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華
千百年來,人們?yōu)槭裁聪矏蹐D書,是因為圖書能夠給予,是因為我們總能在閱讀中獲得些什么。作為傳播知識載體的圖書,只有它具備了優(yōu)良的品質和健康的品位,才有可能向社會、向讀者傳播正能量。
筆者以為,評價一部圖書的標準,我們應該把“文化品位”的問題作為一個核心的評價標準。出版實踐告訴我們,一本好書,一本符合人們生活、生產、工作、精神需求的圖書,無論是有社會效益,還是有經(jīng)濟效益,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必須具有文化品位。文化品位是出版物和出版業(yè)效益核心價值的體現(xiàn),這應該是一個不爭的評判標準。
所謂“文化品位”,一定包括了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價值的積極性、形式的健康性三個方面。自主創(chuàng)新,是出版物的靈魂,原創(chuàng)是出版物文化品位衡量標準的重要內涵;而社會價值的積極性,則是文化品位評判標準的基礎條件,那種低俗的文化垃圾、庸俗的迎合之作,是沒有“品位”之說的;形式的健康性是“文化品位”的外在標志,我們的出版物應該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而不是跟風出版、機械模仿的應景之作,嘩眾取寵、庸俗作秀的低俗之作,也不是空洞說教、重復出版的文化垃圾。
作為一個出版社、一個出版人,我們應該記住這樣一個事實:讀者是不會記得你出版了多少部圖書,他們只會記住你出版過多少部能讓他們記得住的好書。在這個意義上,出版的歷史就是出版社出版好書的歷史。我們應該經(jīng)常反思:我將為社會、為歷史、為人們留下些什么?“書比人長壽”應該成為每一個出版人職業(yè)生涯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