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憂郁深沉
1934年的中國,風云安穩(wěn),略顯平淡沉悶。雖有軍閥派系間的征伐,抗日的宣傳,國共的恩怨,但一切都不明了,不痛快,如暮色陰翳,看不到方向和黎明。
1934年的郁達夫,散淡中透著苦悶、郁悒。移居杭州已一年,和生活了十二年的上海漸行漸遠;和上海紛紛揚揚的文壇,叫囂的主義名頭,隱秘的抓捕暗殺也淡了瓜葛。江南山水,明凈秀麗,郁達夫徜徉其中,也自感閑適和暢,竟有隱居的愜意。可一面對現(xiàn)實,一想到將來,家國世道兩茫茫,郁達夫一顆想要有所作為的心便茫然且無所安放;生命中的自我也無處尋找,心情苦悶抑郁。游賞實在是抒愁遣憂的方式,滿目風光皆觸懷,無言憂愁溢天地。對生性細膩郁悒的郁達夫來說,這樣的日子,便如1934年的中國一樣,郁郁蒼蒼,一片暮色。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币宦曈朴凄皣@,滿懷的傷感、黯然與落寞便緩緩溢出,不迅猛,不濃烈,卻綿綿不絕,深沉而悠遠。北國的秋,深沉、幽遠、嚴厲、蕭索,最主要是悲涼。那種悲涼的意味和氛圍才是郁達夫所深深眷戀和難以忘懷的。落寞的人,需要孤寂而蒼涼的風物,那種蕭條,那種寂靜,那種幽冷,才和心中的情懷相洽。為了北平的秋,不遠千里地跋涉,不是為了賞玩,而是給情懷尋找一種相似的寄托和安慰。只有在天地悲涼的氛圍中,憂郁的情懷才能釋放和安妥。
郁達夫說:“人生終究是悲苦的結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樂兩字?!?/p>
所以,憂郁兩字在《故都的秋》中來得格外的深沉和真切, 漫天漫地。
景物細膩
郁達夫為舊派文人,深諳古詩文的精髓,加之天性細膩善感,那種幽渺難言的情感總能以細膩的筆觸表達出來,“狀難寫之情于眼前”,寓情于景,融洽一片。郁達夫總能用自己獨特的視角來觀照那些平常的景物,點染勾勒,隨意灑脫間便繪出一幅幅意境幽遠、含蓄深邃的文人山水畫。
郁達夫的秋,沒有那些人多為患的陶然亭、釣魚臺、西山、玉泉、潭柘寺,只有破敗寂寥的院落,幽暗的日光,略顯蕭索的牽?;?,幽靜而鋪滿槐蕊的街道,殘弱的蟬吟,凄凄涼涼的秋雨,趕涼的都市閑人,淡紅的果子……郁達夫就悄無聲息地坐著,看著,聽著,或獨自慢慢地踱著,把身心慢慢舒展開來,融入在故都的秋中,讓心中的秋和天地的秋漫成一片。
郁達夫對每處景物,描繪精致,用那顆郁悒的心,把每處景物的色香聲味體會了一遍: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比展獾挠陌岛托那榈募帕嚷淠蝗谝黄挥屑毮伒娜?,才有這么細膩精致的筆觸。
“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蹦堑蛄愕囊饩?,沒有聲音,沒有味道,只能靠敏銳的觸覺來感受了,細微柔軟,那是一種傷感的觸摸。早早起來,便踽踽獨行,不是孤獨的尋愁者,誰會寫下這樣獨特的文字、獨特的景物來?
這樣的景物往往讓人想起韋應物、孟浩然、李商隱的詩來,那種清靜幽深、寂寥傷懷總是深深淺淺、隱隱約約,令人欲罷不能。
這樣的景物值得細細地品味和咂摸,如飲醇酒,韻味無窮,綿遠悠長。
文字淡雅
郁達夫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七歲入私塾,九歲便能賦詩,深諳古典文學。古詩文中含蓄雋永、自然淡泊的美學在郁達夫的散文里隨處可見。
文字含蓄蘊藉,清淡間有豐腴,縹緲處有雋永。如“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這一連串的比喻,跳躍新奇,巧妙流暢,干凈利落,不加解釋,看似清淡枯瘦,然而細細想來,每個比喻都妙趣橫生,讓人回味無窮。古雅、含蓄得很。每個人都可以有一番品味的。
用詞獨到,頗有詩句錘煉之精到?!敖希锂斎灰彩怯械?,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边@其中的“凋”“潤”“淡”,你細細品味,是不是有當年“綠”“鬧”“推敲”的錘煉韻味?謹慎、細膩、別致,恰到好處。用字平淡,不見豪華,卻意趣滿篇。
文白間雜,從容舒展,優(yōu)雅古趣。全文甚多,不再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