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發(fā)展兩國關系,李光耀一直抱著極高熱忱,并得到了積極回應。“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中國官方對其的正式評價。
而對于中國的前景,他更是早早給出了積極的評價。
早在1974年,他就曾指出:“在今后的20年里,中國也許更有可能成為熱力和影響力四射的太陽,而不是月亮。”1975年5月,正在英國訪問的李光耀談到中國與東南亞的關系時認為,在20年到30年之間,中國將成為亞洲最大的主宰力量。
1988年訪華,李光耀親眼目睹了中國改革開放10年后的偉大成就后說:“中國經濟發(fā)展,前景一片大好。一旦中國朝向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經濟改革完成后,中國的經濟就會迅速增長。當中國大陸人均國民總產值達到今日中國臺灣省目前的水平時,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超過歐美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總和?!?/p>
在他2000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李光耀指出:“中國有潛能在2050年實現目標,晉升為現代化的經濟體。只要中國不偏離重教育、重經濟的現有軌道,中國大可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貿易強國,在國際事務上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最近幾年,李光耀在多次場合表示,中國有能力維持長遠和穩(wěn)健的經濟增長。
李光耀曾指出:“中國將走出自己的發(fā)展方向,有選擇地采納它認為有價值,能符合中國發(fā)展前景的政府治國方式。中國人民對‘亂有一種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恐慌。正因為中國龐大,領導人益發(fā)得分外謹慎,在引進或采用任何模式和原理之前,都必須小心翼翼地測試、調整、修正,肯定沒有問題之后,才把它融入本國的體制。”
然而,新加坡卻成了最后一個與中國建交的東盟國家。這般微妙的外交態(tài)度背后,是李光耀對中國崛起的另一個態(tài)度:提防、警惕、引導美國介入東亞事務。
作為“中國威脅論”的支持者,李光耀屢屢對東亞國家發(fā)出“警告”:在東盟其他國家紛紛積極引入大陸資金時大喊“謹慎”,表示中國要讓東南亞國家做附庸?!爸袊嬖V我們國家無論大小一律平等。但當我們做的事惹其不高興時,他們就會說你讓13億人民不高興了,請搞清自己的位置。”
對于美國介入東亞事務,李光耀則一再強調其必要性?!爸袊诔蔀橐粋€有影響的大國。世界希望美國依然能夠制衡中國。沒有其他國家或國家組織、如歐盟,能擔當這個角色。印度洋、東南亞和大洋洲地區(qū)的國家與中國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關系,盡管中國表示決不會謀求對這些國家的霸權,但美國在該地區(qū)的強有力存在最符合它們的利益?!?/p>
而在國內,為了切斷華裔和“唐山”(海外華人對中國的一種稱呼)的認祖歸宗淵源,他淡化族裔色彩,樹立“新加坡國民”理念,關閉“南洋華人文化大本營”——新加坡南洋大學,確立英語為主要官方語言并在中小學強制推行,一手締造了現在新加坡人“黃皮白心”,基本西化的國情。
另外,在其所作《李光耀:大師論中美和世界》中,李光耀預測中國GDP將不可避免地超過美國,但創(chuàng)造力永遠無法與美匹敵,因為“中國文化不允許自由交流和思想競爭”。
(《東南亞縱橫》2015.3.23 李國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