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微”事物借助IT技術舞臺形成一種微時代的網絡文化,對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當前的文化建設要適應微時代,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立法、監(jiān)管等占據互聯(lián)網這個陣地,推動網絡文化健康快速發(fā)展。
關鍵詞:微時代;網絡文化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日漸繁多,信息傳遞的速度更快,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方式相應地發(fā)生了變化。一種更快捷的“微交流”方式正在興起: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微旅行等各種“微”事物競相涌現(xiàn)。生活點滴都冠以“微”的名號,一種全新的時尚和潮流開啟,形成了所謂的微時代。微時代的網絡文化以網絡中以“微”為中心的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形式存在,對社會的文化建設有重要的影響。
1 微時代的網絡文化的特點
在微時代,人們每天都能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介將所見、所感實時地進行傳播。因此,人們每天所收集和接觸到的大部分信息也是即時、凌亂、瑣碎的。
1.1 信息源大眾化
在互聯(lián)網和手機等便攜移動終端興起以前,報紙、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一統(tǒng)天下,人們被動地接收著信息。而在微時代,數字傳播媒介種類繁多、操作簡便,普通群眾可以實時地直接或間接發(fā)布相關的事件。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是記者、都是信息源。同時,人們還可以通過網站或其他APP交互軟件進行點贊、評論等互動交流,就一些熱點事件、時事政策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甚至宣泄個人的主觀感受。這些無不凸顯了微時代網絡文化的大眾性或者說草根性。
1.2 傳播的快捷化
借助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信息的傳播變得異??焖佟=刂?015年3月底,我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2.9億。當某一觀點、事件引發(fā)了民眾的好奇或共鳴等關注時,微博、微信的轉發(fā)就會呈幾何級數增長地產生,瞬間能傳遍全球。信息的受眾無論在哪里或干啥,都能方便地抽出空隙接受信息。微時代網絡傳播極大縮短了時空距離,可以使普通大眾在傳統(tǒng)媒介之前得知最新資訊。
1.3 信息量碎片化
隨著手機等便攜移動數字終端的發(fā)展,民眾在發(fā)布言論等信息時更加自由,對同一事件的分析往往充斥著不同動機、不同視角、不同信息量;沒有親歷現(xiàn)場或不明真相的人也競相轉發(fā),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個性化和隨意性,人們難以了解相關信息的全部。這也是微時代網絡文化的典型特征——碎片化。
2 微時代網絡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微時代”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梢哉f微時代的微事物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享受其便利和快捷的同時,也將承受其帶來的負面影響。
2.1 網絡文化產業(yè)亂象仍存
一是網絡文化產業(yè)的結構單一、內容良莠不齊。網絡文學、網絡影視抄襲成風,質量不高,原創(chuàng)少,缺少弘揚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網絡文化作品。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等打著情色、暴力的擦邊球,這些不良信息讓一些控制力差、辨別能力弱的網民沉溺不拔,尤其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更加嚴重。二是在知識產權的保護方面,制度規(guī)范缺失、調查取證困難,人們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太認同,追求免費的資源,導致互聯(lián)網上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等侵權行為較為普遍,不利于文化、知識的創(chuàng)新。
2.2 網絡文化立法相對滯后
在網絡文化制度方面,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滯后,跟不上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變化,加上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匿名性,廣大的網絡用戶甚至法律相關工作人員的法制意識者不是很強,而現(xiàn)實中也存在很多無法可依的空白領域。同時,互聯(lián)網違法犯罪行為有很強的隱匿性和較高的科技含量,難發(fā)現(xiàn)、難取證,且很多網絡違法犯罪屬于跨境犯罪,國家間的合作、執(zhí)行標準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法律執(zhí)行力較弱。
2.3 網絡道德行為失范
在微時代,我們對于海量的信息應接不暇,顧此失彼,真?zhèn)文?。人們如果對信息的篩選、處理能力不強,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一些別有用心、圖謀不軌的不法分子趁機制造虛假信息、不實信息以混淆視聽,更有甚者進行信息詐騙、侵犯他人隱私、盜取他人賬戶、進行網絡色情、賭博等活動進行牟利,其危害不可小覷。
3 加強微時代網絡文化建設的對策思考
3.1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涵了豐富內涵并提出了實踐要求,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利用微博、微信等微時代信息傳播手段傳播社會主義理論,占領思想政治文化生產與傳播的重要陣地,是當前保障網絡文化健康向上發(fā)展的不二選擇??梢酝ㄟ^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小說、微論壇、微宣講等形式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基本國情、形勢政策等方面的教育,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弘揚。
3.2 樹立微時代工作的新理念
近年來,黨和國家明確要求要認真總結微時代精神文化領域的特點和好經驗,加強對微信、微博等微時代傳播方式的建設和管理。因此,文化工作者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微時代的建設與管理在網絡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樹立微時代工作的新理念,進一步研究如何去加強微時代傳播方式的管理和信息、輿論引導的有效措施和方法,積極搶占微時代思想文化陣地,牢牢把握微時代傳播中的網絡文化建設的主動權,這樣才能應對當前全球化、多元化價值觀帶來的沖擊。
3.3 優(yōu)化微時代的網絡文化大環(huán)境
當今世界呈現(xiàn)出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趨勢。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飛速發(fā)展,人民民主意識日益增強,正處在社會、經濟、政治的重大轉型期。這些社會大環(huán)境造成了開放的網絡文化發(fā)展向不良方面發(fā)展的現(xiàn)象,一部分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的偏差,缺乏信仰。作為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優(yōu)化社會輿論環(huán)境,借助微時代的信息傳播手段,加強對微時代傳播方式的治理,去營造出引導人們思想、社會行為的社會大環(huán)境。
3.4 打造多元共治的模式
加強微時代的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政府是主導,非政府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是有益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要形成多方參與的網絡化治理模式。政府作為社會最大的信息資源擁有者,在網絡文化的建設和管理中必須發(fā)揮主導性的作用,整合微時代的各種資源。非政府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雖然有代表了不同階層、不同的利益群體,但卻是網絡文化的建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合作者。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6.49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47.9%。廣大網民在民主政治、社會文化、社會監(jiān)督等方面都顯示出巨大的力量。政府應擔當起整合各方力量的重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更多有益的文化、信息唱響主旋律,充實互聯(lián)網內容。
3.5 健全完善法制
加強網絡文化的建設離不開法制的保障,要加快網絡信息方面的立法工作進程。我國的網絡立法工作在逐步完善。例如,2015年8月底獲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規(guī)定:對編造虛假信息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的,最高可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但不可否認,相對于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我們的法制還是具有滯后性。要針對當前網絡出現(xiàn)的嚴重的、突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制定相關法律規(guī)范,用來引導、規(guī)范網絡主體的各種行為。要加大法律執(zhí)行力度、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最大限度減少網絡違法犯罪行為。
參考文獻:
[1] 彭麗瓊.發(fā)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2(3).
[2] 鄭潔.網絡媒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的影響及對策[J].求實,2010(2):83-85.
[3] 孫禎祥.網絡文化傳播中的人文精神缺失與重建[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4] 劉志剛,常璐.網絡文化亂象解讀[J].
[5] 張童童,田寧.網絡文化對90后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03).
[6] 楊永志.發(fā)展健康向上網絡文化的三個著力點[N].人民日報,2012-02-06.
[7] 王琳,楊永志.論網絡文化的現(xiàn)實維度[J].學術論壇,2012(4).
[8] 楊立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網絡文化的有效途徑[J].江海縱橫.
作者簡介:楊華宏(1981—),研究生,長沙縣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