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夫
摘 要:秀山戲是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藝術形式之一,而且秀山戲在全縣的各個鄉(xiāng)鎮(zhèn)中廣為流傳。秀山戲主要有花燈單邊戲、辰河戲、儺戲、燈兒戲、陽戲等,這些戲劇都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重要的文化藝術價值及審美價值。然而秀山戲卻面臨著銷聲匿跡的危險,因此這些瀕危戲亟待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要想搶救秀山瀕危戲首先要有明確的主管部門牽頭,然后會同民宗委、財政等各相關部門,最后制定出相應的保護規(guī)劃及對策。只有這樣才能使秀山瀕危戲得到傳承與發(fā)展。
關鍵詞:秀山戲;瀕危;搶救
1 目前秀山戲的現狀
1.1 辰河戲的發(fā)展現狀
辰河戲是一個古老的地方戲劇種,集韻白、聲腔、把式、燈光、布景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在秀山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其表演一般有高臺(舞臺演唱)、低臺(木偶戲)、圍鼓堂(坐唱)三種演出形式,經過不斷的發(fā)展演變,演出形式逐步多樣化形成高臺、矮臺、圍鼓并存;其唱腔分高、低、唱、彈四大類,以高腔為代表,聲腔不斷發(fā)展完善(高腔、彈腔雙開)。其曲牌豐富,劇目繁多,受到全縣各族人們的喜愛。20世紀70年代的峨溶、龍池、平凱等地相繼無辰河戲演出。90年代的宋農、清溪、中和等地已無辰河戲演出,60年代成立的秀山縣辰河戲劇團至90年代后期幾乎沒有辰河戲演出?,F只有原辰河戲劇團的幾位退休老演員和中和、清溪的幾位業(yè)余辰河戲老藝人在紅白喜事中打點圍鼓,唱一點小折子戲,全縣已無一個完整的辰河戲劇目演出,連小折子戲也幾乎沒有。
1.2 儺戲的發(fā)展現狀
儺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戲劇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被稱為戲劇“活化石”。儺戲以面具為其藝術造型的重要手段,內容多與宗教鬼神有關,其表演俗稱“跳儺”,場面多伴以鑼鼓;唱腔、表演、習俗、道具、服飾都獨具特色,存有劇目有40余折。它不僅讓人神迷,其所表現出的威力也深受群眾贊譽。而今,盡管現有大小不等的儺戲班在不同地點表演,但傳統(tǒng)儺戲的演出形式已變得罕見,大多數儺戲表演已脫離了祭祀儀式,演化為民俗活動、旅游活動中的舞蹈節(jié)目或展示,其祭祀性逐漸弱化,為演示性所代替。且由于儺戲表演的內容太少,基本上都采用反復式,已很難看到一個完整的儺戲劇目。
1.3 燈兒戲的發(fā)展現狀
燈兒戲唱腔、表演獨具特色,劇目達30余折,深受石堤酉水河一帶群眾的喜愛。60年代前燈兒戲的演出紅紅火火,到70年代只有幾位老藝人在艱難地維持這一地方藝術,80年代至90年代基本無燈兒戲演出。現燈兒戲已無完整的劇目,只存有幾個小折子戲,內容也不完整,學者情緒不高,但燈兒戲的傳人吳老藝人為把燈兒戲傳承下去,近幾年堅持在當地學校和本村寨組織愛好者進行傳授,現已很難傳承下去。
1.4 陽戲的發(fā)展現狀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陽戲已被列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世紀20年代秀山的平馬、石堤、龍池等地的陽戲發(fā)展較好,從初期簡單小戲,逐漸發(fā)展成較為復雜的大戲;劇目也從幾個發(fā)展到幾十個;唱腔、表演、布景等各獨具特色。然而60年代后石堤、龍池等地的陽戲藝術表演相繼開始失去,至今僅存平馬溜沙所建的陽戲團還在演出,但演出劇目少,每個劇都不完整。陽戲已處在很艱難的發(fā)展境地之中。
2 對秀山瀕危戲的搶救和保護對策
第一是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要提高對秀山戲的重視。政府部門的重視是搶救瀕危戲的關鍵,部門之間的聯合起來共同完成對秀山瀕危戲的搶救。首先政府要明確有關部門的相關職責和所需完成的任務,各個部門通過共同的努力形成齊抓共管的保護體系,從而達到搶救秀山瀕危戲的目標,完成保護秀山戲的任務。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應為秀山戲建立財政投入專項資金,將其納入到政府財政支出預算計劃之中,根據搶救的進程,撥付相應的保護經費完成保護搶救任務。
第二是保護秀山瀕危戲人人有責。搶救和保護秀山瀕危戲不是一個人的任務,也不是某個部門所能完成的工作,因而要充分發(fā)動社會大眾,積極倡導社會中的每個人參與到秀山戲的保護工作之中。通過發(fā)動社會的力量拓寬保護資金的來源渠道,從而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籌資為輔的共保格局。
第三是為實現長期保護與發(fā)展奠定好堅實基礎。保護秀山戲的工作堅持以鄉(xiāng)鎮(zhèn)、街道為主導,以現有戲的村、街道為依托,加大各方面的設施設備配置,并落實相應的活動場地。
第四是完善硬件設備管理體系。改善活動場地及設施設備管理方案。對秀山戲及相關傳統(tǒng)文化藝術資源進行挖掘、收集和整理,并將成果展示出來,從而使秀山戲在有場地保障的基礎上,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
第五是加強喜愛秀山戲的人才隊伍建設。首先要保護好傳承人,讓傳承人在良好文化環(huán)境中得到完整的保護和傳承。同時要發(fā)揮秀山戲民間老藝人、文化能人的作用,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傳承好各類戲種。同時要建立健全完善好培訓計劃,由此做到任務明確,責任到人,從而培育出一批優(yōu)秀的本地戲種專業(yè)人才。
第六是要充分利用農閑、節(jié)日和集市,積極開展組織演出,使戲更好地服務社會。通過演出讓更多的人知道,提高秀山戲的影響力。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加強各地區(qū)的溝通。
第七是充分發(fā)揮現文化館在職人員和退休人員的才能,對原戲劇本、音樂、打擊樂、服飾、道具、布景等等,進行搜集整理,研究及修改。整理修改后的好劇本再返回到民間,同老藝人一起進行排練,出演完整的劇目。同時建好長效幫助機制,推動秀山戲足夠上檔次,快速出效益。
第八是積極開展交流會。要加強組織老藝人和青年愛好者之間的交流學習活動,相互研討本地戲的傳承和發(fā)展問題。老藝人和青年愛好者通過交流、學習、探討增進新元素,彼此之間優(yōu)勢互補,從而提高本地戲的質量水平。
第九是加強舉辦秀山本地各個戲種的會演,加快推進戲的保存數量。展演是為了更好更有效地保護好我們的地方戲種,現今,各戲種的劇目瀕臨消失,因此每年都需要通過會演活動來激活、展演劇目。地方應該將戲會演當作重點工作來完成。
第十是強化保護措施。建立健全保護考核機制,通過考核的方式保護秀山戲。秀山戲的保護成果由主管部門進行考核,以確保秀山戲的傳承和發(fā)展能夠取得實效。
3 結語
要想搶救保護好瀕危的秀山戲,使它傳承好發(fā)展好,各級領導、主管部門、老藝人是核心,經濟支撐是保障,完善搶救保護制度是動力,不斷加工排練演出是保存和發(fā)展的方式。因此,只有多方合力,萬眾一心,瀕危戲才能得以搶救、傳承和發(fā)展,才能緊跟社會發(fā)展的步伐,才能取得更好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四方,石月紅.石堤燈戲的三種文本資料——秀山花燈戲現狀調查之二[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6(04).
[2] 楊丹.守護傳統(tǒng),回歸鄉(xiāng)土——民族文化瑰寶:秀山花燈的傳承、衍變與展望[D].四川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