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邢星 呂景美
摘 要:保險合同通常為格式合同,專業(yè)性很強。保險公司往往在保險合同中設置大量的免責條款(顯性的)。除此之外,保險公司還在一般的條款中設置一些條款限制或免除自己的責任,加重對方的責任或排除對方的主要權利,這就是隱性的免責條款。隱性免責條款的存在對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極為不利,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很容易忽略其不利后果。對保險公司的隱性免責條款應加強規(guī)制,以平衡當事人雙方的利益。
關鍵詞:保險合同;免責條款;隱性免責條款;效力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1-0147-02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保險行業(yè)競爭的日趨激烈,保險市場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保險與投保人、被保險人之間的保險合同履行過程中產生的糾紛也越來越多。由于保險合同的專業(yè)性很強,大部分保險采用的營銷方式又使得投保人在訂立保險合同前并無機會或者無能力來仔細閱讀和理解復雜的保單及合同條款。提供保險合同的保險方利用這樣的優(yōu)勢在合同中設置大量的免責條款(顯性的);在一般的條款中設置一些條款限制或免除自己的責任、加重對方的責任或排除對方的主要權利,這就是隱性的免責條款。這些條款往往會傷害到處于弱勢方的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使他們的利益受損。同時也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出現(xiàn)了“保險不保險”的現(xiàn)象。
一、隱性免責條款的概念
在研究隱性免責條款前,必須先理解什么是免責條款。關于免責條款的概念有很多種說法,有的學者認為,免責條款是一方當事人在定式合同中事先約定的、旨在免除其合同責任的合同條款[1]。有的學者認為,免責條款是指提供條款一方在訂立合同時,沒有與對方協(xié)商的具有免除或者限制自己責任以及加重對方責任或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條款[2]。有學者認為,根據合同自由原則,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事先約定,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出現(xiàn)某種情況時,應當免除或限制一方面或者雙方當事人的責任。這種有條件地免除或者限制當事人責任的約定,就是免責條款[3]。可見免責條款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免責條款既包括免除當事人責任的條款,也包括限制當事人責任的條款;而狹義的免責條款僅指免除責任的條款。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隱性免責條款,所以筆者支持廣義的免責條款說。
二、隱性免責條款的性質
2012年5月6日,原告張某購得汽車1輛,并于同日在被告某保險公司處辦理了車輛損失險等,共繳納保險費21000元。同日,被告出具機動車輛保險單1份,該保單載明了一系列的保險金額。保險期限自2012年5月6日零時起至2013年5月5日二十四時止。該保單還特別約定,盜搶險的保險責任待新車上正式牌照后次日生效。2012年5月12日,被告在車管所辦理了該車臨時號牌。2012年5月22日早13時許,原告的駕駛員將車停在該市某街時,車輛被盜,原告即向該轄區(qū)派出所報案,派出所立案受理后現(xiàn)尚未結案。2012年9月27日被告向原告發(fā)出拒賠案件通知書,拒賠理由是,根據車險條款及該保單項下“盜搶險責任自上齊正式牌照后次日生效”的特別約定,對本次事故不負保險責任,對原告的承保車輛不予賠償。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保險合同中某些一般的條款也存在限制或者免除保險方責任的條款。比如該保險單中的特別約定“盜搶險的保險責任待新車上正式牌照后次日生效”。雖然保險方辯稱這是附條件的生效條款,但是這一條款在實質上起到了減輕保險方責任,擴大另一方義務的作用。而判斷一個合同條款是否屬于免責條款,要根據該條款的具體內容來判斷該合同條款是否具有免責條款的特征。如果該條款符合免責條款的本質和特征,則屬于保險法所規(guī)定的免責條款。筆者認為,對于這些隱性的限制或者免除責任的條款,在實踐過程中應該當作免責條款對待,適用免責條款的一切規(guī)定。其中有以下四個原因:
1.這類條款實際上起到了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效果。我國2009年修訂前的保險法關于免責條款使用的詞語是“責任免除條款”,2009年修訂的保險法使用的是“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這表明,“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不僅包括合同中“責任免除”條款,也包括合同中包括的其他減輕或部分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從這些條款的本身內容上,我們可以看出,提供條款的一方目的是限制或者免除自己的責任,擴大對方的義務和限制對方的權利。這也從實質上符合免責條款的性質。
2.這類條款未與當事人進行協(xié)商。違背了合同訂立過程中的公平原則、自愿原則,沒有確保合同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平等。這樣的條款往往被保險人利用,來限制自己的責任,擴大對方的義務或者限制對方的權利,使原本就處于弱勢的一方利益受損。把其作為免責條款嚴格規(guī)制才能平衡雙方利益,有利于保險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3.這類條款若不把其作為免責條款,保險方即無義務提示對方注意或應對方的要求認真解釋,對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極為不利。我國有很多關于免責條款的法律規(guī)定,如《合同法》39條規(guī)定:采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逗贤ń忉尪返?條規(guī)定: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對格式條款中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內容,在合同訂立時采用足以引起對方注意的文字、符號、字體等特別標識,并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格式條款予以說明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符合合同法第36條所稱“采取合理的方式”?!侗kU法》第17條規(guī)定:“訂立保險合同,采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的,保險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單應當附格式條款,保險人應當向投保人說明合同的內容?!笨梢?,對保險合同中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保險人在訂立合同時應當在投保單、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上做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對該條款的內容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向投保人做出明確說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確說明的,該條款不產生效力?,F(xiàn)實中提供保險合同的保險方往往采用的營銷方式,使得投保人在訂立保險合同前不能認真閱讀和理解保險合同中的每一個條款。而且對于這些隱性的免責條款,保險方通常也不會提示對方注意或應對方的要求認真解釋。若不把其作為免責條款,則對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極為不利,是顯失公平的。也正因為如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9條才規(guī)定:保險人提供的格式合同文本中的責任免除條款、免賠額、免賠率、比例賠付或者給付等免除或者減輕保險人責任的條款,可以認定為保險法第17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
三、隱性免責條款的規(guī)制
1.隱性免責條款應作為免責條款對待,且應擴大范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九條規(guī)定:保險人提供的格式合同文本中的責任免除條款、免賠額、免賠率、比例賠付或者給付等免除或者減輕保險人責任的條款,可以認定為保險法第17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這其實是給出了免責條款包含的范圍。但在實踐中,還有很多實質上屬于免責的條款。如車損險保險中的“高保低賠”現(xiàn)象(在投保時保險金額按新車購置價確定并以此計算保險費,但在出險賠付時卻按車輛的實際價值計算),實際上保險公司的這種在合同中的約定,目的就是為了免除和限制自己的責任,那么保險公司就應承擔提示說明解釋的義務。再如附生效條件的和附生效期限的保險合同,所附條件或期限實際上也產生了保險公司無須承擔保險責任的效果,也應該以“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來對待,保險公司也應承擔和一般免責條款同樣的提示說明解釋的義務。因此,筆者認為保險人需承擔提示說明解釋義務的保險條款應概括為“保險人不承擔保險責任或減輕、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
2.擴大“法律原則”的適用范圍。通?!胺稍瓌t”因為其廣泛的概括性,只有在沒有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下才被適用。筆者認為,在這類情況下應該多適用“遵循公序良俗、誠實信用、公平自愿等原則”。例如: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72條規(guī)定,法律行為有悖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無效。再如“消費者保護法”規(guī)定,定型化契約中之條約違反誠信原則,該條款無效?!吨腥A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6條規(guī)定: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格式條款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shù)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guī)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并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保險合同屬于典型的格式合同,因此,如果保險合同條款中存在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guī)定,或利用格式條款并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的內容,自然是無效的。
四、結語
免責條款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好可以分擔風險、控制單一損失的規(guī)模、防止道德風險;運用得不好,則會造成原本處于弱勢的一方利益受損,公正公平的目標無法實現(xiàn),也不利于和諧經濟環(huán)境的建設。筆者希望在未來的司法實踐中能夠更好地解決這類問題,既要維護保險人的合法利益,更要妥善保護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利益,只有雙方的利益關系達到平衡,保險市場才能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新寶.“定式合同基本問題研討”[J].法學研究,1990(1).
[2]王林清.保險法理論與司法適用:新保險法實施以來熱點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256.
[3]何寶玉.英國合同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