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玲
內(nèi)容摘要:本文回顧了國內(nèi)外大學英語課堂小組互動研究的狀況,以期對我國小組互動研究有一個更加全面清楚地了解,從而指導教學。首先,通過文獻統(tǒng)計整理,研究發(fā)現(xiàn):小組互動研究主要涉及互動策略、互動模式、互動效果以及互動的影響因素四個方面。然后,本文指出小組互動研究雖取得較豐成果,但在研究范圍、研究方法、研究內(nèi)容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堂 小組互動 綜述
1.引言
隨著語言中的交際教學法越來越受到重視,課堂互動(classroom interaction)作為交際法的重要形式,成為值得提倡的課堂策略。隨著互動研究的不斷深入,很多學者發(fā)現(xiàn)學生不僅可以從師生互動中獲得知識,而且可以從生生互動中受益(Gass 1997)。因此,課堂小組互動形式受到大學英語教師的重視和青睞,不僅在英語口語課中廣泛使用,在閱讀、寫作等課堂上也經(jīng)常采用;不僅在傳統(tǒng)面授課中大量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下的課堂中也得以使用。
2. 國內(nèi)外主要研究成果
2.1互動策略
最早,美國學者Johnson(1987)把小組互動策略劃分為五種:咨詢評估、分析解釋、安慰支持、提問探究、釋義理解。這種劃分首次將互動策略相互區(qū)別并明細化,但也存在著不足,如解釋和釋義兩類存在重疊部分。通過對互動性質的進一步考察,Bejarano(1997)等人將小組互動策略劃為兩大類,一類是社會互動策略,另一類是修正互動策略。前者指說話人使互動開始、進行,并根據(jù)對方反應做出反饋的策略。后者指互動過程中,對自己和對方的話語做出修改的策略,如:確認和澄清、請求幫助、重述等策略。沈小濤(2004)認為課堂互動應在一定的原則下開展,小組互動的形式可分為組內(nèi)互動和組際互動,互動策略有互換位置策略,這一策略可使學生互動機會增多、體驗更豐富。邱明明(2012)對教師對學生小組互動的反饋進行了研究。除此之外,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有學者對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小組互動策略進行了研究(黃柳群2008)。
2.2互動模式
小組互動并不是說分成小組就可以進行互動了,互動形式有多種,不同的互動模式產(chǎn)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如Muranoi(2000)和Zhao & Bitchener(2007)分別證明了在交際課堂中結對形式的正式訓練及在互動中關注形式對提高學習者語言能力的作用。Watanabe & Swain(2007)通過試驗證明,無論是外語水平較高的學生,還是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與水平較低的學生結對比與相同水平學生結對互動更有助于提升個人的英語語言能力。寧傳鳳(2009)從話語轉換的角度來探討學生之間的互動,總結出了三種交流模式:發(fā)起-回應;發(fā)起-回應-反饋;發(fā)起-回應-反饋-回應。曹忠凱(2009)對大學外語課堂的小組互動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三種不同結對模式:教師指定結對的固定組;學生自由結對的固定組;學生自由結對的非固定組。
2.3互動效果
陶偉、戴玉珍(2012)對英語專業(yè)課堂小組互動現(xiàn)狀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小組互動確實對外語教學有積極推動作用,但互動效果并不理想。很多研究致力于外語課堂小組互動的策略和模式的研究,其中一些研究卻已經(jīng)使理論與實際發(fā)生了脫節(jié),因為它們聲稱課堂上的一些實踐不是真實的互動(Nunan 1987),出現(xiàn)了為“形式”而形式現(xiàn)象,忽視了互動效果?;有Ч俏覀冄芯炕幽J?、互動策略等的終極目標,因此這幾類研究并不是經(jīng)緯分明、相互隔離,而是相互結合、緊密相關。劉學惠,(2007)研究發(fā)現(xiàn):內(nèi)容和意義協(xié)商的比例大于形式協(xié)商,被調(diào)查教師所采用的各種協(xié)商發(fā)起方式,一般能增加學生輸出的機會,但并非都能有效提高學生輸出的數(shù)量與質量。此外,李麗紅(2004)從學生合作式學習、教師組織者身份等角度探討了促進小組互動的有效性。
2.4互動的影響因素
小組互動的效果受多方面的影響。除了受教師參與、互動模式、教學內(nèi)容等的影響外,還受學生個體之間不同的年齡、性別、母語背景、性格等客觀因素和態(tài)度、意識等主觀因素的雙層影響。Iwashita,N.(2001)對學生的性格和語言水平對小組互動效果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王宇(2005)從面子因素切入,分析影響課堂言語互動的隱性因素,研究表明:面子在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要,它是建構互動性外語課堂教學的關鍵因素,應該予以重視。鄧秀娥、鄭新民(2008)通過問卷調(diào)查、課堂觀察及學生訪談對大學英語課堂小組活動有效性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案例研究。研究表明,教師在小組活動中所起的角色、話題的選擇、小組成員關系和小組活動的時間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動機,從而影響小組活動的有效性。研究還指出學習動機的強弱、語言學能的差異、個性的不同、學生的自尊程度和冒險能力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表現(xiàn)。
3.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
盡管有關大學英語小組互動的研究近年來國內(nèi)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啟示。然而, 還存有不足之處。
3.1研究范圍還需擴充
(1)以往研究大都以相同背景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缺乏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生間或同一母語背景下的不同民族學生間的互動研究。
(2)以往研究將互動看成是一種文本活動(textual activity)的研究居多,將互動作為人際活動(interpersonal activity)的研究較少;互動形式和外因研究居多,互動內(nèi)容和內(nèi)因研究較少,因此,今后要加強小組互動中相關的人際交往、跨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研究。
3.2研究方法還需豐富
定量研究較多,定性研究較少,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更少。橫向研究較多,縱向研究較少。
4.結語
縱觀大學英語課堂互動研究現(xiàn)狀,國內(nèi)外課堂小組互動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但與國外相比較,國內(nèi)的課堂互動研究起步晚、數(shù)量少,在研究范圍、研究方法等方面與國外的研究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我國大學英語課堂互動研究還有較大的空間,尤其是在認知、跨學科等方面的縱深研究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1]曹忠凱,外語課堂不同結對互動模式的有效性實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
[2]鄧秀娥、鄭新民,關于大學英語課堂小組活動有效性的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 2008(4):41-46。
[3]黃柳群,網(wǎng)絡教學的互動策略研究[D].廈門大學,2008。
[4]李麗紅,課堂生生互動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4。
[5]沈小濤,試論英語教學的課堂互動策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11):292-293。
[6]陶偉、戴玉珍,英語專業(yè)課堂小組互動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J].瘋狂英語(教師版):2012(2):7-9。
[7]王宇,影響外語課堂言語互動的隱性因素——面子[J].外語學刊,2005(6):76-78。
[8]Bejarano Y,Levine T, Olshtain,Steiner J.The skilled use of interaction strategies:Creating a ? ? ? Framework for Improved Small-group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J].System,1997,(25):203-214.
[9]Gass Susan M,,input interaction,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J].Lawrence Eribaum,ELT 1997:540-542.
[10]Johnson D.Johnson F. 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M]. WaterlooOntario: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87.
[11]M. Coulthard(ed. Disscussing Discourse[M].Birmingham:ELR.1987.
[12]Nun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aking it work[J].ELT Journal 1987(4) 1/2:136-145.
[13]Iwashita,N. The effect of learner proficiency on interactional moves and modified output in ? ?nonnative-nonnative interaction in Japa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SYSTEM-OXFORD,2001(2):267-287.
[14]Watanabe Y&Swain,Effects of proficiency differences and patterns of pair interaction on ?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ollaborative dialogue between adult ESL learner[J].Language Teaching Reach, 2007(2):121-142.
本文為石河子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KG-2013-10)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石河子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