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盛
常常有人說上課“表演”是做秀,筆者對此不以為然。馬卡連柯說:“做教師的決不能夠沒有表演,不善于表演的人,就不能做老師?!惫P者認為如果一個語文老師能把每一堂課都“導演”“表演”得真實精彩、形神兼?zhèn)?,那么,這肯定是一位備受學生歡迎的成功的語文教師。
在語文課上,教師精心策劃的“導”、繪聲繪色的“演”是一種對語文教學的審美追求,給學生帶來的是一種審美享受,它昭示著時代的新潮流。
一、“導演”的藝術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一個好導演,首先要有駕馭劇本的能力。同樣,當老師也要具備駕馭教材的能力。藝術造詣來自深厚的根基,根深方能葉茂??梢?,教師鉆研教材必須認真。教材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所以語文教師須對教材需千錘百煉,方能成竹在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要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這是教師能夠上好課的前提,它在整個教學中有著最根本的意義。從宏觀上講,老師應首先非常熟悉語文課程標準,將整套教材的內容要點融會貫通。從微觀上講,老師必須對每篇課文的字、詞、句、篇、結構特點、藝術技巧以及作者的經(jīng)歷、時代背景等等,都能一清二楚,了然于胸。語文教壇上曾把“教和學”的關系,比喻為“一桶水和一碗水的關系”。這就要求“導演”博采眾長,將網(wǎng)上資源、各種教學雜志對教材的分析資料,如同蜜蜂那樣辛勤的采來花粉,進行釀造、吸收、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還要做到對其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掌握主動權,高屋建瓴,對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駕輕就熟,游刃有余。
一節(jié)課能否“導演”成功,關鍵看課堂的“起、承、轉、合”設計是否合理。譬如,怎樣導入新課,怎樣設置問題,怎樣評價學生回答,怎樣結束教學等等。教師對每個細節(jié)都要精心設計。這樣“導”出來的課思路清晰,語言流暢。在設置導語時一定要營造出與教材內容協(xié)調的課堂氣氛。韓軍老師在授課《登高》時,他“導演”了一場很好的電影故事:“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jīng)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jīng)‘右臂偏枯耳半聾……”然后讓大家做一回“電影攝影師”,在腦海中把這個故事幻化成電影畫面。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二、“表演”的藝術
導演在導戲時,很多時候要親自示范,感染演員的表演情緒和演出效果。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學生,而使學生也為這些感情所感染。因此,在課堂上,語文教師應該象一個演員,用自己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情感緊緊地吸引住每一個學生。課堂教學中,老師隨著“臺詞”內容而波瀾起伏,時而靜如枯井,時而動若驚濤,要“如出我口”“如出我心”,與作者“同悲同喜,同樂同嘆”,從而把教學內容演繹得淋漓盡致,努力做到以“情”入課,用語言的藝術魅力去感染學生。讓學生置身其境,如捫其形,如聞其聲。
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鄉(xiāng)愁》時,把馬思聰?shù)摹端监l(xiāng)曲》作為背景音樂,然后帶者凝重的神色,聲情并茂的朗誦了這首詩,營造了一個精致而富有美感,熱鬧又不失內涵的鄉(xiāng)愁氛圍,他的每一個神情,每一個動作,每一個音符無不深深打動了學生的心靈。這里的“表演”是成功的,因為老師深入到了詩歌的情感世界中,使整個課堂彌漫著濃濃的鄉(xiāng)愁。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表演”魅力是征服學生心靈的強有力的武器。語文教師聲情、體態(tài)等表演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學生健康審美情趣的建立,都關乎著學生的成長,都會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使他們能在回味的過程中調動起積極的情緒,從而能情緒飽滿地、不知疲倦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要用積極飽滿、恰如其分的“表演”來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盡快地進入“學習角色”。比如教《最后一次講演》,可以模擬聞一多先生義憤填膺、怒不可遏的猛擊桌子的神態(tài)和姿勢,使學生產(chǎn)生直觀的體驗。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如果沒有老師精彩投入的“表演”,也就沒有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積極情緒,也就難以建立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難以達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或過于嚴肅,或過于古板。教學缺少微笑、激情,缺乏抑揚頓挫,缺乏必要的教育機智。學生學習的氣氛很壓抑,教學雙邊活動開展很機械。學生就不會主動去質疑問難了。這樣的課堂氣氛,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難于發(fā)揮,學習激情難于迸發(fā),自然教學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