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會
摘 要:學生的良好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yǎng)成的,他需要教師、家長不斷探索,不斷努力,持之以恒,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從兒童開始。
關鍵詞:良好習慣;德育;養(yǎng)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3-145-01
教育就是培養(yǎng)好習慣。兒童時期是養(yǎng)成習慣的關鍵期,培養(yǎng)始于父母,養(yǎng)成始于家庭,關鍵在于幼兒園和小學。 加強德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應該求真務實,從培養(yǎng)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開始。
我們都聽過這樣的故事,在1988年那次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的巴黎聚會上,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學者回答道:“是幼兒園”?!霸谟變簣@能學到什么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東西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道歉,午飯后休息,要觀察周圍的大自然…”他所提到的,都屬于行為養(yǎng)成習慣的教育范疇,都屬于非智力因素。可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對一個人的成功影響是多么的大?。×己眯袨榱晳T的養(yǎng)成能夠使人終身受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長期的訓練與培養(yǎng)而成。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指出: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俄羅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烏申茲基說過:人的好習慣就像是在銀行里存了一大筆錢,你可以隨時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個人的壞習慣就好像欠了別人一筆高利貸,老在還款,老還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這個比喻非常好。我們要想給學生留下什么?我想應該給我們的學生從現(xiàn)在開始留下好的習慣,這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財富。
一、加強學生思想教育,促進學生行為的養(yǎng)成
良好的行為離不開思想的教育,我們要讓學生從愛同學、愛老師、愛學校、愛家鄉(xiāng)入手,引導學生關心自己身邊的人。在學校,要主動地關心和幫助同學,尊重和理解老師;在家里要尊老愛幼,關心鄰里。更要有集體容易感。要讓學生知道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個人只有在集體之中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要為集體爭光、出力。這樣以思想知道言行,學生就會以行為體現(xiàn)我們的教育。那是三年級教過的一個學生,平時很自私,自己的東西不允許別人碰,更別談幫助別人了,偶然在一次課上,我發(fā)現(xiàn)他忘記帶筆袋了,這不正是幫助他改變行為的時機嗎,于是我把他沒有帶筆袋的事實說了出來,奇怪的是,他身邊無一人愿意幫助他。下課后,我把他叫到辦公室,趁機和他談了心,要想得到幫助,就要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主動幫助別人。那次以后,他變了,變得熱情了,懂得了怎樣和同學相處。學生良好的思想促進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作為教師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要善于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把學生不好的行為習慣扼殺在萌芽階段
二、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以及學校制定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
認真對照,不斷修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小學生比較好動,每一個孩子在學校里學習活動都離不開“坐、立、行”這些最基本的行為動作,它不僅反映了一個人的教養(yǎng)、氣質,而且直接影響著別人對這個人的評價與看法。因此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訓練,使他們逐步養(yǎng)成習慣。還有學生的文明習慣,我要教育學生在家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見到老師、父母主動打招呼,幫助父母和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與他人交往時使用禮貌用語“你好、請、謝謝”等等。讓學生把禮貌用語長掛嘴邊,慢慢就會養(yǎng)成講文明禮貌的習慣。班級內制定了文明公約,對學生進行量化考核,發(fā)現(xiàn)違規(guī)的學生由班長記載扣分,表現(xiàn)突出的獎勵小紅花,做到獎懲分明。每個人的內心都有積極向上的一面,誰不希望得到別人的表揚呢,久而久之好習慣自然形成。
三、培養(yǎng)好習慣更關注學生的細微之處。
日常生活中,一不留意,痰從嘴邊吐出,一不留意,垃圾從我們手中滑落,所以我們要教會學生從細微之處入手培養(yǎng)好習慣。無論在家、在學校、還是在公共場所,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講究公共衛(wèi)生,注意個人衛(wèi)生。在校園,輪到自己值日要盡職盡責,發(fā)現(xiàn)問題相互督促,主動清理,保持校園的干凈整潔,給大家營造一片潔凈的天地。培養(yǎng)學生今天任務今天完成,發(fā)現(xiàn)錯誤,及時改正的好習慣。我曾教過一個這樣的小男孩,挺聰明,但是數學沒得到一回滿分。我就覺得奇怪。后來看了這個小男孩的數學卷子就明白了,就把他叫到身邊來,說:“過來過來,我考你一道題”。我問:“6+7=?”小男孩說:“12啊”。我說你自己好好演算一下到底是多少?”孩子演算完了說:“怎么是13啊,我一直以為12呢?!本褪沁@么一個小故事告訴大家,孩子在第一次錯誤的時候,我們老師和家長都沒有及時地幫助孩子糾正,所以孩子才會一直把錯的當對的。學習上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知識上的錯誤,所以不要怕學習上出現(xiàn)的錯誤,錯了要及時糾正改過來。班級內要不定期開展良好行為養(yǎng)成主題班隊會,年年開展“學雷鋒,樹新風”活動,評選“優(yōu)秀隊員”“星際少年”等,樹榜樣,學楷模,形成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大環(huán)境。
四、家長不要做孩子的“勤雜工”。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家庭教育對孩子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尤為重要。隨著社會的日益發(fā)展,家庭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家長對自己子女愛護倍增,要什么有什么,要什么給什么,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特別是一些爺爺奶奶愛孫心切,就更加溺愛了。導致現(xiàn)在的孩子自理能力特別差,依賴心理嚴重。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專家陳鶴琴老師說過,幼兒從3歲開始就已經能借助自己的力量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如果成人過多幫助和干涉,就會剝奪了孩子使用自己手腦的機會,阻止了全心全意發(fā)展獨立自主的精神。為此,作為家長,千萬不要再做孩子的“勤雜工、保護傘”了。要增強幼兒的自理意識,鼓勵孩子們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讓他們從中感受到自己長大了、學會了、懂得了。不論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得到別人的認可,特別是孩子,要及時肯定,增強其自信心,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并為自己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感到高興。只有通過適時的鍛煉和適當的活動,才能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的良好習慣,從而扼殺依賴心理,使孩子身體、智力、情感、性格、意志等多方面健康和諧發(fā)展!
學生的良好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yǎng)成的,他需要教師、家長不斷探索,不斷努力,通過多種途徑采取各種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抓好它,才能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