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患者都想找到好大夫診治,但病急亂投醫(yī),我們身邊總會有這么一些人,習慣于從小道打聽“神醫(yī)”,在隱匿的診所里接受匪夷所思的治療。從芒硝治病致人死亡的胡萬林,到推崇綠豆湯的張悟本,到生吃泥鰍的馬悅凌,再到近來用吃西瓜治療糖尿病的高從文,結果是錢花了不少,卻延誤了診治,導致病情惡化,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為什么這些“神醫(yī)”總有市場。
中醫(yī)廣博,各家學說辯證存在,給“神醫(yī)”們留下了可乘之機。這些“神醫(yī)”往往有自己的一套說法,炮制一些似是而非的擦邊概念,將治病和迷信等混為一談。有些所謂的大師將其治病方法神化,再舉一些無從考究的治愈案例,來自圓其說。民間確實有些偏方、秘方的存在,自古也有“藥食同源”一說,所以就有許多人愿意相信“神醫(yī)”,愿意嘗試“偏方”。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內科主任韋云
醫(yī)學屬于“非精密類”學科,最容易成為“偽科學”行騙的對象。精密學科不容易有空子鉆。在醫(yī)學領域你也會發(fā)現,那些有明確治療效果的疾病,如感冒、肺結核等,都不會有太多廣告。但是涉及養(yǎng)生保健、美容這些不容易評估效果的領域,就往往容易出問題。
——國內科學史研究權威、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
“神醫(yī)”的不斷出現也與大眾健康常識缺乏有關。調查顯示,2013年我國居民具備健康素養(yǎng)的總體水平為8.8%。此外還與人們文化程度有關。特別是當一些“神醫(yī)”吹噓能攻克肝癌、腫瘤、糖尿病等醫(yī)學難題時,就給那些急于求成的病人帶來了“一絲希望”。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表示
追溯胡萬林的成名之路,不難發(fā)現他背后有諸多推手。胡萬林、張悟本、劉弘章等偽神醫(yī),都是一些利益團體忽悠人的“金字招牌”。
如今在我們身邊,各種漏洞百出的養(yǎng)生類書籍依舊在各大書店暢銷不衰,養(yǎng)生類電視節(jié)目依舊紅火,這確實是一個既詭異又危險的信號。如果監(jiān)管部門不動真格,對非法行醫(yī)亂象嚴肅整頓,如果科普工作短板不能補齊,哪天冒出一個“神醫(yī)王萬林”,也并不奇怪。
——《京華時報》特約評論員湯嘉琛
加強醫(yī)學科普,1 151票,54%;緩解看病難看病貴,1 132票,53%;嚴格執(zhí)法問責,1 044票,49%;加強行業(yè)監(jiān)管:858 票,40%;強化輿論監(jiān)督,664票,31%;約束媒體炒作,1 189票,56%。數據截至1月12日10時,共有2 136 人參加,可多選。
——2011年人民網觀點頻道網絡調查:如何治理“神醫(yī)”現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