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2-0078-02
【教材簡析】
《畫風》這篇課文以人物對話的形式,敘述了三個小朋友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xiàn)在畫紙上的故事。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正確書寫“陳”“?!薄皾钡?2個生字,會認“宋”“藝”“趙”等7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伴隨著知識的學習,進行技能的訓練,情感的體驗,審美的陶冶。獨立體驗與小組合作相結合。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了解三個小朋友通過動腦筋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積極動腦解決問題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chuàng)意。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遇事要善于動腦筋想辦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課件出示聲音)你聽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學生可能會僅僅回答出聽到的風雨雷電聲,教師可引導再進一步想象:在這風雨之中,你仿佛看見什么在飄,什么在搖,什么在跑?)
師歸納:通過這幾位同學的精彩描述,在我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狂風暴雨的畫面。我們可以在潔白的畫紙上畫上太陽、房子、大樹,還可以畫上幾只嘰嘰喳喳的小鳥。可是,我們剛才聽到的風,能畫嗎?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畫風》這篇課文。
(板書課題:畫風)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鞏固識字,整體感知
1.清大家把我們昨天學過的生字寶寶帶入課文中,再次自由地朗讀課文,說一說,你從課文中認識了哪幾位小朋友?
(生自由朗讀課文。師板畫三個小朋友頭像。)
師邊板書人物姓名,邊講解生字結構特征,如“濤”字偏旁是三點水,“丹”字與“舟”字的對比。重點指導寫“藝”,組詞。
2.看來,同學們已經(jīng)對這三個小朋友很熟悉了,他們今天聚在一起做什么呢?(生:畫畫、畫風)想知道他們是怎樣畫的嗎?
三、品讀,體會語言文字
1.默讀課文。學習任務和要求:默讀課文,劃出寫人物對話和怎樣畫風的句子。
講解默讀要求,劃句子時,橫線與波浪線用以區(qū)分人物“說的話”與“怎樣畫風”的句子。
2.找一找。找出人物說話的句子,指名說,補充。
(課件出示)齊讀。
3.逐句體會語氣:同學們已經(jīng)完整地找出了所有的人物對話,現(xiàn)在咱們來試試,看怎樣把它們讀得更好?誰來讀一讀第一句?
“誰能畫風?”(體會問句語氣,語調(diào)向上揚)
陳丹是怎么回答的?
“風,看不見,摸不著,誰也畫不出來?!保〒浮罢l也”,體會肯定的語氣)
趙小藝卻很有自信,她是怎么說的呢?
“我能!”(體會自信、簡潔的語言)
4.趙小藝是隨口說出這樣的話嗎?
(課件出示)趙小藝說:“我能!”
趙小藝眨眨眼睛,想了想,說:“我能!”
對比這兩組句子,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通過對比,會發(fā)現(xiàn)兩種表述的區(qū)別,再緊摳字詞“眨眨眼睛,想了想”,理解趙小藝通過動腦筋想出了辦法。)
瞧,趙小藝眨著她明亮的大眼睛,真是充滿了自信。咱們遇到困難時,也得像趙小藝一樣,開動腦筋,讓智慧的火花在我們腦海里不斷地閃現(xiàn)!
聰明可愛的趙小藝畫出了風嗎?其他兩個小朋友呢?清同學來讀一讀描寫他們怎樣畫風的句子。
5.指名讀畫風的句子,補充,糾正。老師聽出來了,三個小朋友畫了旗子、小樹、雨絲和風車,(課件出示四幅圖片)可是他們并沒有畫風?。克鼈儺嫷娘L,究竟藏在哪兒呢?咱們來找一找吧!
6.誰來讀一讀趙小藝畫風的句子?指名讀。
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能讓你感受到風的存在?板書:飄著
陳丹畫的風藏在哪里?板書:彎彎的
宋濤又是怎樣畫的?板書:斜斜的
趙小藝真聰明,她不僅是第一個想出畫風方法的人,而且她又想出了一種畫風的方法,誰來讀?你在哪個詞里讀出了風?
板書:呼呼地(比較“的”與“地”的不同用法)
7.(課件出示畫風句子)分組讀。(分析字詞過程中,采用指名讀,男女生賽讀,小組讀,挑戰(zhàn)讀,齊讀各種形式,以多種形式的朗讀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1.風,吹上了孩子們的畫紙,吹過了校園,吹進了教室;風,在半空中舞蹈,在我們耳邊歌唱,風,無處不在。孩子們,如果讓你們來畫風,你會畫些什么呢?(生自由談)
五、小結收獲,升華課堂
瞧,咱們今天不僅學會了畫風的方法,體會到了畫風的快樂,還寫出了這么美的一首詩歌??磥恚彩轮灰蟿幽X筋,仔細思考,大膽想象,那些看上去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到最后,我們都能像趙小藝一樣自信地說:我能!
【教學反思】
這一課的重點部分,我采用了學生自主質(zhì)疑解疑的方式,老師的講解非常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引導者、組織者。但是取得的效果卻遠遠比老師逐句講解要來得快、來得直接,學生通過自主質(zhì)疑解疑,對課本上的知識不教自明,使學生在親自體驗中了解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