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遇到過這樣的一位媽媽,她的孩子叫娃娃,當(dāng)時是兩歲8個月。娃娃的媽媽那時遇到一個頭疼的問題:娃娃雖然已經(jīng)可以自己吃飯了,但是有一個壞毛病,她用過的東西、玩過的玩具,不喜歡收拾。比如:午睡起床,媽媽對娃娃說:“娃娃做個乖寶寶,把自己的小被子疊起來好不好?”娃娃通常都會隨意地搖搖頭,不理媽媽。再比如:玩玩具的時候,如果媽媽說:“娃娃,我們要吃飯了,你把玩具都收回到玩具箱好不好?”娃娃還是會搖搖頭,跑來跑去地不理媽媽。
其實娃娃媽媽在和孩子溝通時,忽視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忽視了孩子的語言和大人的語言在表達方式和接收方式上完全不同,這導(dǎo)致兩者不能完全理解對方的意思。舉例來說,小孩子經(jīng)常會說一些“童言稚語”,有些讓大人開懷大笑,有些讓大人摸不到頭腦:寶寶在說什么啊?這個時候,大人往往只會關(guān)注到孩子可愛的一面,而忽略了自己不理解的這件事。因為,家長并不認為孩子的幾句童言稚語是一定要聽懂的。那么,我們需要家長注意的是,家長的想法也一樣。家長的很多語言,盡管自己說得很流暢,但是孩子并不一定理解。這是很多家長經(jīng)常會犯的一個錯誤。比如:家長和孩子說:“你去將玩具‘收拾好”;“你去把被子‘疊起來”。家長認為自己表達得非常清楚、流暢,但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孩子在想:收拾?疊?這是什么意思呢?媽媽的樣子很兇,我不喜歡媽媽的樣子,我還是去玩玩具吧。于是,孩子跑開了,不理家長了。因此,家長在和孩子交流時,應(yīng)該更加注意自己的語言,要用能讓孩子理解的語言來和孩子溝通、對話。比如:您讓孩子收拾玩具時,可以說:“來,娃娃,我們一起幫助小積木回到自己的小房子吧,積木寶寶們該睡覺了?!边@樣說,孩子就很容易理解,并且樂于去做這件事了。
此外,娃娃媽媽還忽視了兩個重要問題,這也是導(dǎo)致她不能和娃娃很好溝通的重要原因。首先,娃娃媽媽忽視了娃娃成長的階段特點。家長們應(yīng)該知道,每個孩子的第一叛逆期,就是3~5歲的時候,我們稱為“寶寶叛逆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有一些夸張的動作,比如:大叫、大幅度跑跳、突然去做一些聲音很大的事情,口頭語是“我來、我不、我要”,這些詞匯正是自我迅速發(fā)展的標(biāo)志。像娃娃小朋友,其實已經(jīng)開始有了“寶寶叛逆期”的一些表現(xiàn)了。
與此同時,這個時期的孩子和任何時期的孩子一樣,都需要理解和尊重,父母千萬別以為孩子小就沒有心理需要,或者是他們小就可以忽略這種正當(dāng)?shù)男睦硇枰V灰侨?,就希望得到愛、理解和尊重,這種心理需求貫穿人的一生。但是孩子太小,并不知道如何得到尊重和平等的對待,于是,他們開始排斥命令、指揮。所以有時侯家長會覺得孩子在故意對抗,甚至是故意激怒成人,要知道,他們正是用這種對抗來滿足自己潛意識的需要,因為對抗能讓孩子覺得心理上舒服一些,他們的小宇宙也會因為感到不自由引起不適,這是他們生平第一次用自己的方式向成人的世界發(fā)出“我要自由,我要平等”的吶喊!
原因找到了,應(yīng)對的方法自然也就有了。對處于“寶寶叛逆期”的孩子,父母在和他交流時,盡量用“我”開頭的句子,而減少使用“你”開頭的句子。同樣是3歲左右的孩子,每個孩子的心理成熟度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每個孩子叛逆期也各不相同。雖然理論上來講,“寶寶叛逆期”是在3~5歲會發(fā)生的事情。但是因為有些孩子會早熟,有些孩子會晚熟。所以,對于同樣是3歲左右的孩子,同樣的辦法,就可能對這個孩子有用,對另一個孩子沒有用。
因此,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不僅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同時還要了解孩子的成長特點、心理成熟度,這樣親子間才能有良好的交流。
(楊謹 國家認證二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