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宏才
《出版廣角》命題就“圖書價值要回歸圖書本身”“圖書的真正精神和價值”簡要闡述自己的看法。從題目來看,它蘊含了這樣的意思:1.圖書是有價值的;2.對圖書的價值會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其中只有一種(或許一些?)看法才是正確的,猶如標準答案。
不同的出版人,對書的價值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樣的。似乎可以把出版人大致分成四類:1.藝術(shù)家。郝明義在《工作DNA》一書中介紹了“微笑的彼得”:他一年只做幾本書,只按他自己的理解做,非常前衛(wèi)非常個性,至于別人欣賞與否,他是不在乎的。2.科學家。他們認為書的本質(zhì)屬性是人類文化積淀的載體、是人類思想和知識傳播的媒介。一本書,如果危害社會,哪怕有再多的經(jīng)濟效益也肯定不做;進一步,一本書即使無害,但無益于社會(今日太多此類平庸之作),也不做。這類出版人較多,杰出的比如張濟元等。3.企業(yè)家或商人。他們認為書和其他商品一樣,是盈利的工具。我國目前一些書商是這個群體的典型代表。他們做書和他們做的書,主要是為了賺錢,其他如社會使命、精神寄托之類是次要的。4.在出版社任職的官員。有的出版人也擔任社長或總編,但其身份的本質(zhì)是出版人而不是官員;有的人雖然在出版社任職,但他仍然是官員而不是出版人。這四類出版人,各按自己的理解做書,做出來的書,怎樣才算是合乎“圖書的真正精神和價值”呢?也就是說,標準答案是什么?誰來認定這個標準?進而,如果產(chǎn)生了一個標準答案,那么,它是可行的嗎?如果有人違犯了怎么辦?
以上把出版人分成四類,大致符合社會實際,這四類有著堅實的社會基礎(chǔ)。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F(xiàn)代社會,不合適把某一種關(guān)于書的本質(zhì)看法宣布為標準答案,更不可能以此來統(tǒng)一全體出版人的思想觀念;同樣,不合適期待出版界由于統(tǒng)一了關(guān)于圖書本質(zhì)的看法以后就不再有平庸低俗的圖書而全部是精品。
上面是從客觀上來說的。也許有人會說:無論人類怎樣努力,客觀社會永遠也不可能沒有假丑惡,但我們還是要宣揚真善美。的確,從實踐層面上來說,對出版應(yīng)該有引導(dǎo)。但即使這樣,也應(yīng)該慎重。一部禁書史可以說明這一點。所謂禁書,都是不符合當時當?shù)仃P(guān)于圖書本質(zhì)標準答案的書。時過境遷,歷史上的禁書,都解禁了,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成了名著。試想,假定當時的出版人都按標準答案做書,這些禁書就不會問世,那么,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上將留下多少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