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呂青 黃呈黨
那年匆匆,南繁故事別樣多
——專訪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原所長汪若海
◇特約記者:呂青 黃呈黨
汪若海在家中接受記者采訪
農作物南繁是我國在世界農業(yè)領域的一次創(chuàng)舉。我國率先想到農作物南繁,是因為我們國家的海南島有著優(yōu)越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合農作物南繁。棉花南繁工作大概是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的,它走在農作物南繁的前列,我是到海南進行棉花南繁的第一批人。
——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原所長汪若海
2014年三亞的冬天比以往要冷許多。在風中,我們遠遠就看到有一位老人在眺望等待。當認出是汪若海老師時,我們受寵若驚?!靶伟。銈兘K于來了,你們來了我很高興。走走走,我們上樓去。”老人對我們的到來十分歡迎。
樓上,汪若海老師的老伴兒李老師早已切好木瓜來招待我們,李老師說:“我們老頭子滿腦子都是棉花?!薄案懔艘惠呑用藁?,我對棉花永生難忘”,汪若海老師笑著接了李老師的話說道。因為棉花,汪若海老師和海南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8—1960年,“大躍進”運動刮起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思潮,導致在生產發(fā)展上盲目追求高速度。當時,幾乎所有的勞動力都參與到“大躍進”中來,高產量成為經濟發(fā)展的最大目標,這從側面推動了農作物南繁的進程。當時有很多農業(yè)科學家認為,海南島冬天溫度高,適合進行種植活動,可以利用這個優(yōu)勢在海南島搞棉花雜交,培育出優(yōu)良的品種,從而達到提高棉花產量的目的。
1958年,汪若海從南京農業(yè)大學畢業(yè);1959年,他就被派到海南島進行棉花南繁工作。汪若海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帶了一個農場工人來到當時中國最南端的棉花試驗站——廣東省海南行署東方海島棉試驗站(地處現在的海南省東方市,當時稱為廣東省海南行署東方縣),開始了他在海南的棉花南繁生涯。
隨后,由于工作需要,他還去了廣西武鳴棉花試驗站、廣州經濟作物研究所和湛江海島棉加工廠等地進行棉花南繁的考察和調研工作。
當時交通十分不便,從河南安陽到海南東方需要頻繁換車才能到達。汪若海從河南安陽乘坐老式蒸汽火車,由于蒸汽火車速度慢,汪若?;巳烊沟臅r間才到廣州,“這三天三夜過得相當地慢啊”。一行人在廣州換乘汽車來到廣東湛江,又馬不停蹄地從湛江乘船前往??凇R驗槭堑谝淮我姷酱蠛?,汪若海很興奮,連坐船都不暈了。但是據汪若海回憶,有不少人因為是第一次坐船而暈船。最后,只能從??谧噥淼綎|方。這一段行程,花了汪若海足足一個多星期的時間。
汪若海來到東方后,本以為可以結束這一艱苦的路程,這個時候卻發(fā)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拔液凸と藖淼綎|方后,東方海島棉試驗站的黃書記和廖站長派人拉著牛車來接我們,遠遠就能聽到車輪子‘咯咯嘎嘎’在響。我們坐著牛車走了幾里地才來到東方海島棉試驗站。當時也確實沒有什么像樣的交通工具迎接我們,東西很匱乏?!庇捎跅l件艱苦,汪若海住在簡陋的房子里,“但那也是當時比較好的房子了”。汪若海發(fā)揚著不怕吃苦的精神,第二天就投入了工作中。
工作的地方是離試驗站約4 km遠的一塊土地,在這塊只有333 m2左右的土地上,汪若海開始了他揮灑辛勤汗水的科研生活。
20世紀50年代的海南,糧食十分匱乏,填飽肚子是一個難題。在來海南的時候,汪若海帶來了一些糧票,沒想到來了之后才發(fā)現沒有可以買的東西,“吃的東西太少了,我的糧票都難以用到”。
當時跟汪若海一起工作的還有一對中年夫婦,他們4個人每天限量14兩(當時16兩作為一斤)米飯,“夠不夠吃,就只有這點兒”,14兩的米飯當然不能滿足4個中年人的需求,加上工作的辛苦,工作人員很快就營養(yǎng)跟不上了。
為了解決吃飯的問題,汪若海等人就上山挖野莧菜。他們把每頓4兩多的米熬成稀粥,就著野莧菜吃,這才勉強吃飽飯?!暗且扒{菜是不能多吃的,吃多了會拉肚子,我們也只是偶爾吃吃?!蓖羧艉Uf,“野莧菜不能多吃,我們就到山上采摘野芒果吃,那時吃得我快要酸掉大牙了”,汪若?;貞浀?。
后來,汪若海在離開海南之后才知道,原來自己在海南工作能得到一天0.2元的補助,汪若海在高興的同時,更加堅定了對棉花南繁工作的信心。
“有一天機會來了,黎族老鄉(xiāng)打了一只約100 kg重的野鹿,他們看到我們沒有肉吃,就賣鹿肉給我們,把我們饞得個個直流口水。吃過卻覺得野鹿肉很硬,大家咬都咬不動,不過我們總算是改善了一下伙食,補充了營養(yǎng),大家都吃得很開心?!闭勂甬斈甑哪切翱唷?,汪若海滿眼都是時光的倒影和無盡的感激。
黎族同胞在生活上給棉花南繁工作人員帶來了不少幫助,為南繁工作也作出了貢獻?!袄枳逋c棉花南繁工作是互利的”,棉花南繁工作給海南帶來了大批農業(yè)人才還有農業(yè)技術,通過棉花南繁工作人員與海南黎族人民的積極互動,黎族同胞的棉花種植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南繁工作對民族交流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黎族同胞民風淳樸,這給汪若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汪若海和工人在抱本村(系誤,抱本村并不屬于東方市,抱本村屬于樂東縣)工作,該村女性大都穿著民族特色服裝,有些婦女甚至在臉上紋身,當時嚇得汪若海不敢看?!半m然他們紋身很可怕,但是他們卻有一顆善良的心”。汪若海說,“我看到有一位婦女蹲在路上很久,以為她是生病了就過去看,結果發(fā)現她在撿碎玻璃渣?!痹瓉?,黎族人平時都是光腳走路的,為了不讓碎玻璃渣傷到人,這位婦女就好心地把碎玻璃渣撿干凈了。
隨著汪若海和黎族同胞的深入接觸,汪若海漸漸跟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汪若海發(fā)現,黎族村寨在房前屋后都種有棉花樹,高大繁茂的棉花樹不僅能遮陰,還能為他們制作黎錦提供原料。而且他看到棉花樹一年四季都能開花,這讓汪若海深受啟發(fā),他想著能不能利用這種棉花樹的花粉和自己帶來的棉花種子進行雜交?這個想法得到了黎族同胞的支持,經過他們共同的努力,最終成功地培育出了雜交棉花種子。
汪若海在海南的棉花南繁工作非常艱苦,經常要經過荒野樹林。有一次,汪若海走在樹林里突然聽到雞叫聲,“我以為前方就是村莊,沒想到從頭上飛來了一只野雞,看起來冠又大又紅”。
海南島具有“熱帶寶島”之稱,植被茂盛,歷來被保護得很好,是一片“處女地”。海南的綠色美到讓汪若海感嘆。但是在當時,植被多的地方蟲害就多。“蟲害問題不解決,就不能培育出優(yōu)質的種子來”。除了利用農藥殺蟲,汪若海甚至下地手工滅蟲。
在海南的1年多時間里,汪若海和南繁工作人員培育了不少棉花種子。由于育種經驗還不成熟、東方的溫度較低等原因,培育出來的棉花種子并不是很理想。隨后,汪若海轉戰(zhàn)到了湛江。
“廣東湛江位于大陸,交通比較方便”,因此這里便成為了汪若海工作的第二站。然而,汪若海在廣東湛江的工作并不順利,湛江的溫度更低,更難以繁育出好的棉花種子。沒過多久,汪若海又轉移到了云南元江棉花試驗站,但是這個地方溫度偏低,也不宜南繁,之后又考察了西雙版納。“西雙版納冬季氣候溫和,很適合棉花的繁育”,但是西雙版納害蟲多,棉花種子培育工作也無法進行。
三次的失敗讓汪若??偨Y了經驗,經過多方面的實踐和調查,最后認為南繁工作在海南島崖城到三亞這一段最為適宜。最后,汪若海再一次來到了海南,這一次他來到了海南崖縣崖城鎮(zhèn)(今三亞市崖城鎮(zhèn)),以此作為棉花南繁地點。
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基地從此在崖城發(fā)展壯大,崖城建成了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第一個南繁基地。后來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又在三亞荔枝溝建立了基地,到21世紀初,三亞大茅棉花南繁基地應運而生。海南棉花南繁為中國棉花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汪若海介紹,大陸現在種的棉花80%以上是海南南繁貢獻的。
棉花原產地在印度、非洲、澳大利亞、中美洲等熱帶地區(qū),棉花的祖先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據汪若海介紹,海南該是中國最早引進棉花的地方。
把野生棉一些優(yōu)良特性轉化到栽培棉品種上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部分野生棉有著其優(yōu)良的特性,比如說抗蟲、抗旱等,科學家可以利用野生棉這些優(yōu)良的特性來培育出新的優(yōu)質棉花種子,從而促進我國棉花的發(fā)展。為此,國家農業(yè)部撥付專項經費,要求在海南崖城建立一個野生棉種植園。經過建設,崖城野生棉種植園收集了世界上各種野生棉資源,現在的崖城野生棉種植園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野生棉種植園。
汪若海已經從中國棉花事業(yè)退休多年,對于“搞了一輩子棉花,永生難忘”的他來說,棉花就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直到現在,汪若海還心系著我國棉花的發(fā)展。他提議在三亞建立一個中國棉花樹園,用來傳承中國悠久棉花的歷史并作為旅游景點。
汪若海說,南繁事業(yè)為中國棉花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南繁已經成為海南的特色之一,把南繁精神發(fā)揚下去,讓國內外人民都知道,讓子孫后代傳承下去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能把黃道婆的棉花歷史和棉花南繁聯(lián)系起來,建立一個中國棉花樹園,這就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讓人們了解棉花的歷史,同時也增添了海南的特色。
(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