
為了讓我們有更直觀和準確的認識,采訪結束后,在程老師的一路帶領下,我們又前往檔案館,查找了相應的資料了并明確了具體的時間。
教二樓的一層檔案館,兩排鑲在鏡框里的照片沉默無聲地凝視著陌生人的到來。檔案館李老師得知我們的來意后,帶領我們從每一張照片前經過,徐徐講述了一遍整個學校發(fā)展的歷程,為我們了解校史補充了很多內容。
(圖片由北京語言大學檔案館提供)
責任編輯: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