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娜
【摘要】目的:對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應用早期護理干預的效果進行觀察。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所收治的100例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基于隨機數(shù)字法將其分為2組,分別是早期護理干預組(50例)和常規(guī)護理組(50例),對照組施行普通護理,而早期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加強早期護理干預。結果:早期護理干預組的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4%,兩組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護理干預應用于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恢復其自理能力,也大幅度降低護患矛盾,讓護患之間建立起相互信賴、相互合作的關系,進而推動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開展。
【關鍵詞】腦梗塞;偏癱失語;早期護理干預;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1-0192-02
腦梗塞治療周期長、發(fā)病迅速,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往往預后不佳,且致死率、致殘率較高,很會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如失語、偏癱等)[1]。如果能夠及時救治,再加上早期護理干預(如開展針對性功能鍛煉等),能夠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2]。本文對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應用早期護理干預的效果進行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所收治的100例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平均年齡為(55.77±5.30)歲,最大年齡為75歲,最小年齡為40歲,男65例,女35例。其中38例右側麻木,62例左側麻木,半自理者60例,完全不能自理者40例。基于隨機數(shù)字法將其分為2組,分別是早期護理干預組(50例)和常規(guī)護理組(50例),兩組患者的疾病類型、文化程度、病情程度、年齡等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施行普通護理,而早期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加強早期護理干預,措施如下:
(1)偏癱的護理干預
待患者的病情基本穩(wěn)定后,就可以開始偏癱的護理干預,每日幫助患者進行足部按摩、全身按摩、翻身運動,以便刺激患者肌肉及病變、神經組織蘇醒,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另外,先從身體各關節(jié)的旋轉、屈曲開始鍛煉,待提高了關節(jié)的靈活度后,就可以開始進行行走訓練、獨站訓練、扶站訓練、坐位訓練,可利用多種方式(治療儀、推拿、針灸等)來輔助功能訓練,從簡單的傳遞動作逐步到復雜動作(如擰轉、抓握、梳頭、更衣、飲食、漱口等)[3]。
(2)失語的護理干預
待患者的病情基本穩(wěn)定后,就可以開始失語的護理干預,讓患者練習咀嚼、吞咽,做一系列語言功能恢復訓練,從簡單的單音節(jié)發(fā)音訓練、伸縮舌頭訓練逐漸過渡到問答式訓練、長句訓練、短句訓練。
(3)心理疏導
幾乎所有初次到醫(yī)院治療的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均由于缺乏對治療方法的了解而焦慮,焦慮的原因主要有四點,分別是:①治療后的恢復情況,②生活質量是否會被影響,③治療安全性,④疼痛。只要出現(xiàn)了上述2點,那么則可以將其判定為中度焦慮,應該對其進行心理護理, 護士應該以親切、友善的態(tài)度向患者介紹治療的原理、方法及優(yōu)點,醫(yī)生的資質以及檢查中的配合方法、檢查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和不適,耐心解答患者擔憂的問題,傾聽患者的訴說,了解患者的心理動向,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認識檢查的重要性,放松心情,主動配合,從而緩解患者的焦慮水平,減少惡心嘔吐的發(fā)生率。同時,要盡量將那些不利于患者身體舒適的因素予以消除,給她們創(chuàng)造舒適、整潔、安靜的住院環(huán)境,滿足其的合理要求,盡量將她們的不良情緒解除,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5]。
1.3 療效標準
基于心腦血管疾病恢復標準(中華醫(yī)學會制訂),痊愈:治療6個月后,無病殘及功能缺損;顯效:治療6個月后,功能恢復達到了病前的70%-90%,病殘程度為1-3級;有效:治療6個月后,功能恢復達到了病前的50%-70%,病殘程度為3級以上;無效:治療6個月后,功能缺損增加。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計量資料的差別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差別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由表1可以看出,早期護理干預組的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4%,兩組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病人的護理效果[n(%)]
3.討論
腦梗塞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被壓迫,就會很難控制正常的原始反射,從而造成失語和偏癱[4],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通常為:半側肢體處于麻木狀態(tài),流涎、口歪眼斜、吞咽較為困難,有惡心、頭痛的征象,語言含混不清,不能自如伸縮攪動舌頭,無基本的功能反射。而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最佳的恢復及功能訓練時期為病后3-6個月[5]。本組資料表明:早期護理干預組的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4%,早期護理干預組的臨床療效明顯更佳。總之, 早期護理干預應用于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恢復其自理能力,也大幅度降低護患矛盾,讓護患之間建立起相互信賴、相互合作的關系,進而推動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尹娟,孫華娟.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塞偏癱患者康復中的作用[J]. 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 2012,22(12):134-136.
[2]黃容萍.健康教育在腦梗塞偏癱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 湖南中醫(yī)藥導報. 2014,31(11):102-106.
[3]趙鈦.腦梗塞偏癱患者兩上臂血壓比較[J]. 實用護理雜志. 2014,23(01):144-146.
[4]張旭紅.腦梗塞偏癱32例心理護理[J]. 河南醫(yī)藥信息. 2001,25(02):120-123.
[5]羅宏志,裴小紅,李潔. 健康教育在老年腦梗塞偏癱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 西南軍醫(yī). 2004,24(01):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