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地仁
做教師就離不開進課堂,因為課堂是教師的職業(yè)支點;進課堂就務(wù)必要把課上好,因為課堂的指向是與學生的未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那么到底該怎樣才能把課上好?怎樣的課才是好課呢?大家都知道,一堂課的好壞并不在于其是否上得中聽引人上,洪宗禮先生將“扎實又不乏靈活”當作理想語文課堂的十種境界之一,由此看來,課必須有“心”,無“心”之課是無論如何也站不起來、活不下去的。
一、立足“本心”
一堂課,直觀地講,不過就是45分鐘教與學的碰撞問題,不過,教與學怎么碰撞,才是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這就涉及到教學目標的問題,目標是行動的指揮棒,一堂課如何組織,必須納入目標的統(tǒng)攝之下。往大處講,一堂課背后掛靠著整個課程體系?!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語文課程要充分發(fā)揮其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獨特功能,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yīng)該具備的語文素養(yǎng)”。所以一堂課,須瞄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個大目標。由此而來,就要聯(lián)系到教材,教材是課程理念貫徹的載體,正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所說的那樣,教材要“貫徹國家課程改革的精神,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全面達到高中語文教育的各項目標”??梢?,一堂課是要放到教材體系中說話的,它是與具體的模塊、具體的專題、具體的板塊相關(guān)聯(lián)的。再往下說,一堂課還要充分考慮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本身。就如一篇課文,它的文字呈現(xiàn)、它的主題內(nèi)容、它的風格特色等都是特定的,都有一個作者原構(gòu)的問題在,不管怎么教怎么學,你都不能一味自顧自,任情而為,甚至隨意曲解,指鹿為馬。
一堂課就好比是春天里的一片綠油油的樹葉,每片色澤鮮潤的樹葉都是不一樣的,但每片獨特的樹葉又都是與生長它的那棵生機盎然的樹維系在一起的,離開了這棵樹,它便只能化為枯葉。所以我們講,一堂課必須滲透進課程意識、教材意識、文本意識,這是課的“本心”,也是體現(xiàn)我們眼界的地方。
二、上出“匠心”
課的“本心”,規(guī)定了課的出發(fā)點與歸宿點,而具體的過程怎么走,則是體現(xiàn)各人機巧的地方。起點與終點是既定的,但是如何抵達,那全由你自己決定。對課有追求,把自我融注其中,精益求精,永無止境,這是于漪老師對課的理解與做法,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個性創(chuàng)造對于上好一堂課有多重要!多次聽黃厚江老師上觀摩課,總是被他在文本解讀上所顯示出來的匠心所感染。黃老師上《阿房宮賦》,帶領(lǐng)學生追隨秦亡的步履,把課文讀短,得出“奢——亡——鑒”三字結(jié)論,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黃老師上《黔之驢》,引領(lǐng)學生突破慣常喜歡從驢的角度解讀這則寓言的思維程式,嘗試多角切入,從驢到虎以至“好事者”,進而讓學生體味到這則寓言豐厚的內(nèi)蘊,特別是體味到借“好事者”諷刺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的深意,不能不讓人暗生嘆賞;而黃老師的《葡萄月令》一課,別出心裁地從文中出現(xiàn)63次的助詞“了”上進入文本,則更是讓人敬服于他老到的學問功底與圓熟的教學技巧。
當然,課的匠心,不唯體現(xiàn)于對文本解讀的個性深度上,這畢竟是高境界,非一朝一夕所能達到。對于一般老師來說,只要能存一顆追求之心,在諸如課的組織結(jié)構(gòu)、課堂技巧的運用、知識的通聯(lián)等等方面,做出新穎獨到之處,就是值得肯定的。只有讓課堂融入匠心,成為“有我”的課堂,才能在課堂上成就學生,也成就自我。
三、達到“會心”
課堂是屬于教與學雙方的,失落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可想像的。就教與學的關(guān)系而言,“教”必須始終圍繞“學”展開,只能為學而教,不可為教而教。所以一堂課,無論教者對文本解讀有多深,對結(jié)構(gòu)設(shè)計有多巧,對技巧運用有多熟,都必須以學生的領(lǐng)會接受為支撐點。葉瀾老師曾說過:“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的發(fā)揮,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的培養(yǎng)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笨梢?,學與教的會心合意,是課堂的應(yīng)然狀態(tài)。
聽過不少青年教師上的優(yōu)質(zhì)課,感到其中確有一些值得肯定的課例,不過讓人印象較深的倒是某些青年教師一味追求課堂設(shè)計新異的做法。有位老師上《歸去來兮辭》,著意從題目中的“辭”入手,扣住文體特點,努力引領(lǐng)學生,通過吟誦手法,走進文本,走進陶淵明的內(nèi)心世界。單純從課的設(shè)計看,似乎是有創(chuàng)意的,但一落到實際操作上,問題就出來了。學生不具備吟誦方面的知識,老師再強調(diào)什么句式押韻、平仄長短、字調(diào)聲腔、運氣發(fā)聲等,他們都只能是似懂非懂,最后只好跟在老師后面瞎摻和。這位老師確實有不凡的朗讀吟誦功底,這一點從其在課上的展示可以看出,不過老師課堂設(shè)計除了要注意揚己之長外,更要注意的應(yīng)該是學生的知識能力狀況,脫離了學情,再精妙的課堂設(shè)計也是毫無價值的。
課堂上教與學之間必須求得“會心”,教高了學不了,教低了沒得學。靈山會上世尊與迦葉尊者之間的拈花一笑,該是教與學之間相通的理想境界。
四、歸于“留心”
武林高手間的過招,往往講究點到為止,其實課堂上也有個點到為止的問題,這就要求老師要有“留”的心。洪宗禮先生所倡導的“課留‘思地,具有彈性”,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首先,課堂上老師不是運載工具,而是行走向?qū)?,老師不是要把學生裝運到問題的彼岸,而是要引著學生,讓他們自行走到問題的彼岸。為此教學中就要時刻約束自己,激發(fā)學生,點到為止,將充分的學習空間留給學生。洪宗禮先生所謂的“沙發(fā)要有彈性,教材與教學像畫畫,都要留白,留有學生自己發(fā)展的空間。水滿則盈,月滿則虧,求多求全只會把學生成才之路堵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一堂課的時空容量是既定的,它所擁有的知識、智慧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不可指望一堂課上能夠解決所有生成的問題,把不能即時解決的問題留下,是合理且明智的選擇。名家上課,常常會說些諸如“是這樣的嗎?我還得考證一下”(老師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同學們爭議還蠻大的,且放一放,課后再研討”(師生解決不了)、“這堂課只能解決這幾個問題,其他的問題留待下節(jié)課解決吧”(當堂解決不了)之類的話,這就是深得“留”之道之妙的做法。
再而,課上所涉及的教學材料,無非是一個例子而已,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那樣:“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從青年現(xiàn)在或?qū)硇枰x的同類書中舉出來的例子”。因此一堂課上極其重要的“留”,還應(yīng)該是留下回味咀嚼的空間,留下舉一反三的興趣,留下繼續(xù)探究的欲望,這才是課堂最高的藝術(shù),有如蒙娜麗莎的微笑,包蘊著永遠品咂不盡的意味。
一堂課到底該怎樣上,過去人們的批評,從否定“滿堂灌”,到質(zhì)疑“滿堂問”,其實都是停留在對課的組織形式的討論上,若從課的內(nèi)在本質(zhì)上看,課須有“心”,須從根本上加以建構(gòu),這恐怕是大家都能夠認可的。還是嚴華銀老師說得好:“讓語文課堂安靜。讓學生真正自主并成為主體,靜靜地讀書,靜靜地思索,接著與同學、與老師靜靜地研討,正是在這一神圣的殿堂里,靜謐的‘情境下,語文的營養(yǎng)如隨風潛入的春夜細雨,在有無之間緩緩注入,于是,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的芽兒在無聲無息中潛滋暗長?!边@就是語文課堂的本真狀態(tài),“心”在了,夢就在了,美便流溢開來。
作者單位:江蘇興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