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樹林下的男女與《詩經(jīng)》中的性隱喻"/>
王志勝
(澳門大學(xué)教育學(xué)院)
社、樹及云雨
——桑樹林下的男女與《詩經(jīng)》中的性隱喻
王志勝
(澳門大學(xué)教育學(xué)院)
古代的社祭隆重而不乏溫情,在祭拜土神的同時,社祭典禮還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會和交流的最好機(jī)遇,因為土地神不僅主宰大地的生養(yǎng),還是人們婚姻的媒神。社祭樹下的媾合孕育了一大批古代的帝王與圣賢,這是人類原始婚姻狀態(tài)的寫照,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反映?!笆成砸病保枘×斯湃藰闼氐纳罘绞?,一直是儒家倡導(dǎo)的人生理想。
社祭;桑林;云雨
社祭起源于古代的社神崇拜?;\統(tǒng)地講,“社”在古代有官方之社和民間之社。無論是天子諸侯還是庶民百姓,社祭都是一項隆重的祭祀活動。如果說祭天是古代君王的專利,那么祀地則是君民共同祭拜地祇神靈的行為?!抖Y記·郊特牲》說:“國中之神,莫貴於社……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敝赋錾缟裨诒娚裰械淖鹳F地位。國君的祭祀活動除了感謝天地神靈外,還是一種教化人民的手段,即“教民美報”。而對農(nóng)耕社會的百姓來說,“尊天親地”與其說是遵循君王的教誨,還不如說是他們生活習(xí)俗的一部分?!督继厣酚衷疲骸拔樯缡?,單(殫)出里;唯為社田,國人畢作;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報本反始也?!闭f明只有在社祭時,閭里百姓才會盡數(shù)出動,全體參與同時舉行的社獵活動,閭巷民眾共同向社神獻(xiàn)上豐盛的貢品,是要回報大地的養(yǎng)育之恩。《禮記大傳》記載,武王牧野伐商歸來,不忘祭祀天地:“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祁于社,設(shè)奠于牧室?!薄锻踔啤芬灿涊d,人們在服喪期間是不從事祭祀活動的,但唯有祭祀天地例外,“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笨梢钥闯龉湃税鸭漓胩斓乜醋魇巧钪械念^等大事。
“根據(jù)人類學(xué)家對原始部落的考察獲悉,祭社活動,往往伴隨著性放蕩行為。他們認(rèn)為這樣能刺激作物生長,獲得來日的豐收?!雹苋祟愐蚕裨杏f物的天地一樣,必然要繁衍后代,《周易》說:“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彼源藭r的社祭活動,又多了一項求社神主婚配、賜子嗣的內(nèi)容。而社祭壇上的封樹林,⑤就不僅僅是諸侯封國的標(biāo)志了,更成了男女幽會之地?!赌印っ鞴怼吩疲骸把嘀凶?,當(dāng)齊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夢也。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彪m然各諸侯國在社祭壇上種植的樹木不同,社祭名稱各異,但都是社祭聚會場所,“男女之所屬”?!对姟む{風(fēng)·桑中》:“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描摹了一男子應(yīng)約赴桑林會見“美孟姜”時的情景?!吧V小奔础靶l(wèi)地桑林之社”,也是男女約會之地。⑥大概自那時起,“桑中”、“上宮”、“桑林”、“云夢”等專有名詞就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男女相會、交媾,甚至野合的代稱。歷史學(xué)家呂思勉認(rèn)為,古代民族,往往大集會之時,即為男女混雜之際。如《詩·鄭風(fēng)·溱洧》描述的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xù)魄,拂除不祥,士女往觀而相謔。在《詩經(jīng)》的時代,這種習(xí)俗的主要目的,就是“合男女”。即《周禮》所謂“司男女之無夫家者令會之”。“是由上古‘性開禁’而凝固成的節(jié)日,因此這實是青年人的狂歡節(jié)?!雹呤窌嘘P(guān)此情此景的記載比比皆是。如《史記·滑稽列傳》載淳于髡說:“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薄叭漳壕脐@,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籍。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边@都說明,遠(yuǎn)古之時,男女相會,自由戲謔之風(fēng)熾盛,毫無禮儀規(guī)條所羈。這種男女混雜、同席甚至隨意交歡的情景,是后世之人難以想象的。
特定的風(fēng)俗都是特定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這種場景的出現(xiàn),正是先民的生活環(huán)境所決定的。
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先民為了生存必須集中精力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因為爭奪女性產(chǎn)生的糾紛,容易渙散男性的注意力,世界很多地區(qū)都產(chǎn)生了季節(jié)性的“性隔離”制度。如一些國家把女性隔離在修院或荒島,而中國古代的隔離地則在水中。據(jù)胡厚宣先生研究,古代黃河流域湖泊、港汊、洲渚甚多,這種自然條件方便設(shè)置性隔離地帶。呂思勉也認(rèn)為“中國民族,最初大約是湖居的。水中可居之處稱洲,人所聚居之地稱州,州洲雖然異文,實為一語,顯而易見。”⑧平時,男性從事耕種或狩獵,女性在隔離地從事手工勞動或接受婚前教育。而此時的少男少女們,雖然春心萌動,無奈相見無門,只能在水一方,隔河相望了。《詩經(jīng)》首篇《關(guān)雎》中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漢廣》中“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蒹葭》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等眾多詩篇,都是這一情景的寫照。由此產(chǎn)生的女性學(xué)宮,如發(fā)展到后來的太學(xué)辟雍、泮宮等建筑物也是四周環(huán)水,與外界隔離。一旦“社日”到來,意味著性隔離的暫時解除,青年男女便興高采烈地奔向水邊林下,“瘋狂地、毫無拘束地性交,即真正地放蕩?!薄斑@種性本能就是這樣像急風(fēng)暴雨一樣的激烈,以致只能用長時期得不到性本能滿足來解釋”。⑨
實際上,桑林樹下發(fā)生的男女之事史不絕書,傳說中的圣賢很多都產(chǎn)自這里,更不用說尋常百姓了。《楚辭》說大禹與涂山之女私通于臺桑,所謂臺桑,就是桑林之臺,也就是社祭壇;神話傳說中商湯的名相伊尹生于空桑。就連我們的孔圣人也是這樣誕生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呂氏春秋·順民》注云:“桑林,桑山之林,能興云作雨也。”桑林云雨于是成為男女交合的隱語。很多人認(rèn)為后世文學(xué)中以“云雨”比喻男女之情,出典于宋玉的《高唐賦》。《高唐賦》云: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dú)有云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曰:“所謂朝云者也?!蓖踉唬骸昂沃^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跻蛐抑?。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云’。” 其實“云雨”一詞,應(yīng)溯源于遠(yuǎn)古的社祭,更何況《高唐賦》的故事正發(fā)生在楚國的社祭壇——云夢。云夢之臺與桑林之臺都是社祭壇的名稱,也是古代男女尋歡之地,連大禹都私通“涂山之女”,楚襄王臨幸“巫山之女”就不值得奇怪了。
不僅是“桑林”、“巫山”能興云作雨,《詩經(jīng)》中的多數(shù)情詩也都伴隨著風(fēng)或雨的描寫:如《邶風(fēng)·谷風(fēng)》之“習(xí)習(xí)谷風(fēng),以陰以雨”;《邶風(fēng)·北風(fēng)》之“北風(fēng)其涼,雨雪其雱”;《鄭風(fēng)·風(fēng)雨》之“風(fēng)雨凄凄,雞鳴喈喈”,都是風(fēng)雨并提。結(jié)合詩歌的內(nèi)容,聞一多說這里的云雨是性的象征,⑩詩人借助云雨起興描寫男女之情,可以說正是桑林云雨的旁證。
古書上提到:“昔太古無常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有父,無親戚兄弟夫婦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男女雜游,不媒不聘”、“上古男女無別,伏犧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薄肮胖畷r,未有三綱六紀(jì),人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生處”等,“都是在描述人類交媾由原始自然如麋鹿一般的生物狀態(tài),發(fā)展到婚姻制度之過程?!痹谏a(chǎn)力低下的原始社會,人們仰仗自然界的賜予,人丁興旺才能保證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去。《詩·周南·螽斯》篇以繁殖力極強(qiáng)的螽斯做比,祝福人民多子多孫。朱熹《詩集傳》云:“后妃不妬忌、而子孫眾多。故眾妾以螽斯之群處和集、而子孫眾多、比之。言其有是德、而宜有是福也。后凡言比者放此?!比祟愖陨淼脑偕a(chǎn)關(guān)乎人類的命運(yùn)。所以平日男女隔離,男人集中精力農(nóng)耕,女人則從事采集手工。每逢社祭慶典,男女相聚,桑林樹下盡情歡愛。人們在感謝滋養(yǎng)他們的大地母親的同時,也在為自身的生息繁衍尋找良機(jī)。社祭時的交媾野合成了男女自由婚配的最好途徑,也是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周禮·地官·媒氏》云:“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薄睹娬x》曰:“禮雖不備,相奔不禁。即周禮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相奔者不禁是也。”又曰:“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禮雖未備,年期既滿,則不待禮會而行之,所以繁育民人也?!敝俅憾抡谴杭旧绲?,也是萬物繁育季節(jié)。國家法令男女相會,即使“聘禮”未備,也可以“私奔”,更不加禁止?!对姟ぶ苣稀ぬ邑病罚骸爸佑跉w,宜其室家”,桃花盛開的陽春三月,詩人在贊美一位姑娘出嫁。人們贊賞桃樹多子,正是對人類自身繁衍生育的向往。朱熹《詩集傳》解釋說:“桃之有華、正婚姻之時也……文王之化、自家而國、男女以正、婚姻以時?!比祟惖姆庇蚕裉覙浣Y(jié)果,不應(yīng)貽誤了時機(jī)。《詩·王風(fēng)·大車》:“豈不爾思?畏子不敢……豈不爾思?畏子不奔?!蹦信嗨既绱耍团隆安桓摇毕鄷?,唯恐沒人私奔?!斑@種風(fēng)俗在原始的生活里,是極其自然的。在一個指定的期間時,凡是沒有成婚的男女,都可以到一個偏僻的曠野集齊,吃著,喝著,唱著歌,跳著舞,各人自由的互相挑選,雙方看中了的,便馬上可以交媾起來,從此他們便是名正言順的夫婦了。”所以在祀神的節(jié)日里,社祭壇下,桑林澤畔,男歡女愛,熱鬧異常。以致“桑中”、“桑林”成了中國文化中男女淫湎的代名詞?!吧V兄s”更是流傳至今的男女約會的專用語。聞一多因此把《左傳》稱作是一部“穢史”,《詩經(jīng)》是一部“淫詩”,而這兩部史、詩卻又成為儒家經(jīng)典,正是因為兩部典籍反映了農(nóng)耕時代人民婚姻生活的原始風(fēng)貌。
社祭壇上的樹木有很多種?!墩撜Z·八佾》上說,夏代社祭壇上種的是松,商代種的是柏,周朝種的是栗?!蛾愶L(fēng)·東門之扮》:“東門之扮,宛丘之栩。”“栩”即櫟樹。說明古代社丘上還種有櫟樹?!肚f子·人間世》:“匠石見櫟社樹,其大蔽牛,觀者如市,匠石不顧?!睆膫?cè)面描繪了社祭壇上根深葉茂的櫟樹,引來了眾多觀者。古代國王的宮殿周圍也遍植佳木?!多{風(fēng)·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宮。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毙l(wèi)文公修建宮殿時,種植各類樹木,我們“仿佛看到了林木森森?!睒淠静粌H美化環(huán)境,而且“榛栗”的果實既可食,祭祀時又可備籩豆之用;“椅桐梓漆”,都是做琴瑟的好材料?!捌渲小瓮╄髌?,爰伐琴瑟’兩句尤其不能輕輕放過,它所表現(xiàn)的是一個大問題,即以禮樂文明為治國之本”。“櫟”是“栗”的一種,發(fā)音近似,可能還是具有“使民戰(zhàn)栗”的含義吧。所以,栗樹的象征意義也不容忽視。由樹木到樂器,由禮樂到治國,樹木跟江山社稷聯(lián)系到了一起。
無論是實用還是象征,無論國家的社祭壇還是帝王的宮苑,郁郁蔥蔥的林木都體現(xiàn)了農(nóng)耕文明時代人們的生活取之于自然,與天地和諧相處的觀念。而男女的野外交合,正是效法自然萬物,與天地融為一體的“生物狀態(tài)”的反映,因為人類原本就是大自然的產(chǎn)兒。夏商周三代的先祖也是這樣誕生的:夏禹與涂山之女在桑林孕育了子啟;商人的先祖簡狄在河邊吞食燕卵而生契;周人的祖先姜嫄也是在郊外祭祀時,“履帝武敏”,即踩了上帝的腳印有孕而生后稷。劉毓慶認(rèn)為,所謂“帝”就是祭祀時代表上帝的神尸?!吧袷栌谇?,姜嫄尾隨其后,踐神尸之跡而舞……舞畢而相攜止息于幽閑之處,因而有孕……當(dāng)時實情,只是耕時與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諱言野合,則曰履人之跡,更欲神異其事,乃曰履帝跡。”
對后世情色文學(xué)影響的不只“桑林”,如《陳風(fēng)·株林》諷刺陳靈公私通大夫夏御叔的妻子夏姬之事:“胡為乎株林?從夏南,匪適株林,從夏南!駕我乘馬,說于株野;乘我乘駒,朝食于株?!标愳`公駕車到株林中私會夏姬,聞一多認(rèn)為“朝食”即是通淫的隱語?!蛾愶L(fēng)·東門之楊》:“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昏以為期,明星煌煌?!眲⒇箲c引焦琳《詩蠲》云:“楊林實乃幽僻,又昏以為期,亦有不欲多人共見之意。故知所待當(dāng)是奔女?!薄昂笫馈思s黃昏’成為中國愛情文學(xué)的一大勝景,其源當(dāng)導(dǎo)于此?!逼鋵崱盎橐觥钡摹盎椤弊?,其構(gòu)字正取意黃昏。在《詩經(jīng)》中,花草樹木時常成為男女偷情的隱語。如《鄭風(fēng)·將仲子》:“將仲子兮!無踰我里,無折我樹杞……無踰我墻,無折我樹?!瓱o踰我園!無折我樹檀!”詩中的女子祈求那個叫將仲子的男人不要攀墻爬樹來與自己相見,不是怕折斷幾根樹枝,而是擔(dān)心被人發(fā)現(xiàn)。其實女子的勸誡都是推脫之詞,希望與情人在墻邊樹下幽會倒是真情。再如《齊風(fēng)·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折柳樊圃,狂夫瞿瞿?!碧爝€未亮,聽到國君召見,正在歡愛的男子氣得怒目圓睜,抱怨國君不看時辰,匆忙之中,衣服都穿顛倒了。聞一多認(rèn)為“折柳樊圃”是隱喻,《詩經(jīng)》中凡是講到男女“令人害羞的事體,想講出來,而又不敢明講”,詩人就用這種隱喻的表現(xiàn)方法。后世文學(xué)中描繪友人相別時的折柳相贈風(fēng)俗,也當(dāng)來源于此,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等等詞句,從《詩經(jīng)》時代起,就成為歷代文人惜別吟誦的話題了。
《詩經(jīng)》經(jīng)常提到的與樹木相關(guān)的另一詞語“柴薪”,也反映了農(nóng)耕社會人們生活取之于自然、仰仗自然的一面,而“柴薪”和男女之情也恰恰發(fā)生了關(guān)系,亦成為男女歡愛的代稱。自從人類學(xué)會了用火,便擺脫了茹毛飲血的動物界,走向了文明社會。古人對柴薪非常重視,這是因為柴薪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燃料。當(dāng)時的為政者甚至將采薪作為一項國策,如《周禮·天官·甸師》云:“帥其徒以薪蒸?!薄蹲笳讯陚鳌吩疲骸八捴秸?,虞侯守之?!标隋e《論貴粟疏》也曾言及農(nóng)民“伐薪樵”之勞。清初官員有給薪之制,我們現(xiàn)在稱工資為薪水、薪金、薪俸,都是由古人伐薪之勞而來的。原始時代,生產(chǎn)工具落后,采薪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澳凶邮治沾蟾?,伐柯積薪,那正是男性力量的顯示,表示他有足夠的能力養(yǎng)活妻兒。在那新婚之夜,于庭院中點起一把把火炬——束薪,體現(xiàn)的正是男性的威力。因而薪便與性聯(lián)系了起來?!薄对娊?jīng)》對此有很多描繪,如:《豳風(fēng)·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則不遠(yuǎn)。我覯之子,籩豆有踐?!痹娨苑バ狡鹋d,將砍柴的斧頭喻作娶妻的媒人,“伐柯”遂成為后世媒人的代稱?!吨苣稀h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毙』镒訂螒僖晃还媚飬s無法娶她,他卻準(zhǔn)備好柴草作為聘禮,并把她的馬喂飽,讓她體面地嫁人?!墩倌稀ひ坝兴厉濉罚骸傲钟袠銟桑坝兴缆?。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蹦凶訉⒖诚碌臉渲瞳C來的香獐用白茅捆好,獻(xiàn)給玉一樣的姑娘,作為求婚的聘禮?!短骑L(fēng)·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緊緊捆著的柴薪燃起一堆篝火,火堆旁的女孩見到了星空下英俊的新郎。另一首《小雅·庭燎》直接描寫庭院中燃起的大火把,有人在期待君子的來臨:“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這使我們不由得想起了現(xiàn)在一些民族的火把節(jié)和男女歡顏的篝火晚會?!睹姾蠊{》:“古婚禮或有薪芻之饋?!敝赋霾裥皆鳛楣糯凶咏Y(jié)婚時饋贈給女方的禮物?!缎⊙拧ぼ嚺r(xiá)》:“陟彼高岡,析其柞薪……鮮我覯爾,我心寫兮。”小伙子把從高岡采來的柴薪送給了心愛的姑娘,而姑娘卻迫不及待地與其覯(媾)合,內(nèi)心才感到安穩(wěn)。《小雅·白華》:“樵彼桑薪,卬烘于煁(chén)。維彼碩人,實勞我心?!眲t描寫女子看到灶膛里燃燒的柴火,思念起心中的夫君?!胺タ?、析薪、捆薪、柴薪”等詞語都隱喻了男女之事,而“媾、遘、篝、覯、逅、笱”等文字的音義都跟男女性事有關(guān)。如《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一般認(rèn)為,“桑林”一詞在中國文化中所以和男女情事聯(lián)系在一起,是因為古代女子養(yǎng)蠶采桑,齊聚桑林,難免引來男子。這個論點固然有理,卻不能說明齊國的社稷、楚國的云夢為什么也會成為男女幽會之地。當(dāng)然,《詩經(jīng)》中眾多關(guān)于桑林男女的描寫,而且作為儒家經(jīng)典,其對后世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是首要原因。如《詩經(jīng)·鄘風(fēng)》的“桑中”所在的“宋衛(wèi)之地,社之周圍則多植以桑樹,所以稱‘桑林之社’,于是桑林也就成了男女狂歡的地方?!睙o論怎樣,“桑中”這首詩對男女之情的描寫可以說是影響了中國文學(xué)幾千年,幾乎每一時代都有類似的詩文。如:東漢繁欽《定情詩》:“思君即幽房,侍寢執(zhí)衣巾。時無桑中契,迫此路側(cè)人。我既媚君姿,君亦閱我顏。”女子路遇陌生男子,二人一見鐘情,桑中幽會,草率結(jié)合。江淹《別賦》:“桑中衛(wèi)女,上宮陳娥。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漢樂府《陌上?!分械牟缮C琅亓_敷,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元雜劇《秋胡戲妻》的故事也發(fā)生在桑園,由此改編的《采桑女》是著名的戲曲節(jié)目。詞牌《采桑子》是吟誦男女相思、別離傷懷的著名小調(diào),如呂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tuán)圓是幾時?” 納蘭性德寫了十二首《采桑子》,大都抒寫男女離情別恨,如著名的一首:“而今才道當(dāng)時錯,心緒凄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fēng)百事非。情知此后來無計,強(qiáng)說歡期。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p>
社祭壇的樹木原本是封土(國)的標(biāo)記,社神主祠大地生養(yǎng),自然也成了婚姻的媒神。男女在社祭壇上的相聚,促成了社樹林下的交歡。不僅是社樹桑林,《詩經(jīng)》中吟誦的花草樹木都與人們的婚姻生活息息相關(guān)。古人的衣食住行、男歡女愛無一不體現(xiàn)與天地和諧相處的理念,正如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倡導(dǎo)的天人合一,都是農(nóng)耕文明時代先民原始生活的反映。
[注 釋]
① 劉毓慶、李蹊《詩經(jīng)譯注》,中華書局,2011年3月北京第1版,第126頁。
② 朱熹《論語集注》:“宰我又言周所以用栗之意如此,豈以古者戳人于社,故附會其說歟?”原始社會均有血祭的習(xí)俗,殺人祭社是常見的祭地之禮,人民難免恐懼戰(zhàn)栗。
③ 劉毓慶、李蹊《詩經(jīng)譯注》,中華書局,2011年3月北京第1版,第330頁。
④ 劉毓慶、李蹊《詩經(jīng)譯注》,中華書局,2011年3月北京第1版,第126頁。
⑤ 有關(guān)社稷壇上封樹的作用,請參考本文作者《社、樹、酒—圖文承載的農(nóng)耕歷史》一文,刊載于《當(dāng)代教育與文化》2012年第5期。
⑥ 劉毓慶、李蹊《詩經(jīng)譯注》,中華書局,2011年3月北京第1版,第127頁。
⑦ 同上,第237頁。
⑧ 呂思勉《中國文化史》,海潮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213頁。
⑨ 劉毓慶、李蹊《詩經(jīng)譯注》,中華書局,2011年3月北京第1版,第4頁。
⑩ 聞一多《詩經(jīng)的性欲觀》,《聞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83頁。
[1] 劉毓慶,李蹊.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3] 龔鵬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
[4] 呂思勉.中國文化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213.
(責(zé)任編輯 張永祥/校對 一心)
Community,Tree,and the Sport of Cloud and Rain——Men and Women in the Mulberry Bushes and the Sex Metaphor in Book of Songs
WANG Zhi-sheng
(School of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of Macau,Macau,999078,PRC)
The ceremony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community god in ancient times was very solemn and no lack of warmth.It was an occasion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the god of earth,and a greatest opportunity for young men and women to meet and communicate,as the god of land was not only the dominator of the births on the earth,but also the psychic match-maker of human marriage.Love making under sacrificial tree gave birth to large number of emperors and sages in ancient times.It is a portrayal of the primitive marriage customs,and a refl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conception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The desire for food and sex is part of human nature.” This saying depicts the plain life style of ancient people,and has been the life ideals advocated by confucianists.A review of the history in this period helps us to understand our ancestors’ awareness of heaven and earth,and therefore no longer view the recurring descriptions of “Wushan’s clouds and rain”,and “date in mulberry bushes” as odd tales.It also enables us to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There will be no more wonder in knowing that Book of Songs once was considered as pornographic poetry.
offering sacrifices to community god;mulberry bushes;cloud and rain
2014-12-21
王志勝(1961—),男,山東榮成人,澳門大學(xué)助理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教育與文化研究
I 207.222;G 12
A
1674-5779(2015)02-0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