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解華
開學好久了,小班孩子的種植區(qū)還是空空如也??紤]到自然角的重要教育意義,同時充分打好家園合作“第一炮”,我通過“校信通”請孩子們每人帶來一份植物,最好是選用廢舊容器種植的植物??墒遣恢裁丛?,很多孩子帶來的都是相似的小仙人掌和吊蘭,并沒有自己種植的植物,這對于孩子體驗植物生長、感受生命的力量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我通過“校信通”多次提醒家長還是效果不明顯,心里真的感覺很挫敗,也很生氣,覺得家長不夠重視孩子的成長,委屈與氣憤之下通過“校信通”教育家長:最近我們班的寶寶正在豐富他們的種植區(qū),也希望爸爸媽媽重視起孩子的科普教育,有些家長帶的連拳頭大都沒有,這樣的植物孩子們怎么觀察?孩子是你們自己的孩子,敷衍的也是你們自己……沒想到這樣的消息并沒有換來家長的“知錯能改”。第二天,這條消息就上了當?shù)氐恼搲?。轉發(fā)的家長認為:“老師是位勢利的老師,什么都追求‘高富美,這樣的老師怎么配當幼兒園老師?”“有哪個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老師憑什么這樣指責我們?”“老師也是好心,不會說話而已!”這件事很快在論壇上引發(fā)了大討論,有支持理解的,也有一并抱怨所有老師品行的……
事情發(fā)展成這樣,我特別受挫,想上論壇去“辯解”,想揪出這個“無名者”,甚至都想不干這份工作了。園長安慰并指導我說:“我們理解你對工作的熱忱和負責,你不需要辯解也無需過多自責。你只要意識到自己表達中的問題,然后用你的行動去證明你的人品與初衷,讓家長重新理解和信任你。送你一句莎士比亞名言‘為一件過失辯解,往往使這過失顯得格外重大,正像用布塊縫補一個小小的窟窿眼兒,反而欲蓋彌彰一樣。”
得到園長真誠的建議后,我冷靜下來反思自己在整個事件中的表現(xiàn):我是太在意自己那點教師的威嚴了,覺得家長面對教師就是應該無條件的服從,不允許有質疑的??墒聦嵣?,家園早已是幼兒教育的雙翼,是平等與合作的關系,是相互協(xié)助與督導的關系。我沒有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忽視了對家長的尊重,又怎么能贏得家長的尊重和支持呢?
美國人際關系學大師卡耐基說過“如果你是對的,就要試著溫和地、技巧地讓對方同意你;如果你錯了,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這要比為自己爭辯有效和有趣得多”。于是我一如既往地不斷通過“校信通”的形式與家長溝通,但會注意幾點:1.清楚明白地說明事情的緣由;2.體諒家長對子女的拳拳愛意,能從家長角度分析利弊,讓家長知道老師是理解他們的,態(tài)度是真摯而誠懇的;3.安排工作時,能預測到家長的難點和困惑,給予有效提示;4.注意從正面切入主題及其意義,不用責備和命令的詞語,不用有歧義的詞語讓人誤解。
在以后的家園“校信通”互動中,我總是堅持做到“有原因”“有支持性指導”“有積極跟蹤反饋”“有真摯的感謝”。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班家長變了,對我熱情了、親近了,把孩子的表現(xiàn)真實地與我交流,沒有任何戒備;對班級的活動關注了,有疑惑會第一時間向我發(fā)消息,絲毫沒有敷衍;對孩子的觀察全面了,不但關注孩子的身體成長,也開始積極關注動手能力,心理發(fā)展,社會性發(fā)展等全方位的進步。孩子變了,學習習慣好了,基本上每個孩子都能清楚的表述與轉達老師的要求與意愿;責任意識強了,知道自己的事情一定要按時保質地完成;主動意識強了,遇到困惑能主動與老師交流;與老師的互動積極了,敢想敢說敢嘗試。
一場風波教會我許多教育之外的東西,真切感受到什么叫“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