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強,前《中國銀幕》雜志主編。做過法語教師、外交官、經(jīng)理、主編、譯審、商務(wù)代表;翻譯了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吉爾?德勒茲等人的近十余部作品,另著有四部法國文化隨筆。在法國和非洲生活近十年,自述是一個“追求生活品質(zhì)、文化趣味的普通人”。
其實,法國電影和其他地方的電影相比,別看它主題很全面,但在這個多元素、多選擇的宏大空間里,它仍堅持著相對單向的呈現(xiàn)。
電影的發(fā)端
2007年,我從中影集團巴黎代表處卸任回國,被分配到中影制片分公司工作,在《中國銀幕》雜志社做副總編。你們看到的外國電影,都是中影引進的。我在巴黎的任務(wù)就是看電影,沒其他事兒。各大集團給我發(fā)電影卡,不花錢,就這樣每天看電影,看了十年八年,我即使不看一本法國的書,也能算對法國文化很了解。我說的一些觀點是個人化的,甚至會偏激,但是經(jīng)過我直觀感受并消化過的,是我認為的干貨。
現(xiàn)在中國觀眾很喜歡美國電影,其票房也占據(jù)了半壁江山,那么美國電影和法國電影有什么區(qū)別?
電影公認的是1895年法國人發(fā)明的。一個胡桃木的方盒子,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體式攝影機——法國里昂的照相器材制造商盧米埃爾兩兄弟發(fā)明的“電影機”(Cinematograph)。最初的電影拍攝形態(tài)是一次性拍攝約50秒,自然光線,手動卷片,沒有同步錄音。也有一說,電影是美國的愛迪生在1893年發(fā)明的。這背后的差別,直到今日還在深刻地影響著兩國電影的思維,不妨從這兒說起。
盧米埃爾發(fā)明了電影后,陸續(xù)拍了100多部電影,總結(jié)了電影語言,還完備整個機制,如發(fā)行、宣傳的環(huán)節(jié)。盧米埃爾把這件事情做完,覺得不好玩了,就投身去做另外的發(fā)明了。
回過頭來說美國。美國人也牛,愛迪生發(fā)明了電影機,但那只能算是一個機器。法國人的“電影”,是從電影本身和全部來說的,叫做“Cinema”,是一個電影術(shù),是電影,更是電影前后所有可以連接起來的部分,是一個藝術(shù);而美國發(fā)明的“電影”叫“Film”或者“Movie”,就是影片本身。
戛納電影節(jié)和奧斯卡大家都知道。1939年第一屆戛納電影節(jié),法國毫無爭議地聘請盧米埃爾當主席,當時兩兄弟年齡也不小了,法國人把電影的發(fā)明者、作者作為最至上的偶像;美國在1929年成立了奧斯卡電影節(jié),當時米高梅用了旗下的演員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當主席。我覺得可惜。我特意查了一下,當時愛迪生還活著,1929年他還參加了燈泡發(fā)明50周年的紀念儀式呢。如果能讓愛迪生當主席,想一想,這邊盧米埃爾,那邊愛迪生,那是電影多大的榮耀?。?/p>
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美國電影和法國電影的差別就微妙展現(xiàn)了——一個以作者為至尊,一個以明星為至尊。我說這些不是說美國電影不好,而是說這是兩個線路,而且發(fā)展到現(xiàn)在,涇渭分明。
中國觀眾現(xiàn)在能看到大量的美國電影,法國電影特別少。因為我們給美國電影的指標是30部每年,只給法國兩部,還得給呂克?貝松留著。所以中國觀眾在選擇上是很少的。法國電影節(jié)在北京舉行的時候,很多真正的內(nèi)行去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資料館看法國電影。我相信法國電影迷這個小眾是存在的,也希望這個小眾能慢慢變大。
血統(tǒng)“高貴”的法國電影
法國人在拍電影的時候,是比較自信的,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回報。法國電影看上去特別沒勁兒,其實拍的東西是特有勁兒,只是因為我們看不出來其中的勁兒。觀看需要一些門檻。美國電影是看上去真帶勁兒,實際上故事還真沒什么勁。
我經(jīng)常聽年輕人說:我已經(jīng)壓力那么大了,看電影是為了放松和娛樂,所以我去電影院就愿意看讓我哈哈一笑的。這是看電影的目的,美國人很有可能就為了你的這個目的專門拍了電影。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從電影發(fā)明以來,只是用了電影三分之一的功力。這么說吧,“電影是什么”這個問題,法國人比美國人研究得深;“觀眾是什么”這個問題,美國人比法國人研究得深。美國人認為,既然觀眾只需要電影其中的一部分功能,不需要全部,那把那部分研究好了就能大把大把掙錢了。法國人則覺得,既然拍電影,就得拍點兒特別的。
這么說來,法國人的態(tài)度不那么功利,這和他們出身“高貴”有關(guān)系。法國的電影誕生,和印象派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這一點后來法國人自己也發(fā)現(xiàn)了,舉辦了一個大型展覽,把盧米埃爾的前幾部影片和印象派畫作進行了逐一的對比。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第一批盧米埃爾的影片基本上都是向印象派致敬;換句話說,都是用電影機重新復現(xiàn)印象派在他們腦海里的沖擊和印記。
法國電影的誕生和繪畫有直接的血緣關(guān)系。法國電影的先驅(qū)們,比如高蒙兄弟,百代兄弟,盧米埃爾的父親,梅里埃等都是業(yè)余畫家,而且?guī)煶械漠嬇啥疾畈欢?。除了盧米埃爾的父親承繼的畫派是貝藏松派,其他的都是受印象派影響。
再看看好萊塢的電影出身。歐洲移民去美國的小商販,通過眾籌湊錢,湊了比如一萬美元,就拍一部片子,如果這一部不賺錢,就沒錢拍下一部了。法國大畫家塞尚的兒子是個電影愛好者,沒錢拍電影了,就偷偷摸摸地把他爸爸的畫給賣了。從這個出身來看,法國電影的作者是憤青,藝術(shù)家;而美國的制作者大多是商人。但是有一點我必須說,美國人有眼力,美國的有錢人基本上把留在法國民間的印象派杰作都弄到美國去了。大家要想看印象派,除了在奧賽博物館,其他的重要作品都在美國和日本。美國人善于學習,覺得什么東西好,就要去拿到。所以雖然藝術(shù)片、魔幻片是法國人發(fā)明的,但是經(jīng)手美國、經(jīng)過發(fā)展才被人熟悉的。
大家在電影學院里面學習到的電影語言,長鏡頭等都是法國人發(fā)明的。關(guān)于電影的核心的東西,概念的東西,法國人早就建立好了體系。法國人天生就是藝術(shù)家,而且他并沒有使命感,不覺得一定要做到什么、達成什么,人家就是玩兒,還是不求回報地玩兒。
法國人的日常生活過得很滋潤和悠閑,他們沒必要在電影上高度提煉。我曾經(jīng)一邊在廚房里熱牛奶,一邊看對面學校的學生們上課。他們光是貼面禮就貼個十幾套,鈴聲響半天了,大家不慌不張地慢慢走進教室。美國人的生活其實本身很單調(diào),所以電影就必須拍得很炫,給生活以調(diào)劑。所以說看法國電影,是看法國人真正的生活;看美國電影,是看美國人夢想中的生活。
情海里的法國人
法國電影總體來說是一種生活流電影,法國生活的主題是情感生活,而情感生活的主角是法國女人。法國電影主要研究女性,美國電影主要高歌男性。法國電影要耐心看,把自己的生活結(jié)合進去。如果看20部法國電影,談戀愛就是高手,特別對女性來說。50%的法國電影都在研究人文,換句話說,都在研究男女之間的情感問題。
說法國電影領(lǐng)先,并不是硬件或者觀影領(lǐng)先,而是他對人類之間的問題,生活、婚姻、財富、平等、自由這些概念走在了前頭。相反地,法國電影很謹慎地使用3D。比如法國導演拍的《狼圖騰》,在中國上映有3D,法國就是2D。法國觀眾看2D版本獲得的欣喜和滿足,會不如我們嗎?我看3D的,我就看到狼跑到了我的眼前,看到兩個蒼蠅在我耳邊飛來飛去,我覺得這不是導演想要的效果。一時感官的刺激,并不會對你的生活有什么指導。
法國人是這樣的,小村莊、小街道、小城市,都是一個個影視專園。他們把村莊、街道、城市引以為豪的電影演員、導演、編劇都羅列起來。一個法國的小學生,首先了解的是他的鄰居們有沒有搞電影的,有沒有電影是在他住的社區(qū)拍的。學校也會組織學生集體觀影。
我在法國觀影1000多部,法國的觀眾讓我欽佩。他們的藝術(shù)追求很寬容,對全世界獨特的文化信息,哪怕是特別小的國家,他們都很敏感、很好奇。當初張藝謀得到法國人的青睞,給這獎給那獎的時候,他沒有名氣。他反映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那對法國人來說是有異國情調(diào)的。
我覺得電影是20世紀最大的發(fā)明,所有的文化都被電影一網(wǎng)打盡了?,F(xiàn)在是拍攝者都特別有心,關(guān)鍵要看觀眾。如果現(xiàn)在一部南斯拉夫的影片或者是一部馬其頓的影片被引進,中國的觀眾會不會關(guān)心?現(xiàn)在的影院是10個廳里有8個廳在放同一部電影——掙錢的那部。法國不是,他們是哪怕一個廳里要看美國大片的人在排長隊,其他的廳沒人看,也不改。這就是電影排廳的公平性,也是文化的對等性。當然,也因為法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黑人愿意去看黑人的,馬格里布人愛看北非的……100多年來,法國人發(fā)明了電影,完善了電影藝術(shù),還培養(yǎng)了一批非常忠實的、老中青三代的穩(wěn)定的受眾群。這很難得,是一種從小的熏陶。
說法國電影接地氣,是因為它有血脈、有地域、有一方水土。并不是說電影里有個老百姓的故事,那就是接地氣了,而是說,你得整個地沉下來?,F(xiàn)在的中國電影,我覺得可以直接叫“橫店電影”??吹亩嗔耍叶寄苷J出這是哪一個樓,還在什么電影出現(xiàn)過,都是差不多的布景。這樣,我們的后代還能看到什么?法國拍電影,全國都是大布景。如果你看得多,現(xiàn)實生活里走進一個小胡同里,就知道,哦,這個是在電影里出現(xiàn)過的。
要想看懂法國電影,就要理解法國人和法國文化。他們?yōu)槭裁磁c眾不同?很多人說法國人浪漫、優(yōu)雅、小清新,都不準確。我用狄德羅的一句話來說,其實法國人是“輕盈”,這個輕盈是身體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法國人身材曼妙,性格也輕盈,對自己、對他人,都拿得起、放得下,態(tài)度不糾結(jié),也不那么負責任。
我覺得“漫不經(jīng)心”這四個字,算是說到法國文化的關(guān)鍵了。因為法國文化輕盈而浪漫,就是什么都認真,也什么都不認真。就算男女關(guān)系中的出軌,他們也看得沒那么嚴重,見怪不怪。這可能因為,歷史上最殘忍最惡劣的事兒發(fā)生在法國,最民主最光明也在那里,所以從地獄到天堂,他全擁有;既然已經(jīng)見過了最壞和最好,就不會再因此憤世嫉俗了。
法國人就是,一天都不能斷的情,從小就在情海里長大。情愛無錯,不管曾經(jīng)在其中受到多少傷害。所以法國電影的力量,不在于刺激或者場面,而在于對分寸的把握,他們不停地追問文化的發(fā)端,對于逃避不開的情愛,對于時間的停、走和綿延。就像一百多年前的法國詩人繆塞所說的:“在愛情中,我們時常被騙,時常受到傷害,感到不幸,然后我們還要愛?!币驗?,我們“每個人都配得上愛情”。
(根據(jù)2015年4月謝強、嚴倩虹在單向空間的對話整理,有刪改)
責任編輯:張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