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勤
循證護理在預防外科術后切口感染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葉德勤
目的 分析循證護理在預防外科術后切口感染中的應用價值。方法100例接受擇期手術治療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50例,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則給予循證護理, 觀察兩組患者切口感染發(fā)生率, 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切口愈合情況。結果 觀察組切口愈合率為98.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且其切口感染1例, 占2.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為(10.2±1.7)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7.5±2.1)d, 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采用循證護理, 不僅可降低切口感染發(fā)生率, 同時可縮短患者的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 值得推廣。
循證護理;切口感染;并發(fā)癥;愈合
術后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術常見、多發(fā)并發(fā)癥之一[1],其不僅可能影響手術的治療效果, 同時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生理疼痛, 影響疾病的康復。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 預防外科術后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術質量控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2]?;诖? 為分析預防外科術后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 本院對收治的100例患者進行了對照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于本院接受擇期手術治療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排除凝血功能障礙、術前感染及心臟、肺、腎等器官功能不全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男32例, 女18例;年齡19~66歲, 平均年齡(41.1±7.3)歲;其中合并高血壓15例, 肥胖癥5例。觀察組男33例, 女17例;年齡20~67歲, 平均年齡(40.2±9.1)歲;其中合并高血壓16例, 肥胖癥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內容包括:手術室環(huán)境護理及術前常規(guī)消毒處理。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循證護理。查閱相關文獻與資料確立循證護理方向, 以預防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為出發(fā)點, 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手術室及手術器械作無菌監(jiān)測, 對未合格器械作重復消毒處理。強化對手術醫(yī)師的外科手消毒監(jiān)測, 貫徹手術室手部衛(wèi)生制度, 做好術前消毒處理。對伴肥胖癥患者指導其進行運動, 控制體重。同時做好對患者的心理干預與生理護理。術前告知患者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穩(wěn)定其心理情緒,提高治療的依從性。作好術前皮膚消毒與無菌處理。術后強化對病房環(huán)境的護理, 減少探視人數(shù), 避免交叉感染。鼓勵患者多食營養(yǎng)價值高的食物, 確保機體可攝入充足的養(yǎng)分,促進術后創(chuàng)口的愈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嚴密監(jiān)測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愈合狀況, 分為三級。甲級愈合:切口愈合良好, 皮膚顏色復常,無發(fā)熱、積液、紅腫等表現(xiàn), 切口耐受性好;乙級愈合:切口皮膚較附近范圍顏色略深, 有輕微紅腫表現(xiàn), 無化膿與感染征象, 切口有一定的壓力耐受性, 但疼痛感明顯;丙級愈合:切口皮膚較附近范圍顏色深, 切口未閉合, 且有明顯感染、紅腫及積液表現(xiàn)。切口愈合率=甲級愈合率+乙級愈合率。丙級愈合則視為切口感染。并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情況對比 觀察組切口愈合率為98.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 且其切口感染1例, 占2.0%,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住院時間為(10.2±1.7)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7.5±2.1)d, 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情況對比[n(%), %]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對比(±s, d)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對比(±s, d)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例數(shù)住院時間觀察組5010.2±1.7對照組5017.5±2.1 t19.104 P <0.05
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是手術過程中常見并發(fā)癥之一, 統(tǒng)計資料顯示其發(fā)病率占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的15.0%左右[3]。國外有相關研究報道表示, 手術切口感染占醫(yī)院感染的20.0%左右, 并有逐年上升趨勢[4]。且大量研究報道均證實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是降低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5]。
有文獻表示, 自身合并營養(yǎng)不良、糖尿病及肥胖癥的患者手術切口感染幾率較正?;颊吒螅?]。本次研究中, 兩組患者均有合并肥胖癥, 其手術部位脂肪較多, 肌肉相對較少,血供不暢, 加之脂肪堆積對手術視野同樣可能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液化后同時也提升了繼發(fā)感染的發(fā)生率。因此, 對擇期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給予循證護理,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與文獻, 明確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核心問題, 并分析患者的基本資料, 確立針對性的護理對策, 對合并肥胖癥患者給予運動指導, 控制體重, 對合并其他疾病者, 積極給予對癥處理。同時強化手術的無菌操作, 減少切口暴露時間, 改善創(chuàng)口組織的損傷情況, 以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發(fā)生率。
在本組研究中, 觀察組手術切口愈合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且患者切口感染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且其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采用循證護理,不僅可降低切口感染發(fā)生率, 同時可縮短患者的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 值得推廣。
[1] 陳芬, 張燕敏, 許建建.護理干預對預防消化道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的效果評價.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5):24-25.
[2] 黃亞敏.護理干預在預防消化道手術切口感染中的應用.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7):30-31.
[3] 劉春萍, 何玉霞, 李小斌, 等.護理干預對預防胃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效果分析.西部醫(yī)學,2014,26(7):949-951.
[4] 胡倫.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護理對策.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8):67-69.
[5] 金麗麗.1例可沖洗負壓封閉引流治療無張力疝修補術后切口感染的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z1):131.
[6] 劉瑞雪, 趙玉洲, 王寶婷.腹部切口感染36例閉式引流臨床護理. 齊魯護理雜志,2011,17(6):60-6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155
2015-01-22]
473000 河南省南陽南石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