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聰
摘? 要:美國人類學家霍爾(Hall)把語境分為高語境與低語境,以之分析文化的多樣性,霍爾認為不同的語境下,信息意義的編碼解碼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正是當前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一系列誤解、隔閡的直接原因。如何區(qū)分高、低語境差異,探尋恰當?shù)膫鞑ゲ呗?,進而克服不同語境下的交流麻煩,是中國跨文化交際頻繁的二十一世紀里,走向世界、合作共贏的必備素質(zhì)。
關(guān)鍵詞:高語境;低語境;跨文化傳播;面子理論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1-0020-02
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地球村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不同文化群體間的跨文化傳播成為常態(tài),跨文化傳播的主體正在從政治精英、經(jīng)濟精英、學術(shù)精英轉(zhuǎn)變?yōu)槠胀ǖ纳鐣蟊?,雖然針對跨文化傳播的研究由來已久,研究成果建樹頗豐,但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文化群體間沖突依舊,誤解猶存。
霍爾指出“文化就是交際、交際就是文化”,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必定是建立在對兩種不同文化差異的深刻認識上,大家應該從不同語境代表性的國家來探尋、解析高語境與低語境的文化差異、傳播隔閡,尋找跨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一、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
高語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與低語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由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最早在1976年在《超越文化》中提出。這一對概念的提出為跨文化交際提供了新的視角,指出了任何交際的雙方都會受到其所處的社會人文關(guān)系環(huán)境、具體的交流情景的影響,拓寬了人們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視野。
霍爾認為考察具體的語言交際活動,不能回避交際雙方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他將語境研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開創(chuàng)性的將語境劃分為“高語境”和“低語境”。
在高語境文化中,大部分信息存在于物質(zhì)語境中,或內(nèi)化于交際者的思維記憶深處,信息的傳遞和編碼取決于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交際者所處的具體情景,顯性清晰的編碼所負載的信息量相對較少,人們對交際環(huán)境的種種微妙的提示較為敏感。在低語境文化中正好相反,人們在交際時,大量的信息通過顯性直白的編碼承載,隱性的環(huán)境傳遞出相應的信息和情景,暗示的信息較少。
也就是說,低語境文化中的交際雙方,習慣用語言本身的力量來交流。不過這種區(qū)別并不是絕對的,高語境和低語境并不是涇渭分明,因為在實際交流中,這兩種類型的交際類型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時存在。
二、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交流的特點
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及交際的特點,路斯迪格(M.W.Lustig)等學者曾加以概括如下:
1.高語境文化:(1)內(nèi)隱,含蓄。(2)暗碼信息。(3)較多的非言語編碼。(4)反應很少外露。(5)圈內(nèi)外有別。(6)人際關(guān)系緊密。(7)高承諾。(8)時間處理高度靈活。
2.低語境文化:(1)外顯,明了。(2)明碼信息。(3)較多的言語編碼。(4)反應外露。(5)圈內(nèi)外靈活。(6)人際關(guān)系不密切。(7)低承諾。(8)時間高度組織化[1]。
由上可見,高語境文化主要依賴于人們思想預先設定的、先人為主的程序來傳達信息,如許多不成文的傳統(tǒng)習慣,不言而喻的價值觀和社會普遍公認的行為模式。而低語境文化,它強調(diào)理性和邏輯,也就是以理性的做法為基礎,得出合乎邏輯的結(jié)論,通過明確的語言傳達清晰的信息。
三、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間的傳播隔閡
在交流方式的一些基本層面上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和隔閡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不同的表達方式。高語境文化下中國人和他人產(chǎn)生意見分歧時,盡量避免與他人正面交鋒和對立,以免互傷情面。在否定對方意見時總希望對方明白自己的暗示,這樣既能保全對方的面子又可以不傷感情。而低語境環(huán)境下的美國人講究直面矛盾,就事論事,什么都擺在桌面上解決。所以中國的高語境交流方式常常讓美國人覺得不得要領(lǐng)、模棱兩可,甚至得出中國人不誠實的偏見。而美國的低語境交流方式也讓中國人覺得有些不講情面、沒有禮貌、不顧及他人心理感受。例如,劍南春酒廣告: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廣告并沒有直接標榜產(chǎn)品,卻以“唐時”、“宮廷酒”兩個詞表達出來劍南春產(chǎn)品悠久的歷史和高貴的品質(zhì),產(chǎn)品廣告意味含蓄深長,婉轉(zhuǎn)卻又透露著自信。
而美國則習慣用直接、簡練的表達方式,美國著名體育品牌Nike的廣告語“JUST DO IT”,意思是“就去做吧”,不僅直接簡練,還符合青年人想做就做,追求自我的個性,營造了一種痛快淋漓的爽快感。但在中國這句廣告詞卻招來諸多爭議,有人認為“do it”有粗口的嫌疑。
2.不同的風俗習慣。由于生活環(huán)境不同,各個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禮儀風俗和避諱、禁忌。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主張長幼有序,尊敬師長,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中,主張人人平等,等級和身份概念相對淡薄,在稱呼和交談時較少受等級和身份的影響,不像東方文化那樣講究禮節(jié)。
例如,1998年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訪問上海,在參觀一個社區(qū)時,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們有組織地用英文高聲歡呼“熱烈歡迎克林頓爺爺”??肆诸D微笑示謝,但多少有一點兒遲疑。就在此刻,一個三歲的男孩卻直呼“克林頓,克林頓”,倍感親切的克林頓抱起了這個孩子[2]。實際上,克林頓的態(tài)度恰好體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西方,稱呼某人“年老”是無禮的,含有蔑視的意味,西方老年人都不愿老,不服老。而中國,“老”指德高望重,是敬稱。
3.不同的價值觀。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在各自歷史的長河的積淀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念,各不相同,根深蒂固,不同的價值觀對世界、事物的理解、反應各不相同。
《易經(jīng)》中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這句話的意思是,謙虛有道德的人,總是以謙遜的態(tài)度,自守其德,修養(yǎng)其身。自古以來,在中國社會的人際交往中,人們極為重視“謙虛”,可以說“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所謂“謙虛”就是較低看待自己,而較高看待他人的心理和行為,是低己高人,以人為師的心理和行為。而謙遜的含義在英文化中就是“減少對自己的表揚,而不是根本不要自我表揚”,因為西方式的謙虛是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的[3]。
知名美國社會研究學者鄧炎昌教授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記錄了一則故事:有一次,幾個中國人到一位比較富裕的美國人家里去做客,主人引他們參觀自己的住所,中國客人說:“你們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敝鲖D聽了十分高興,按美國習慣笑著回答說:“謝謝”。有些中國客人對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后來,在餐桌上談話時,主人對大學畢業(yè)不久的中國女翻譯說:“你的英語很好,很流利?!迸g謙虛地說:“不!不!我的英語說得很不好?!敝魅藳]想到她會這樣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4]。
四、克服語境隔閡提高傳播績效
1.注重傳播策略、重組話語?!绊w光養(yǎng)晦”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謙虛、低調(diào)、與人為善的美德,也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國和平崛起、與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和諧共贏的美好愿望。但中國人民的善意卻一再被西方曲解、誤解。
美國國防部在2002年首次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中,“韜光養(yǎng)晦”所用英文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即“掩蓋自己的能力,等待時機東山再起”。另外,國外還有一些英文書籍或文章將“韜光養(yǎng)晦”譯為“hide one's ability and pretend to be weak”,意即“隱藏能力、假裝弱小”;“conceal one's true intention”,意即“隱藏真實目的”;“hide one's ambitions and disguise its claws”,意即“隱藏野心、收起爪子”。以上等等,不一而足,其中的潛臺詞無外乎:“韜光養(yǎng)晦”是中國在特定的內(nèi)外形勢下所采取的一種權(quán)宜之計,是在“隱蔽自己的真實意圖”,“等待時機成熟再出手”[5]。
“韜光養(yǎng)晦”之所以被西方曲解責難,一方面深刻反映了西方國家一些人士對華固有的政治戰(zhàn)略偏見和冷戰(zhàn)思維,另一方面也與國內(nèi)對“韜光養(yǎng)晦”的翻譯和解釋存在疏漏與偏差有關(guān)。例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紀漢英大辭典》,就將“韜光養(yǎng)晦”翻譯為“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 time”,這與美國《中國軍力報告》中的譯法幾乎一樣[5]。
2.尊重交際對象、維護對方面子。Brown和 Levinson提出了“面子保全論”(face-saving theory)。他們認為,如果人們在交際中要互相合作,那么說話時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進行合作。這就是說,每個人在交往中的面子要靠對方給予或保留。面子受到威脅時,人們在設法在保留自己的面子的同時又威脅著別人的面子,這時我們要給對方留下保存面子的余地[6]。
“海爾中國造”是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膹V告詞,其廣告訴求不言而喻,體現(xiàn)了我國民族企業(yè)要在國際市場上攻城略地的信心、決心,要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家電品牌有海爾,海爾將于日本、歐洲的世界名牌一樣揚名世界。該廣告在國內(nèi)一推出就受到消費者的廣泛肯定,認為“海爾中國造”提振民族企業(yè)的士氣,富有愛國情懷,給國人爭了“臉”??墒钱敽枌⑦@句廣告詞原封不動地投向海外市場時,卻反響平淡,遠沒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
海爾廣告海外失敗的原因就在于,廣告詞本身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弱國心態(tài),和中國制造長期在國際市場上被輕視、貶低,民族企業(yè)似乎憋著一口氣,借著廣告詞痛快地發(fā)泄出來,急切地向西方證明自己!這樣的廣告滿足了國人的“面子”,而在外國消費者看來,廣告詞中包含的民族主義情緒讓人本能的排斥,而且廣告詞強調(diào)“中國造”有種向本國挑戰(zhàn)、炫耀的感覺。海爾的廣告滿足了中國人自己的“面子”,所以在國內(nèi)市場成功,原套照搬,卻無意中冒犯了外國消費者的“面子”,難免在國外市場碰壁。
五、結(jié) 語
世界每一刻都處在變化當中,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日益全球化,特別是全球化的發(fā)展,低語境成為當今國際社會交流的趨勢,中國的高語境文化正在經(jīng)歷著向低語境文化演變的過程中,人們應該先培養(yǎng)自己的多元文化意識,了解高低語境的文化差異,克服高語境的交流障礙,從高語境逐漸轉(zhuǎn)變?yōu)榈驼Z境。這樣,才能達到高、低語境下,不同交際習慣的“異源合流”,提高中國的外交效率,促進中西方人民的交流、合作。
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