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栩
【摘要】面對我國老齡化人口越來越多這一趨勢,適老化建筑設計已勢在必行,文章針對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建筑規(guī)劃、空間設計、無障礙環(huán)境等進行了論述和總結。
【關鍵詞】老齡化;尊嚴;舒適;交流;細節(jié);需求
如今我們已處在老年化社會之中,隨著傳統(tǒng)家庭結構和觀念的改變,社會養(yǎng)老已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養(yǎng)老院和養(yǎng)老居住性質的建筑今后成為我國老人主要養(yǎng)老之地。養(yǎng)老院和養(yǎng)老居住建筑決不是孤立設置的,它的主要目的是方便老人之間的相互照顧與交流。使老人可以獨立、有尊嚴的生活。
人的一生從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人,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變化體現(xiàn)在身體功能的變化、感覺功能的變化、心理功能的變化、生活結構的變化等,老年人的需求會更多,如環(huán)境、健康、和睦、依存、安靜、安全和尊重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
在探索設計養(yǎng)老居住建筑時,要從多方面考慮,不放過每個細節(jié),考慮他們的起居、日常事務、個人愛好習慣、社會接觸及文娛體育活動等方面。通過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和智能家居去實現(xiàn)他們生活方式的延續(xù)性,最終達到其獨立生活的能力。
一、老年人居住需求
適老建筑設計要使適老建筑常規(guī)化,建筑設計中體現(xiàn)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社會需求和生理需求。
心理需求
老年人常常能感覺自己身體的變化,尤其是70歲以后,隨著身體機能的衰弱,老年人獨立生活能力會不同程度的退化,進而引發(fā)一系列心理的變化,適老化建筑設計可以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智能科技化設施輔助其自立生活,減少心理和生理上的損傷,提高生活質量,有尊嚴的安享晚年。
社會需求
老年人也是社會生活中的一份子,他們需要友誼、關心和與他人交流,希望得到他人和社會群體的接納和重視,如結交朋友、參加各種社會團體及其活動。老年人也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充分發(fā)揮個人聰明才智和潛在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對社會有較大貢獻,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和余熱,使其盡享每天生活的樂趣。
生理需求
人進入老年后,生理上發(fā)生巨大變化,身體機能退化,如視覺、聽覺、觸覺、記憶力、智力等嚴重退化,在適老建筑設計中,體現(xiàn)細節(jié)性設計,對于空間的導向性、色彩、燈光材質等需要適老性設計。適老化建筑設計要最小化障礙性,最大化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合理設計援助性,做到既不缺失又不過度。
二、針對老年人的建筑規(guī)劃
在這里我們著重關注的是適老建筑設施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具體的空間設計中的處理方法,如總體平面布局、組群空間模式、建筑細部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和隱私空間的梳理等。通過物理空間的精確設計,緩和老年人的社會壓力,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創(chuàng)造良好的舒適環(huán)境。
整體布局
在用地的整體規(guī)劃設計上,首先要處理好功能分區(qū)問題,是指結合用地地形的變化,尺寸、朝向、方位以及市政交通和基礎設施情況,確定主體建筑、附屬建筑、停車場、外來者可利用的室外空間、內庭空間等空間位置關系,形成疏密有序、與周邊環(huán)境形成良好融合的功能布局。同時結合功能布局,合理設計各種交通流線,要盡可能地分散人流,對不同的功能空間設置相對獨立、空間位置明確出入口,對于外來車輛和人流要加以明確的分區(qū)限制,在確保人車分流、安全管理的同時,減輕對適老建筑群體內人員正常生活的沖擊和影響。
建筑設計
在適老化建筑設計過程中,滿足各種建筑設施尺度、功能等基本要求的同時,要始終把握三維空間一體化設計的大方向,無論是建筑內部不同功能空間的劃分,還是大小生活單元的連接方式,以及人流、車流、物流等各種交通流線組織,都要結合建筑內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考慮到各類老人的活動空間范圍和相互之間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程度。合理劃分有限的建筑空間。適當考慮綠化空間和公共空間立體化設計,讓二層以上的老人可以不要要小樓就可以接觸到大自然,享受到與住在一層的老人一樣的生活品質和新鮮的空氣。
公共空間的設計以簡潔明快、便于老人認知為原則,在具體的空間尺度、色彩、建筑材料等處理上,進行差異化設計,在過廊、走道等移動空間合理設置可以供老人停留或者進行交流的休息空間,布置長椅或其它設施。同時設計公共空間的回游路徑,讓老人可以充分享受到空間的各種變化。
平面設計采“用居住組團”的概念,即居住單元與公共交流空間的組合。居室面積一般在50—60㎡之間,適合老兩口居住,其格局一般是一室一廳。但是居住單元不易過大,一般以4—5戶為一個單元,最多不超過10戶為設計原則。所有單元由走廊連通,并設有公共活動空間,方便老人之間的交流活動,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居住單元的類型,讓老人們的個性特征得以更好地體現(xiàn),讓老人們的生活的更加如意、更加有活力。通過這樣的處理,增加了建筑內的層次,讓老人可以更好的認識到自己與其他單元之間的差異,明確了作為個體的歸屬,活化了老人們的日常生活。小尺度的建筑空間可以最大化的給予老人維持他們的自信和技能的感覺,并根據不同老人的特點、喜好和希望值來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充分了解不同老人的生活習慣,過往的經驗和記憶,并將之融入設計之中。
室外空間的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除了進行常規(guī)的綠化植被,地形平整、水系的穿插以及園林小品設計之外,針對老年人的身體特性和行為模式,需要對室外空間強化和深入設計,以滿足老年人對景觀設計的要求,提供可以讓老年人安心散步、種植花草、釣魚等的各種興趣空間非常重要,重視健康和運動的功能,提供相應的運動空間,讓老人們可以充分發(fā)揮身體和心理能動部分的潛在機能,更加積極地面對和享受晚年生活。
三、空間設計細節(jié)要求
對于居住在適老化建筑中的老人來說,它就是一個小的社會縮影,老人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建筑中度過,老人們以往的生活記憶,包括道路、超市、公園、鄰居等具體的空間影像,將折射到建筑空間的每一個細部場所,具體包括標識、色彩、扶手、盲導線、開關、建筑符號等方面的設計,都要充分結合老年人的視力、體力、移動速度等身體能力,以及安靜、自立、在意周邊人的反應等心理需求、細致設計建筑細部環(huán)境。在這里,細部的設計處理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各個方面:
1、通過在居室入口處設置通知板,上面貼有老人自己的照片或者繪畫作品等,加以裝飾設計,這樣的處理手法讓入口空間在作為空間裝飾物的同時,可以喚起老人們的回憶。
2、由于老年人的視力減弱,會改變老年人對色彩的感覺,同時對空間的縱深感和認知感也會減弱,針對老年人的這種特點,需要強化建筑部件的邊緣,采用強烈的對比色彩。設計上可以將建筑內色彩主題定位橘色或者綠色(下轉)(上接)為主,在地面顏色、門的顏色以及空間指示牌的顏色等地方使用。通過亮橘色的熒光反射條,表明臺階、坡道等有高差的空間。讓老人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空間的變化。
3、在電梯、入口、樓梯、坡道等交通節(jié)點附近,設置可以供老人休息和等待的椅子等設施。
4、采用子母門的設計,為輪椅的出入提供方便。簡化門把手及門鎖設計,方便老年人使用和操作,同時相對延長電梯或者自動門的開關時間,讓老人們可以輕松地進入或者離開。
5、建筑內走廊的寬度至少要在1.8米以上,做到3米更佳,設置雙側扶手,由于老人在移動過程中,往往并不是行走在走廊的中間,而是選擇沿著墻邊緩緩的移動,因此要特別注意門的開啟方向,盡可能不要開向走廊。
6、提高建筑內的照明水平,在整體上保證建筑內的明亮,方便老人們的日常生活,采用特別的設計,通過光的反射作用照亮房間,避免燈光直接刺激老人的眼睛,設計夜視燈,避免老人夜間起床摔倒。
7、采用舒適的、顧及老人活動特征的室內家具,如采用推拉或旋轉式的壁櫥,最大限度地提高儲藏空間的利用效率,避免老人做出過多的彎腰、踮腳等動作,使放置餐具壁櫥的高度應與視線相平,方便老人使用。
8、在衛(wèi)生間設計中,坐便器后邊的位置選用深色的瓷磚,其余選用白色,目的是老人可以很快辨別馬桶位置,避免老人摔倒。
四、無障礙養(yǎng)老環(huán)境
為確保老人們居住環(huán)境的舒適性,確??臻g移動上的尺寸和無障礙化,將扶手、開關、床等日用品選擇適合老人使用的型號。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交通空間總體上采用無障礙設計,避免高低差突兀的出現(xiàn)。通過坡道、扶梯、電梯、蓋板等不同的方法,保證交通上的無障礙設計,讓老人們可以順利的進行空間移動??刂撇⒈M量減少建筑內地面材料的種類的變化,確保采用防滑平整的建筑材料,同時避免玄光和高光的出現(xiàn)。
對于公共空間內面向老年人使用的建筑空間,如雙層扶手、坡道或者所有人都在用的臺階等,進行加大與周邊空間的明確對比,設置明確的空間指示牌,讓老年人可以清晰地識別和便利地使用。
結語
老年人盡管在體力、智力等方面不可避免的有些不足,但作為獨立的社會人,他們更加希望在老年時期能夠正常地生活,希望感受與健康人一樣的對待和尊重,不希望成為別人的累贅和負擔,在具體的適老建筑設計中,要在各個設計細節(jié)上確保老人的這種心理需求,特別是在生活的場所設計上,尊重個人的獨立性。完善建筑內的各種服務功能,確保老人可以舒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