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敏
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都陷入了一個誤區(qū),認為英語靠死記硬背就能學好,于是便糾結(jié)于越來越記不住、越來越不愛學的惡性循環(huán)當中。實際上,英語是一門有情感的語言,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只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英語,才能從思維方式上與其保持同步,學好英語自然也就不難了。
一、營造氛圍,讓學生身臨“語言之境”
想要實現(xiàn)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身臨其境,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為學生營造出一個完整的英語氛圍,讓英語變得觸手可及,遍布于學生生活的每個角落。
例如,小學英語“Hello”是學生們踏入英語殿堂的第一步。本單元中向大家介紹了一些最為簡單常用的表達。我沒有讓這些學習內(nèi)容就此結(jié)束,而是將其中的問候語應用于之后的每一節(jié)英語課當中。漸漸地,這些日常表達成為了英語課堂的常態(tài),也成為了學生經(jīng)常性表達交流的習慣。
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qū)λ鶎W英語表達方式時刻進行復習,更重要的是將實際生活與英語表達緊密聯(lián)系起來了。學生們看到了英語在生活當中的具體體現(xiàn),長此以往,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便會成為學生們的表達習慣,對學習英語的意識的確立很有好處。
二、滲透知識,讓學生身臨“文化之境”
每一門語言都有自己的發(fā)展歷史與文化背景,英語自然也不例外。小學階段中雖然無需學習過于高深的語言文化知識,但是,適當滲透一些適宜小學生接受的文化知識,對創(chuàng)建英語學習環(huán)境來講很有好處。
例如,在小學英語Whats the matter中,在帶領(lǐng)學生們學習“happy”“hungry”等描述自身狀態(tài)的詞匯之外,我還請大家著重注意以下課文對話中的表達:當媽媽遞給濤濤一杯水說后,濤濤很禮貌地回答“Thank you,Mum.”而當爸爸邀請濤濤時,雖然濤濤表示拒絕,卻仍然以“Thanks,Dad,but…”開頭。無論自己的意愿是怎樣的,面對對方的好意,總是要先以“Thanks”或“Thank you”表示感謝與禮貌,這也是英語表達當中的一個文化特點。
時常向?qū)W生講述一些英語的語言文化知識,一方面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調(diào)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語言環(huán)境的形成,讓學生通過了解文化背景知識來加深對于知識本身的記憶。
三、調(diào)動資源,讓學生身臨“生活之境”
英語是一種交流工具,因此,學好英語最重要的途徑便是多應用、多練習。因此,教師要調(diào)動一切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造使用英語進行表達的機會,讓英語走進生活。
1.營造生活化的情景
讓英語聯(lián)系生活的第一步可以由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實現(xiàn),即創(chuàng)設(shè)生活情境開展英語教學。一個合適的情境可以將英語與學生的生活瞬間融合。
例如,在小學英語I can play basketball中,學生們將要接觸很多不同種類的體育運動的表達方式。為了將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我創(chuàng)建了模擬運動會報名的情境。將運動名稱分別展示,要求學生每人選擇一項運動作為運動會報名項目,并且簡要說明原因。
通過情境教學,學生們很快找到了英語同生活之間的連接點。帶著生活的體驗看待英語,英語變得不再陌生了,學生們用英語表達生活的欲望也更加強烈了。
2.鼓勵學生實踐應用
想要讓英語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表達方式,教師還需要創(chuàng)新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到英語應用當中來。這個主動性被激發(fā)出來后,學生們的英語練習也就從被動轉(zhuǎn)為主動了。
例如,在學習過Signs單元的內(nèi)容后,我組織了一個實踐小活動來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到英語表達的創(chuàng)造及應用當中來?;顒拥拇笾聝?nèi)容是,根據(jù)本單元所學的英文標識的具體含義,由學生自行制作出不同的標識放置于學校中各個適宜的位置。放置完成后,由教師進行逐個檢查,被檢查到的學生要用英語講述標識的含義與放置于此的原因。有的學生在圖書館門口放置了“No eating or drinking”標識,有的學生在校門口放置了“No parking”標識,也有的學生在教室里放置“No littering”標識等,并且出色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很多學生之所以不敢表達、不敢展現(xiàn),并不是他們的程度不夠,而只是差了一點機會和一點鼓勵。只要教師給予學生們足夠的空間與鼓勵,他們利用英語進行創(chuàng)造的能力往往能夠超乎我們的想象。
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英語不再是強制附加于學生身上的一個學習任務或包袱,而是變成了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們時刻能夠觸摸到英語,也十分喜歡與英語進行互動。如此身臨其境的教學方式,不僅讓英語更易于被學生接受,學習效果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如東縣掘港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