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慶
【內(nèi)容摘要】散文強調(diào)形散而神不散,散文教學也應當追求形散于書外而神聚于學生的思路。以選修教材中的散文為基礎,沿著該散文的思路向書外發(fā)散,讓學生在對文本的比較中獲得認知,這樣不僅可以拓展散文教學的空間,也能夠抓住散文教學的根本。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散文選讀 形 神
散文強調(diào)的是形散而神不散,這賦予了散文教學以較大的空間(盡管實際教學中常常囿于應試而難以抵達應有的空間),蘇教版選修教材中,涉散文的有《現(xiàn)代散文選讀》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兩本。從教材編寫的角度來看“選讀”,指的是讓學生直接享受大家選擇的結果,譬如《現(xiàn)代散文選讀》,編者即為著名文學評論家汪政及作家畢飛宇。而如果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選讀”,則似乎應當賦予教師以及學生以更大的選而讀之的空間,所選之文除了以本為本之外,應當向書外擴散。并且,選修的主體在于學生,無論什么樣的教學,如果忽視了學生主體,那教學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此,散文選修教學就形成了一種思路:形散于書外而神聚于學生。筆者以此理念為依據(jù)進行了些許思考,現(xiàn)以《現(xiàn)代散文選讀》中《我的一位國文老師》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筆者的淺顯思考。
一、形散于書外——賦予散文選讀以更大的空間
散文選修之選讀,如果不必拘泥于教材,而要尋求更為廣大的空間的話,那應當如何實現(xiàn)形散于書外呢?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是梁實秋的一篇作品,文中的國文先生自是主要人物。在學生所學、所讀之文學作品中,寫老師的并不少,最著名的當屬巍巍的《我的老師》。事實上,學生讀此文時第一時間聯(lián)想到的,也正是此文。顯然,兩者對老師的描述也迥然不同,學生所熟悉的蔡蕓芝老師溫柔美麗,是童年中最美好的記憶;而徐錦澄在梁實秋的筆下則是“徐老虎”,相貌古怪且兇。有了這樣的對比,“老師”這一形象也就生動鮮活了許多,于是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向學生提供更多的類似文本,譬如肖復興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賈平凹的《我的老師》等。這些都是大家,也是學生相對陌生的作品,這些作品雖多為散文,但風格卻不盡相同,于是學生的視野也自然就開闊了起來。這是形散于書外教學思路的初衷。
形散于書外還有著一層含義,那就是在閱讀面前的文本時,能夠將思緒放飛到文本之外。這樣對散文的品讀就不至于陷入到字詞句義的應試模式當中去(事實上對選修教學的評價常常是這樣的),學生就可以在整體意義的建構中生成對文本的理解。譬如有學生回憶起小學或初中時所寫的一些關于老師的文章,他們忽然開始“憎恨”自己以前的那些描述方式,因為跟梁實秋的筆尖比起來,他們對老師只遵從了傳統(tǒng)的教化,敬愛、蠟燭等字樣充斥全文。更有學生說,那時的文章現(xiàn)在看來只有肉感,沒有骨感。這樣的觀點是否正確下面再談,但這樣的認識說明了一個道理:對于散文選讀,要想讓學生自主生成認識,就必須形散于書外,以讓學生能夠在比較的心理基礎上生成認知。
二、神聚于學生——確立散文選讀之教學的根本
蘇教版《現(xiàn)代散文閱讀》上承課程標準關于選修課程設置的要求,下啟學生的散文閱讀興趣,以讓學生了解現(xiàn)代散文的藝術面貌,掌握散文鑒賞的一般方法,生成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并對之進行散文化表達的熱情與勇氣。筆者以為,這樣的解讀符合將教學的落腳點放在學生的學習上的基本要求,也與筆者思考中散文選修要神聚于學生的思考一致。
神聚于學生有兩個基本含義:
其一,對于散文的選讀要尊重學生的真實感知并適時引導。經(jīng)由形散于書外的過程,學生目所能及者,應當是以書內(nèi)文本為主,書外文本為輔,且主題一致的一組散文。由于有多個文本作為對比,因此學生對散文是如何表達生活的,是用什么樣的寫作方法表示生活的就有了一個質(zhì)性認識。且如上面第一點所提及的一樣,這種認識并非盡善盡美,但有了這樣的認識,散文教學就可以再進一步。比如說《我的一位國文老師》與巍巍的《我的老師》風格迵異,筆下的老師完全是兩個樣子,然而都不影響作者對老師真摯的情感。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批判自己曾經(jīng)作文的意識,筆者以為是可以引導的:巍巍以小學生的心理回憶小學教師,教師的美麗與教學的關愛自然是應有的視角;而梁實秋以十八九歲的心態(tài),回憶上午英語授課、下午國語講授的學生生活,自然多了一份對老師的真實描寫,但“頭很尖,禿禿的,亮亮的”“如果笑起來,是獰笑”等描寫,并不是對老師的抹黑,相反,這樣的寫實卻是“悵惘敬慕之意”的真實基礎。教師必須讓學生知道,不同的視角必然會導致散文寫作有不同的筆風,從而形成不同風格的文章。
其二,散文選讀要關照學生的散文化表達。我們說神聚于學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高中學生的生活往往是壓力與憧憬并存,且再大的學習壓力也無法完全壓制該年齡階段的學生憧憬。而高中學生所憧憬者,往往是可以且需要散文化表達的。老師固然可以是散文化表達的主角,同學相處之事,明戀或暗戀的人與事,都會是散文化表達的直接內(nèi)容,即使是在被稱為“戰(zhàn)斗”的各種考試中,學生對復習、考試過程中的金戈鐵馬也會有婉約式的散文化表達。因此,關注散文化表達,就是關心散文的選讀與選修。
領會了這兩點含義,便確立了散文選讀與教學的根本。
三、形散而神聚——高中散文選讀走向高效途徑
選修不同于必修,選修中的散文教學要想走向高效,關鍵不在于對散文的精耕細作,而在于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
在從《我的一位國文老師》發(fā)散到其他文本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從“老師”一這概念出發(fā),過渡到散文的結構上,過渡到對寫作手法的認識上,過渡到對教師這一角色的認識上;再過渡到對寫作手法的選擇與寫作對象的關系上,并在其中思考為什么不同的散文大家有著不同的寫作風格,是哪些因素決定了他們的寫作風格……當有學生說“散文原本就是形散而神不散,而對‘神的描述手法則應當是不拘一格的,寫作的人不同,風格自然不同……最關鍵的還是應當‘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召喚”時,筆者深以為然,并基本可以認定持此類觀點的學生已經(jīng)觸摸到了散文學習的本質(zhì)。而這,也正是散文選讀高效的重要標志!
【參考文獻】
[1] 張靜. 課堂:讓學生始終“在場”,《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4.2.
[2] 鄒雪晴. 披文入情 雖幽必顯,《中華活頁文選》,2013.10.
[3] 魏靜. 黃金時代漸逝 無限感傷縈懷,《現(xiàn)代語文》,2013.1.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