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中的重復副詞“還、再、又、也”一直是困擾泰國高中生系統(tǒng)學習的難點,對其進行深入解析是本世紀語言應用的必要支撐條件。按照現代漢語表達規(guī)則認證,上述詞語在日常交流中出現次數繁多,如果若應用者不能將當中的區(qū)別以及用途掌握完全,就一定會產生交際上的障礙反應。本文就是利用上述詞語與泰語ik/young/khoi/kor進行細致對比,將當中隱藏的偏誤效果提煉并做出適當改良,希望能夠對后期教學質量提升貢獻些許疏通力量。
關鍵詞:重復副詞 偏誤跡象 調試策略 泰國高中生 考查流程
漢語語法結構與泰語大相徑庭,尤其是在與動詞銜接過程中擺放位置有著比較嚴苛的要求。經過大量漢語教學經驗整合發(fā)現,涉及重復副詞“還、再、又、也”等,一直是困擾泰國高中生專業(yè)研究的一道鴻溝。由于此類副詞在結構、語義層面上夾雜一定的相關性特征,最主要是泰語翻譯結果并無明顯差別,這就非常容易造成學生的認知混亂反應。任何階段的入學考試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這四種副詞,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是,在長期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fā)現當地高中生運用重復副詞時存在嚴重的偏誤隱患,對于交際能力提升影響深刻。因此,針對其偏誤規(guī)則進行有機解析,并貫徹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進度指標,對于后期規(guī)模教學質量調試工作來講現實輔助意義重大。
一、泰國漢語教學單位對于重復副詞的偏誤研究經驗論述
依照過往實踐經驗進行同步引導,漢語副詞“也”在與泰語對應詞語進行比較驗證環(huán)節(jié)中,由于該類詞語使用頻率本來就居高不下,使得泰國高中初學者不明白當中蘊含的深意,同時容易導致與kor詞法的對應錯覺。有關部門決定在全面解析漢語重復副詞特殊語義以及應用細節(jié)前提條件下,將當中分散元素的互動交接關系框架梳理完全,并結合過往成果經驗進行語法、結構功能重整;盡量透過架構樣式、功能方向以及語義層面耐心研究,將使用環(huán)節(jié)中的語際偏差誘導因素全面陳列,盡量規(guī)避母語負面遷移的制約性能。
第一,盡量收集與漢語重復副詞相關的資料,從中提取出特殊用法規(guī)則。第二,調查泰國高中生使用此類副詞的偏誤狀況,必要時向當地學生詢問漢語學習遇到的難題。結合資料與實際案例實施對照分析,灌輸必要教學理念,并從中挖掘科學解決線索,最終形成具備參考價值的調試方案。在深入學習上述副詞前期,學習主體應該做好必要練習工作,確保任何錯誤細節(jié)的全面統(tǒng)計和細致分析力度。
二、涉及“還、再、又、也”語義以及必要語法搭配規(guī)則研究
(一)“還”語義以及語法規(guī)則解析
漢語中“還”代表動作狀態(tài)的持續(xù)效果,同時代表某種語氣,能夠針對前后語句進行有機銜接。在語氣層面上,其具體可以延展出平、揚、抑三個類別。
首先,凸顯說話前期正在進行的動作延續(xù)效果,句式結構為“還+動詞/形容詞”,例如:“她還在教室里寫作業(yè)”;“還+否定詞+動詞”,例如:“小明還沒睡覺”。
其次,強調某項動作或者狀態(tài)從過去一直持續(xù)到現在。主要表示形態(tài)為“還+在+時間名詞”,例如:“還在你在外玩耍的時候,我們就把西瓜吃完了”。
再次,表示較為平和的語氣,不蘊藏任何輕重抑揚深意。代表句型“盡管……,……還+動詞”,注重表達動作的持續(xù)性,并不會因為突發(fā)情況而停止。前一部分的“盡管”一詞可以省略。例如:“電影盡管剛開始播放,人們還是早早離去了”。
另外,注重揚的語氣表達效應,就是將事件意義向重、大方向延展,架構形態(tài)表現為“……比……+還+形容詞”,表示更加等差別效果,經常在比較句式中出現。例如:“她比你高兩厘米。”
最后,代表抑的語氣反應,通常會將必要事件向小范圍縮減,架構特征:“還+褒義形容詞”,表示凡事還算勉強過得去。例如:“這把雨傘還比較漂亮?!?/p>
(二)“再”語義解讀以及語法應用研究
1.具體闡述某項動作的持續(xù)效果,強調事件尚未發(fā)生狀況,架構形態(tài)表現為“時間詞+再+趨向動詞”,例如:“今天商場關門了,明天再來吧。”
2.表示具體動作會在某一狀況下產生,組合模式“……,時間詞+再+趨向動詞+(吧)”,代表推遲含義的“再”,前面通常都會存在一些表示時間的詞匯,詳細介紹推遲期限效應。例如:“他正在寫作業(yè),等一會你再來找他玩吧”。
第三,在形容詞前部使用,注重程度持續(xù)增加效果,“[比……]+再+形,形后部經常包含一些等修飾語”,例如:“把事情說得再詳盡一些,我聽不明白?!?/p>
(三)“又”的語義和語法結構樣式窺探
1.表示一個動作或狀態(tài)重復發(fā)生,兩個動作或狀態(tài)相繼發(fā)生或反復交替,“又+能愿動詞+了”,例如:“陰天了,又要下雨了。”
2.表示語氣的“又”,除了對話的場合,一般不能單獨出現在單句中,前面或后面總要有一個句子與之相聯(lián)系,“……,可是、但是、卻、而、雖然+又+動詞”,表示轉折,轉折句中的“又”,連接兩個帶有矛盾意義的句子,例如:“杰倫很想她,可是又不敢見她?!?/p>
(四)“也”的語義和語法結構補充
“也”的基本意義是表示“類同”,具體指屬性、性狀、動作、變化等,“也”不能脫離謂語回答問題,必須放在主語之后。例如:“我喜歡繪畫,也喜歡唱歌?!?/p>
三、泰國高中生學習漢語重復副詞環(huán)節(jié)中的偏誤反應調試策略分析
對于泰國人來講,漢語屬于第二語言,高中生在利用既有知識進行翻譯、比較過程中,經常會受到母語負遷移影響,造成后期偏誤現象。由于當地對重復副詞使用規(guī)則認知過于泛化,如若遇到較難的句式,其就會不自覺地運用母語內涵解讀。部分題目甚至嚴重超出高中生認知能力,個體差異性便是造成偏誤結果的必要誘導因素。所以,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必須客觀界定學習主體的接收實效,起步不宜將目標門檻定太高或者過低。學習者在適應過程中,要盡快選擇適合自身的記憶方式,將學習質量和回應績效發(fā)揮到極限狀態(tài)。
本文具體針對泰國高中生學習漢語重復副詞過程中的偏誤狀況進行細致論述,將其中必要語法知識整合完全,為當地漢語知識系統(tǒng)解讀與應用奠定深刻適應基礎,杜絕混亂認知反應情況的滋生。
參考文獻:
[1]尹正莉.漢、泰語狀語語序的比較研究及泰國學生習得狀語的偏誤分析[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
[2]沈小樂.現代漢語副詞“又”的語義及用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
連惠珊(1978— ),女,泰國曼谷農業(yè)大學附屬中學,學歷:碩士,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