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西方東京審判研究源流論

        2015-06-05 09:51:13龔志偉
        軍事歷史研究 2015年6期
        關鍵詞:研究

        龔志偉

        (復旦大學 歷史學系,上海 200433)

        ·熱點研討:戰(zhàn)后對日本審判研究·

        西方東京審判研究源流論

        龔志偉

        (復旦大學 歷史學系,上海 200433)

        西方學界東京審判研究有三條取徑:一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史研究;二是東京審判歷史學研究;三是東京審判法學研究?;袈寰S茨奠立了第一條取徑的基本框架。帕爾的法官異議意見書經過麥尼爾的演繹后進入學界,兩者對東京審判的抨擊和反思開辟了后兩條取徑。2008年前后,西方學者開始拓展檔案文獻的范圍,并引入日文學術成果,從而與世界其它地區(qū)的同行展開對話。

        東京審判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學術史

        在東京審判研究領域,西方學界(美國、英聯(lián)邦國家、法國、德國、荷蘭等)是僅次于日文學界的一極,60余年來積累了數十種研究成果。新世紀初,美國學者韋爾奇(Jeanie M.Welch)曾編寫過一部東京審判英語著作的書目提要,將涉及東京審判的西文檔案、著作、論文、未刊學位論文等一并納入。*Jeanie M. Welch, The Tokyo Trial: A Bibliographic Guide to English-language Sources, Westport&London: Greenwood Press, 2002式.越十余年,旅美歷史學家楊大慶在2013年11月召開的東京審判國際研討會上提交的《西方(英語圈)東京審判研究的新進展》一文,將美國外交史學者麥尼爾(Richard H.Minear)的《勝者的正義》一書(1971年出版)和世紀之交相關出版物的涌現(xiàn)作為標志,二戰(zhàn)后的西方東京審判研究史由此被區(qū)隔為三個階段。惜韋爾奇所編一書泥沙俱下,收錄了許多與該課題關系甚微或學術貢獻甚寡的文章,而楊大慶先生文章梳理的西方學術發(fā)展的脈絡似尚存可辯之處。本文的探討對象是西方的東京審判學術史,旨在從橫向維度(取徑)歸納其學術脈絡,從縱向維度(時間)勾勒西方學界60余年來的發(fā)展歷程。

        60余年的西方東京審判研究看似紛繁,但其發(fā)展軌跡清晰可見。*筆者曾撰西文論著提要,簡介2013年前出版的西方學術著作,請參閱程兆奇、龔志偉、趙玉蕙:《東京審判研究手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

        西方學界對東京審判的研究大致循著三條路徑: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史、東京審判歷史學研究、東京審判法學研究。當然要將西方學術成果依據這三條路徑完全分開是困難的,因為一部專著甚至一篇論文往往同時包含上述三方面。所謂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史,包括對法庭歷史——建立法庭的歷程、遴選法官和檢察官、國際檢察局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組建、被告和辯護律師群體、取證、審判程序、庭審過程、判決書的形成、宣判及執(zhí)行等方面——的敘述,以及研究東京審判與同時代政治、外交之間的關系。易言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史研究對象是:1946—1948年設在東京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zhàn)犯的審判。東京審判歷史學研究則不同,它要求學人“代入”檢察官、辯護律師和法官的視角,回到歷時30個月的庭審過程中去,對照三方檢舉、辯護、裁定的1928—1945年日本侵略史——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講,它們等同于東京審判對這段歷史的敘事與重構——與歷史真實之間的異同。易言之,東京審判歷史學研究的對象是東京審判和日本侵略史的重合區(qū)域。譬如,研究天皇被免于逮捕和起訴的過程及背后美國的利益考慮,屬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史的范疇,至于檢證天皇是否對戰(zhàn)爭罪行負有責任,則屬于東京審判歷史學研究的范疇。至于東京審判法學研究,是在辨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程序、管轄權、審判過程等史實的基礎上,研究它的“繼往”(構成東京審判合法性的法律條款、習慣法和條約)和“開來”(它們對1948年后國際法和司法實踐的建設性作用),從而確定東京審判在國際法和國際刑事法庭演變史上的地位。

        循著這三條研究路徑,筆者認為,西方學界60年東京審判研究經歷了三次突破: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前期,奠立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歷史敘述的基本框架;1953年印度法官帕爾(Radha Binod Pal)的異議意見書出版,并在18年后得到《勝者的正義》一書的呼應,后者的問世為西方學界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史之外,另辟出東京審判法學研究和歷史學研究這兩條新路;2008年前后,伴隨著與日本學界交流的展開,以及收集檔案資料工作取得的進展,東京審判研究走向深入。

        有學者稱西方東京審判研究在《勝者的正義》出版前,“僅有零星的幾份英文出版物涉及東京審判本身,往往是一些短文或者未經發(fā)表的論文”,*楊大慶:《西方(英語圈)東京審判研究的新進展》,柴玉美譯,程兆奇:《東京審判再討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3頁,譯文略有變動。此說不盡然。西方東京審判研究起步于1940年代末,最早在該領域耕耘的兩位學者美國人霍洛維茨(Solis Horwitz)和薩頓(David Sutton),都曾擔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首席檢察官、美國人季南(Joseph B. Keenan)的助理,他們不僅是法庭親歷者,而且都曾負責搜集日本侵略罪證、整理撰寫相關材料,并在庭審過程中擔任登臺指控日本侵略罪行的檢察官。*薩頓負責“在中國的殘虐行為與鴉片”“日本對華經濟侵略”“反人道罪”等階段的檢舉?;袈寰S茲負責“明治憲法與政府組織”階段的檢舉。詳參[日]日暮吉延『東京裁判の國際関係——國際政治における権力と規(guī)範』、東京、木鐸社、2002年、347頁。其中,霍洛維茨刊登在雜志上的百余頁長文《東京審判》(1950年版),由于不是專著,中國學界幾乎無人關注,其實它提供了許多東京審判內幕(沒有注腳的史實在文章中比比皆是,它們應該都是這位檢察官在國際檢察局和法庭內的見聞),所以這篇文章至今仍是許多西方論著腳注的重要來源。*David Nelson Sutton, “The Trial of Tojo: The Most Important Trial in All History?”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Journal 36 (1950), pp.93-96, 160. Solis Horwitz, “The Tokyo Trial,” International Conciliation 465 (1950), pp.471-585. 感謝國家圖書館韓華副研究員襄助尋找并復印霍洛維茨的這篇文章。更重要的是,霍洛維茨的文章設置了起源和權力、法庭憲章和審判機制、被告和起訴書、審判、判決書和宣判等章節(jié),清晰地敘述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史,繼后的研究尚沒有突破該文的框架設計。下表1是筆者歸納的迄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史研究所集中的主要方面:

        法庭的前、后、內、外審判機制和過程參與者盟國組建法庭的歷程、法庭外的政治外交考慮和權力角逐等法庭憲章、審判機制、遴選被告、取證、起訴、庭審、判決等國際檢察局、辯護團、法官、被告、證人等

        幾十年后,美國國際關系史學者皮克加洛(Philip R. Piccigallo)的《站在被告席上的日本人:盟國在東方的戰(zhàn)爭罪行清算,1945—1951》一書,和曾見證與報道東京審判的合眾社美國記者布瑞克曼(Arnold C. Brackman)的遺著《另一個紐倫堡:東京審判未曾訴說的故事》相繼問世,相比霍洛維茨的《東京審判》,它們呈現(xiàn)了更多的歷史側面,如增加章節(jié)介紹法官、檢察官等。不過總體而言,它們除了提供更多史實之外,只是拓寬了霍洛維茨所開辟的研究道路。*Philip R. Piccigallo, The Japanese on Trial: Allied War Crimes Operations in the East, 1945-1951, Austin&Londo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9. Arnold C. Brackman, The Other Nuremberg: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Tokyo War Crimes Trial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INC, 1987.

        但凡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史專著,都只是在霍洛維茨《東京審判》的基礎上,擴大覆蓋面和擴充史實。然而如果東京審判研究僅止于此,就不可能取得廣度和深度的進展,因為東京審判(和紐倫堡審判等)是盟國對二戰(zhàn)的總結,具有繼往開來的功用,如果僅敘述或研究審判本身,而不深入審判的工具(法律)和對象(歷史),無疑是遺漏了東京審判最重要的特質。1953年,在東京審判中特立獨行的印度法官帕爾出版了他聞名遐邇的異議意見書(帕爾自稱“判決書”,實際上只有多數法官意見書才能稱為判決書),*Radha Binod Pal,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for the Far East: Dissentient Judgment of Justice Pal, Calcutta: Sanyal & Company, 1953.從而開辟了東京審判法學研究和史學研究的新路徑。帕爾千余頁的意見書所討論的問題可概括成下表2:

        司法程序法庭的管轄權戰(zhàn)勝國主持審判的正義性法理反和平罪(侵略)和反人道罪的事后法質疑(重點為前者)侵略的國際法定義因國家行為而追責個人的正當性共同謀議罪的適用性謀殺罪歷史學1928-1945年日本對外侵略史上的諸史實和事件以及與被告的關聯(lián)(即被告是否須為這段歷史承擔刑事責任)

        后人的研究范圍大多在帕爾提出異議的這些問題之中,比如,就筆者管見,在東京審判的主要法理課題中,帕爾沒有專門討論的問題只有兩個:其一是作為法庭管轄權B類罪行的普通戰(zhàn)爭罪,因為當年它在法庭上未曾引起激烈爭論,所以很晚才有學者專門予以研究;*Neil Boister and Robert Cryer, The Tokyo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A Reappraisal,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其二是所謂“指揮責任”(command responsibility),它在東京審判中最知名的判例是被告松井石根僅有對普通戰(zhàn)爭罪和反人道罪的“不作為”(omission)一項罪行而成為被判處死刑的7人之一。也許是因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起訴書和判決書都沒有明確界定“指揮責任”的定義和適用范圍,所以它在東京審判中很少被引用,也是在很久后才得到學者的關注。*Neil Boister and Robert Cryer, The Tokyo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A Reappraisal, pp. 231-236. Gideon Boas, “Comman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ailure to Stop Atrocities: The Legacy of the Tokyo Trial,” in Tanaka Yuki, Tim McCormack, and Gerry Simpson (eds), Beyond Victor’s Justice? The Tokyo War Crimes Trial Revisited, Leiden: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1, pp. 163-173. “指揮責任”法律理念的早期實踐當屬1945年馬尼拉軍事法庭審判山下奉文一案,山下大將被控須為“新加坡大屠殺”和“馬尼拉大屠殺”等事件承擔責任,最終被判絞刑。

        否定的前提是反思和質疑,而反思和質疑同樣是研究的前提,如果學者不拘泥于“法官異議意見書”的形式,便不難發(fā)現(xiàn)西方東京審判歷史學和法學研究實濫觴于此??上翣柈愖h意見書多被學者視為法庭文獻,故它對學術發(fā)展所起的作用反遭忽視。被樹為學術史標桿的是另一部繼承了帕爾“志愿”的著作,經歷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相對沉寂,《勝者的正義:東京審判戰(zhàn)爭罪行審判》的問世仿佛是已辭世的帕爾法官(卒于1967年)多年后在人間的回聲。帕爾的同事、荷蘭法官勒林(B.V.A.Roling)曾揣測“日本人喊出‘亞洲人的亞洲’的口號撥動了帕爾的心弦”,*B.V.A. R?ling and Antonio Cassese, The Tokyo Trial and Beyond: Reflections of a Peacemonger, London: Polity Press, 1993, p.28-29.讓這位極端反感西方殖民主義的法官在法庭剛開始時(即在庭審的大部分實質內容出現(xiàn)前)便對法庭持對立的立場。無獨有偶,《勝者的正義》的作者麥尼爾同樣立場先行,他強調該書具有濃烈的“政治意味”,并直言不諱是在借歷史(東京審判)批判現(xiàn)實(當時美國正陷入越南戰(zhàn)爭的泥沼)。*Richard H. Minear, Victors’ Justice: The Tokyo War Crimes Tria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在這部書的第三章《國際法問題》、第四章《司法程序問題》、第五章《歷史問題》,麥尼爾反思了法理和程序的合法性,并對法庭所裁決的亞洲-太平洋戰(zhàn)爭史的某些事實是否符合歷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該書3章里提出的問題大多能在表2中找到對應。換言之,1948年帕爾向法庭提出的這份法官異議意見書,其探討的對象在20余年后被一名美國學者以學術著作的形式進一步闡發(fā),并被填入司法程序、法學、歷史學這三個框架——這也是筆者制作的表2以這三大領域統(tǒng)攝各課題的原因。此后,無論學者認同或不認同帕爾—麥尼爾的立場、觀點,他們二人奠立的這種研究范式被廣為繼承。不過,《勝者的正義》問世至上世紀末這30年間,介于通俗和學術之間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史著作(如前舉皮克加洛、布瑞克曼著作)迭出,嚴肅的東京審判歷史學和法學研究在西方并不多見?!秳僬叩恼x》出版二三十年后,才有美國法學家科普曼(Elizabeth S. Kopelman,后改夫姓Borgwardt)和加拿大中國史學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從法學和歷史學層面上探討東京審判,而他們展開論述的起點又都是帕爾異議意見書。*Elizabeth S. Kopelman, “Ideology and International Law: The Dissent of the Indian Justice at the Tokyo War Crimes Trial,” New York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 Vol. 23, No.2 (1991), pp. 373-444. Timothy Brook, “The Tokyo Judgment and the Rape of Nanking,”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0, No.3 (Aug., 2001), pp. 673-700.由此可見,在西方學者接觸大量一手檔案文獻從而形成自己的問題意識和研究框架之前,直接從帕爾、麥尼爾兩人的著作中選取角度,甚至轉引主要材料,是一條便捷而通行的研究路徑。

        1983年在東京澀谷(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舊址)召開的東京審判國際學術研討會,促使粟屋憲太郎、大沼保昭等日本歷史學家和法學家跳出“勝者審判”(否定)和“文明審判”(肯定)非黑即白的對立立場,轉而深入材料展開實證研究。*Totani Yuma(戶谷由麻), The Tokyo War Crimes Trials: The Pursuit of Justice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 II,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 246-256. 程兆奇:《東京審判再檢討——2013年東京審判國際學術討論會紀要》,《軍事歷史研究》2014年第4期。不過應該承認,西方學界此后對該課題的研究并無明顯變化,即如聯(lián)邦德國知名法學家伊普森(Knut Ipsen)等參會者,他們本非東京審判研究者,此后也未進入這一領域進行研究。加之迄今為止,西方學界鮮有譯介日文、中文研究成果,筆者寓目所及,惟有試圖打入美國學術圈的小崛桂一郎等少數日本右翼學者,有意識地將自己的作品譯成英文出版。*Kobori Keiichiro, The Tokyo Trials: The Unheard Defense, Tokyo: Kodansha Ltd., 1995.

        情況在2008年前后發(fā)生改變。這一年西方出版了3部著作,分別是日本學者二村円香的《戰(zhàn)爭罪行特別法庭與轉型正義:東京審判與紐倫堡遺產》、日本學者戶谷由麻的《東京戰(zhàn)爭罪行審判:戰(zhàn)后對法與正義的追求》、新西蘭法學家博伊斯特(Neil Boister)和英國法學家卡萊爾(Robert Cryer)合著的《東京國際軍事特別法庭再評價》,二村和戶谷都是在英美求學的日本學者,這兩部書的原型是她們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學位的論文,所以將它們歸入西方學界的成果。*Futamura Madoka, War Crimes Tribunals and Transitional Justice: The Tokyo Trial and the Nuremberg Legacy,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08. Totani Yuma, The Tokyo War Crimes Trials: The Pursuit of Justice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 II. Neil Boister and Robert Cryer, The Tokyo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A Reappraisal.“大部頭”只是最直觀的一面,它們對西方東京審判研究的促進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

        其一,在筆者前述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史、東京審判史學研究和法學研究這三條取徑之外,二村為西方學界東京審判研究開辟了社會學的新路,她意圖考察東京審判究竟有沒有對戰(zhàn)后日本的社會轉型與社會和解產生作用和影響。不過筆者以為,因為東京審判的主要參與者是盟國的法官和檢察官,及身為侵略者的日本軍政高層的被告?zhèn)?,加上辯護律師和其他工作人員,東京審判并不直接與日本社會的廣大民眾發(fā)生關系,所以社會學不以東京審判本身為研究對象,而以戰(zhàn)后日本民眾和日本社會對東京審判的認識為研究課題,這就意味著社會學能不能如歷史學、法學一樣成為東京審判的主要研究取徑,尚無法逆料。

        其二,為西方學界引入日本的研究成果和視角。戶谷、二村著作援引了大量日文學術成果,就連自稱不通日文的博伊斯特和卡萊爾,也求助于日本學者村井伸行,讓他代為概述日文研究著作以供參考。*Neil Boister and Robert Cryer, The Tokyo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A Reappraisal, p. 3.隨著4位學者的著作在英文世界出版,大量日文學術成果進入西方學界。

        其三,開拓了東京審判研究的材料來源。戶谷和博伊斯特、卡萊爾的著作綜合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史、東京審判歷史學研究和法學研究這三條路徑,他們在東京審判判決書乃至庭審記錄之外,將研究建立在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藏新西蘭法官諾斯克萊福特(Erima H Northcroft)檔案、澳洲戰(zhàn)爭紀念館藏庭長韋伯(William F. Webb)檔案、美國國家檔案館所藏大批東京審判檔案的基礎上,如墨爾本大學法學院教授辛普森(Gerry Simpson)評價的那樣,“對于新披露的或者被塵封的檔案寶藏,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真知灼見”。*Gerry Simpson, “Writing the Tokyo Trial,” in Tanaka Yuki, Tim McCormack, and Gerry Simpson (eds), Beyond Victor’s Justice? The Tokyo War Crimes Trial Revisited, p. 30.

        如果說“超越勝者正義”(Beyond Victor’s Justice)多少還是一種對原先所秉持的立場和價值觀的超越,*它原系日本學者高揭的研究宗旨,意在超越“勝者審判”和“文明審判”這類黑白分明的先驗立場,2008年在澳洲召開的東京審判國際研討會上提交的論文,3年后以日本學者提出的這一口號為標題結集出版,見前引Tanaka Yuki, Tim McCormack, and Gerry Simpson (eds), Beyond Victor’s Justice? The Tokyo War Crimes Trial Revisited.上述三點則是在帕爾和麥尼爾開辟出歷史學和法學研究取徑之后,這幾年來學術研究所發(fā)生的實質性進步。

        由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主要檔案大多藏于美國和澳洲,且基本用英文寫就,所以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史研究方面,西方學者擁有得天獨厚的客觀優(yōu)勢。此外,國際法本是西方學界的勝場,這里無需贅述。對比日本和中國的同行,西方在東京審判歷史學研究這一路徑上,仍缺乏有深度的實證成果。當年的起訴書中有28名被告于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之間犯下的55條罪項(一譯訴因),它們串聯(lián)成一個整體,勾勒出亞洲—太平洋戰(zhàn)爭的輪廓。此后近兩年(1946年5月—1948年4月)的公開庭審,目的就是辨明這場戰(zhàn)爭中的各起事件和各樁事實,以及被告為此所承擔的責任。明乎此,必須統(tǒng)合審判本身(審判的事實)和審判對象(歷史的事實),*這一方法論系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曹樹基教授與筆者在探討時所歸納,謹此說明。東京審判歷史學研究方得以立體。

        依筆者陋識,統(tǒng)合兩者的史學研究主要有兩條取徑:第一,利用法庭檔案研究亞洲—太平洋戰(zhàn)爭史;第二,運用亞洲—太平洋戰(zhàn)爭的歷史事實和歷史認識,檢視審判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中國學者在東京審判與日軍南京暴行相交叉的研究課題里就很具體地踐行著這兩條路徑,今略舉數例,以資比照。

        孫宅巍根據楊夏鳴對判決書中日軍南京暴行部分的新譯,糾正了以往中文世界關于判決書認定南京罹難人數的誤讀,*孫宅巍:《如何解讀東京審判對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的認定》,《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這是第一條取徑的典型代表。程兆奇在《南京大屠殺是東京審判編造的么?》一文中,通過比勘各種文獻、特別是日本人自己的記述,證明南京大屠殺絕非是在遠東國際法庭開庭后方為日本人所知曉,1937年前線高級指揮官和東京高層早就知道此事。*程兆奇:《南京大屠殺是東京審判編造的么?》,《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6期;《松井石根戰(zhàn)爭責任的再檢討——東京審判有關南京暴行罪被告方證詞檢證之一》,《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小川關治郎證詞的再檢討——東京審判有關南京暴行罪被告方證詞檢證之二》,《江海學刊》2010年第4期。程先生運用時任中支那方面軍司令官的松井石根和第10軍法務部長的小川關治郎記錄的淞滬會戰(zhàn)、南京戰(zhàn)役及進入南京城的日記,檢證二人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的證言,不僅戳穿了二人的偽證,而且探討了法庭對日軍南京暴行的事實認定和對罪行責任人的判罰??梢?,上述論文既利用法庭檔案考證了南京暴行史實,也借日軍南京暴行史實檢證了東京審判的檢舉、辯護和裁決,是為結合第一、二條取徑的典型研究。

        身為西方學界東京審判研究的第一批作者,薩頓和霍洛維茨都曾負責日本侵華罪行的證據搜集和檢舉工作,惜二人在著作中都沒有專門討論中日戰(zhàn)爭。在《勝者的正義》出版翌年,美國外交史學者溫特(Lawrence Wittner)在一篇書評里反駁麥尼爾的立場,溫特認為,當麥氏對關于日本在亞洲籌劃并發(fā)動了侵略戰(zhàn)爭的論點提出異議的時候,略去了日本侵略所及的最惡名昭彰的一個戰(zhàn)場——中國——長期遭受的日軍暴行。*lawrence S. Wittner, “Review of Richard Minear: Victor’ Justice: The Tokyo War Crimes Trial,”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Vol. 40, No. 2 (1972), p. 262.然而在溫特寫下這番話40余年后,迄今西方學界依然只有法庭審理的兩個重要案件——日軍南京暴行和泰緬鐵路——被予以專論。*Timothy Brook, “The Tokyo Judgment and the Rape of Nanking,” and Totani Yuma, The Tokyo War Crimes Trials: The Pursuit of Justice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 II, pp. 119-50.相比前述中國學者對日軍南京暴行一案的研究,西方在梳理相關案件的檢舉、辯護和判決過程方面做得更為全面,卻缺乏如中國學者這般通過窄而深的實證研究,從而厘清戰(zhàn)爭史實并檢證判決的成果。

        (責任編輯 尹正達)

        Western Academic Studies on the Tokyo Trial

        GongZhiwei

        (History Department,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have generally adopted the following three approaches to the research into the Tokyo Trial: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for the Far East;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Tokyo Trial; the legal study of the Tokyo Trial. While Solis Horwitz established the basic framework for the first approach, RadhaBinod Pal’s Dissent entered the academic community with interpretation by Richard H. Minear and their attacks at and reflections on the Tokyo Trial contributed to the birth of the other two routes. Around 2008, western scholars expanded the range of documents, taking in Japanese academic materials, and began to communicate with fellow scholar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 Tokyo Trial; the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for the Far East; academic history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東京審判若干重大問題研究”(11JZD012)

        龔志偉,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兼任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K15;E19

        A

        1009-3451(2015)06-0017-06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男人阁久久|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久久aⅴ人妻少妇嫩草影院| 最新国产拍偷乱偷精品|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蜜桃|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a片久久久| 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w| 高清一级淫片a级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高湖呻呤久久av| 337p粉嫩日本欧洲亚洲大胆|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97| 毛片精品一区二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妻av一区二区软件| 国产成人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 男女性搞视频网站免费| 青青草高中生在线视频| 日夜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少妇隔壁人妻中文字幕|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 免费无码午夜福利片69|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WWW| 亚洲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丰满多毛xxxx| 精品午夜福利1000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手机专区av| 国产让女高潮的av毛片| 污污内射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少妇| 无码国产精品第100页| 国产偷闻女邻居av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完整版|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操| 大陆老熟女自拍自偷露脸| 情侣黄网站免费看| 日本理论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十八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老牛|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