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馬力
內容摘要:村上春樹的作品《海邊的卡夫卡》具有明顯的魔幻現實主義特征。但經筆者調研后發(fā)現,該特征未必是受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而更可能是受到夏目漱石的《夢十夜》的影響,因而村上的魔幻現實主義特征具有原發(fā)性。
關鍵詞:病態(tài) 萬物有靈 夢十夜
一.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興起與特征
20世紀30年代,德國文藝評論家弗朗茨.羅最早使用了“魔幻現實主義”一詞,用于評論后期表現派繪畫。其后意大利的文評家再次使用了該詞。然而,魔幻現實主義并未被歐洲的文學評論家所接受,而是飄洋過海到了拉丁美洲,在當地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生根、發(fā)芽。當拉美評論界點評馬爾克斯的長篇巨著《百年孤獨》(1967年)時,“魔幻現實主義”一詞首次被運用。結合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具有與歐美主流文學截然不同的特征。它將寫實和幻想相融合,以神化模式表現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表達作家對時代洪流中的巨變所產生的理解和觀點。換言之,利用幻想和現實相結合的效果,將現實的場景和出于虛構幻想的非現實情景相加,其中穿插夸張、怪誕、虛實交錯,打破生死和時空界限,置入神話、傳說等具體手法[1]。
然而,經筆者研究發(fā)現,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海邊的卡夫卡》也具有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特征。
二.《海邊的卡夫卡》中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特征
作為村上春樹的代表作,《海邊的卡夫卡》具有明顯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特征。這些特征主要體現在不同人物以以不同方式游走于虛幻與現實之間。
1.人物病態(tài)的精神特征實現魔幻效果
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是個有妄想傾向的少年。由于自幼缺乏母愛,不斷受到來自父親的詛咒的刺激和孤獨感,令其產生妄想,從體內分裂出一個守護自己,聆聽自己心聲的“叫烏鴉的少年”。這些癥狀實則為典型的青春期精神分裂癥。作品中身患精神疾病的人,除了田村卡夫卡,更有田村的父親。一個知名的雕塑家,卻有人格分裂的癥狀。其雙重人格中的一個人格為殘忍虐殺貓咪的瓊尼.沃克。作家通過為作中人物賦予精神病患特征,令其有了在虛幻世界與現實世界間游走的能力和條件。這一特征的設定助推了作品魔幻的色彩效果,為以魔幻方式表現現實社會特征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東西方古老文化的有機結合營造魔幻效果
在作品中,作家運用了古希臘著名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令少年身負同樣的詛咒或神諭。但作家并沒有照“俄狄浦斯”的故事情節(jié)那樣令人物出走躲避詛咒,而是安排人物出走主動迎合詛咒?!逗_叺目ǚ蚩ā分?,田村在去四國的路上遇到一年輕女子,他便想著眼前人或許就是自己的姐姐,因而對其產生性幻想。不僅如此,田村卡夫卡在懷疑佐伯是自己母親的情況下,仍在夢幻與現實間與其發(fā)生關系,并在夢中強行與姐姐交合。對古老希臘神話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使得該人物、情節(jié)更具后現代主義色彩,更有現實意義。然而,村上春樹不僅創(chuàng)新了希臘神話,還在故事情節(jié)的助推器上安置了日本古老神話中的“生靈”文化裝置。例如,作品中提及少年中田在昏迷事件醒來后失去了部分記憶卻擁有了聽懂貓語的神奇能力,還失去了一半身影。作家借醫(yī)生之口點明這種現象類似于《源氏物語》中所描寫的“生靈”現象。在筆者看來,作品中古老傳說的出現實則是作家提醒人們對過去進行重新思考,重新審視自身文化,包括對戰(zhàn)爭的反省。
3.“萬物有靈”思想增強了魔幻現實主義效果
《海邊的卡夫卡》中作家曾多次提及戰(zhàn)爭,表達自己的反戰(zhàn)意識。例如作者借殺貓者瓊尼.沃克之口對中田說“世上講不通這種道理的地方也是有的,誰也不為你考慮什么合適不合適的情況也是存在的。(中略)戰(zhàn)爭就是一個例子。(中略)一有戰(zhàn)爭,就要征兵。征去當兵,就要扛槍上戰(zhàn)場殺死對手,而且必須多殺。你喜歡殺人也好討厭也好,這種事沒有人為你著想。迫不得已,否則你就要被殺?!弊髡吒琛敖袨貘f的少年”之口說出戰(zhàn)爭是“活物”的觀點,“哪里也不存在旨在結束戰(zhàn)爭的戰(zhàn)爭。(中略)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中成長。(中略)戰(zhàn)爭是一種完完全全的活物”。這一觀點明顯受到日本“萬物有靈”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認為戰(zhàn)爭也是一種有靈性,有意識的存在。正是這一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增強了作品的魔幻色彩,并深化了作品現實主義的主題。
三.村上的魔幻現實主義具有原發(fā)性
通過上一章的分析,讀者或許已可以接受《海邊的卡夫卡》具有魔幻現實主義特征的論點。筆者想進一步闡釋——沒有證據顯示村上春樹作品中的魔幻現實主義是受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而產生,但卻有證據表明,早在村上之前,日本文學中早于拉美產生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即日本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具有原發(fā)性。對此,筆者翻閱日本近現代的多數作家的代表作品后發(fā)現,早在夏目漱石的《夢十夜》里已具有魔幻現實主義特征了?!秹羰埂分械摹暗谝灰埂薄ⅰ暗谌埂?、“第十夜”都在以夢境的魔幻性講述日本明治維新以來西洋舶來文化和日本傳統(tǒng)文化間的沖突,對日本社會造成的巨大改變,以及人們面對改變時所表現出的不適應、迷茫之情。以“第十夜”的故事為例,主人公莊太郎頭戴巴拿帽象征著人們接觸并接受了一部分西洋文化。而素不相識的美女象征著對日本國民來說有陌生感的西方舶來文明,對于這一文明,代表著日本普通民眾的莊太郎不知所措,美女建議要么跳崖,要么接受被豬舔。這無外乎隱喻國民要不選擇滅亡,要不接受本不愿接受的外來文化。莊太郎和豬抗爭了七天,最終還是被豬舔。他回到小鎮(zhèn)后感慨再也不要隨便看美女了。這一情節(jié)表達了日本國民艱難的、被動的接受西洋洗禮的過程。而《海邊的卡夫卡》中,村上數次提及作中人物閱讀夏目漱石的作品,至少暗示該作品的完成受到夏目漱石的影響。
綜上所述,《海邊的卡夫卡》具有魔幻現實主義特征,這些特征的產生與其說受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毋寧說是受到本國傳統(tǒng)文學的影響,可謂具有原發(fā)性特征。這一原發(fā)性并非一日形成,而是早在明治時代就已初見端倪。
參考文獻
1.村上春樹,林少華譯.《海邊的卡夫卡》.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2.夏目漱石,周若珍譯.《夢十夜》.文匯出版社.2011
3.徐哲韌,羅志祥.日本魔幻現實主義小說漫談.金田.
4.劉喜萍.論《海邊的卡夫卡》戰(zhàn)爭隱喻的兩面性.長城.2009年3月
5.姜海濤.游走于虛幻和現實之間——從《海邊的卡夫卡》透視村上春樹的世界觀.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年2月
注 釋
[1]《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解讀.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項目名稱:現代日本文學原發(fā)性研究。項目批準號:2014SJB066
(作者單位:王莉,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日語系;馬力,南京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