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斯里蘭卡無疑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這一顆印度洋上散落的“美麗淚珠”擁有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卻因為歷史上被長期殖民以及近年連年內戰(zhàn)而使得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在外媒的解讀中,斯里蘭卡新政府的外交取向或是問題的根源所在。而平衡中國影響的天平另一端,則毫無疑問是與斯里蘭卡一水之隔、關系密切的印度。
特殊關系歷史久遠
對斯里蘭卡來說,如果不提印度文化的影響,那么其歷史可能會走上完全不同的發(fā)展路徑。
斯里蘭卡目前最主要的民族有4個。分別是僧伽羅人、泰米爾人、穆斯林以及伯格人。前三個民族都與印度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僧伽羅人占斯里蘭卡總人口超過70%,其民族起源有著濃厚的印度情結。
僧伽羅民族的形成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古代印度北部的一位公主,一出生就被巫師預言將嫁給一頭獅子。國王為此將公主嚴加看管,但有一天公主還是走出了王宮,結果真的遇到了一頭獅子。獅子帶走了公主,后來生下了一男一女。男孩名為辛訶巴乎,當其長大后,他帶著母親和妹妹回到之前的王國。其后,辛訶巴乎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并娶自己的妹妹為妻,生下了王子維杰耶·辛訶。維杰耶后來帶著700人來到斯里蘭卡,娶了當地女子為妻,于是就繁衍形成了僧伽羅民族。
這一傳說看似荒謬,但卻有著一定的歷史依據。歷史上來自印度的移民源源不斷流入斯里蘭卡,帶來了印度文化、工藝,而今天的僧伽羅人也普遍認可自己與印度雅利安民族有著共同淵源。
民族起源之外,斯里蘭卡的宗教及語言也受到印度的深刻影響。僧伽羅人信仰佛教,印度人來此傳教可追溯至阿育王時期。而泰米爾人源自印度南部,信仰印度教,與普通印度人無異。語言方面,斯里蘭卡的國語僧伽羅語也與北印度的諸種方言有著很大共性。
如果說斯里蘭卡與印度在族群與宗教語言等方面有著深厚的淵源,那么自西方大航海時代開啟后,兩地共同的被殖民命運進一步加深了這種聯系。
英國統(tǒng)治下貿易密切
在斯里蘭卡的歷史上,葡萄牙、荷蘭、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幾乎左右了斯里蘭卡獨立前的歷史進程。而英國無疑將列強在斯里蘭卡的殖民進程推向了頂峰。
英國人的統(tǒng)治方式與葡萄牙、荷蘭相比有著很大不同,后兩者只是控制沿海地區(qū)的貿易據點,而英國一開始即控制了全境,并且對斯里蘭卡采取了不限于經濟層面的深層控制。英國人統(tǒng)治斯里蘭卡后,建立了一整套殖民地行政系統(tǒng),對社會經濟各個層面進行了深度干預。
在統(tǒng)治斯里蘭卡全境之前,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已經壟斷了斯里蘭卡的肉桂和珍珠的采集,獲取肉桂是英國對斯里蘭卡產生興趣的原因之一。而英國統(tǒng)治開始后,英國政府卻一改慣例,將斯里蘭卡設為直屬殖民地,而非交由東印度公司管理。
東印度公司對貿易的壟斷地位被削弱后,斯里蘭卡英國殖民政府開始自行處理貿易事宜。1814年,殖民地政府繞過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向歐洲供應肉桂,1822年后則完全拋開東印度公司。這種模式極大改變了斯里蘭卡的對外貿易方式,斯里蘭卡與鄰國印度的貿易進一步活躍起來。
由于經濟模式的轉變,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中后期,斯里蘭卡內部主張民族獨立的呼聲開始出現,而這一時期的印度,同樣也有著強烈的民族自主意識,并已經產生了相關政治團體。通過經濟以及文化等領域的密切聯系,以及英國的統(tǒng)治因素,斯里蘭卡民族意識的覺醒受到印度的深刻影響。
印度深度介入斯內戰(zhàn)
斯里蘭卡最大的兩大民族僧伽羅人與泰米爾人,很大程度上均源自印度。然而這兩大族群之間長期以來就存在著隔閡。前者居住于富裕的西部沿海、中部高山地區(qū),而后者集中于北部、東部;前者信奉佛教、后者信仰印度教;語言也大相徑庭。
1956年4月,斯里蘭卡政府通過將僧伽羅語定為唯一國語的法案,引發(fā)泰米爾人強烈不滿,并發(fā)生了暴力沖突。為此,斯政府只得宣布承認泰米爾語的法律地位,并承諾確保泰米爾人的語言權利。然而,1958年5月,一則關于泰米爾人殺死了僧伽羅人的傳言引發(fā)了全國騷動,結果造成幾百名泰米爾人死亡。之后政府強制將2.5萬名泰米爾人遷往泰米爾人聚集區(qū)。1959年9月25日,斯里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遭遇刺殺身亡,背后主使者指向一名佛寺住持。
斯里蘭卡的民族矛盾就這樣逐漸尖銳化。1972年,斯里蘭卡政府通過新憲法,明確規(guī)定僧伽羅語為唯一官方語言,并取消了原憲法中旨在保護少數民族權益的內容。1973年,政府進一步推行標準分制度,規(guī)定泰米爾人進入大學的錄取分數線需高于僧伽羅人。此舉進一步引發(fā)了泰米爾人的不滿。
1972年,幾個泰米爾人政黨決定成立泰米爾聯合陣線,共同與政府進行斗爭。1976年,聯合陣線通過決議,謀求建立一個獨立有主權的“泰米爾國”,并改名為泰米爾聯合解放陣線。
其后,1977年斯國賈亞瓦德納新政府改為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泰米爾人的抗爭有所緩解。不過,泰米爾人內部也開始出現分化。通過暴力路線建立獨立泰米爾國的主張在部分泰米爾人中得到支持。其中實力最強大的即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簡稱猛虎組織)。
從1977年大選開始,猛虎組織開始使用暴力手段制造恐怖氛圍,引發(fā)新一輪全國種族騷亂。1979年,猛虎組織游擊隊襲擊警察哨所,政府軍對此進行了武裝清剿。結果不但沒有剿滅游擊武裝,反而使得支持政府的溫和泰米爾政黨失去了泰米爾人的支持。
1983年7月,由于一場嚴重的種族騷亂,斯里蘭卡內戰(zhàn)正式爆發(fā)。當時,印度南部的泰米爾人聚居區(qū)泰米爾納德邦反應尤為激烈,派出代表向印度中央施壓。不久,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發(fā)表了措辭強硬的談話,宣示印度不會在此問題上無所作為,斯里蘭卡處理泰米爾人問題不能將印度排除在外。
從1983年起,大批斯里蘭卡泰米爾人將印度南部作為基地,積極整軍備戰(zhàn),并得到了來自印度地方政府的武器及資金援助。兩國關系降至冰點。為此,斯里蘭卡開始尋求區(qū)域外國家如巴基斯坦、美國、中國以及英國的幫助,印度對于斯里蘭卡此舉反應強烈。
為了避免其他國家介入,印度開始積極當起斯國內戰(zhàn)的調解人。然而,印度的立場備受斯里蘭卡一方質疑。印度一方面促使內戰(zhàn)雙方進行和談,另一方面又對斯國政府軍對猛虎組織采取的軍事行動頗為不滿,為此甚至不惜出動武力。1987年6月,印度派出漁船向泰米爾武裝所在地運送食物,結果被斯里蘭卡海軍截停。為了挽回顏面,印度其后派出軍事運輸機向泰米爾武裝空投食物,讓本已經深陷政府軍包圍的泰米爾武裝保存了實力。
印度的舉動觸怒了斯國內的僧伽羅人,兩國關系陷入谷底。直到1個月后,兩國達成協議,協議規(guī)定斯里蘭卡承認泰米爾人在居住地的權利;同時要求各方停止敵對行動,泰米爾武裝須向斯政府交出武器;如果有任何武裝組織不接受協議,印度將采取措施確保印度領土不被用來損害斯里蘭卡的統(tǒng)一與領土完整,并且必要時印度會接受斯政府的請求,提供軍事援助。
當年7月30日,印度接受斯里蘭卡政府的邀請,派出了約7萬人的維和部隊進入斯國泰米爾人聚居的北方省與東方省。此后,大多數泰米爾武裝放棄對抗,轉而與斯國政府合作。而泰米爾猛虎組織則繼續(xù)對抗,開始了長達20年的游擊戰(zhàn)。
印度軍隊的進駐,并未能從根本上根除泰米爾武裝組織的反抗。印度軍隊在斯國的驕橫,反而被許多僧伽羅人認為侵犯了斯國的主權。1988年,普雷馬達薩當選斯里蘭卡總統(tǒng),其一開始就不同意印度派出軍隊。為此1989年4月,斯國政府與猛虎組織達成協議,宣布停止敵對,共同對付印度軍隊。
直到1990年,印度最終同意撤軍。然而就在撤軍之際,印度釋放了1500名猛虎組織成員。結果猛虎組織很快卷土重來,并迅速撕毀了同政府軍達成的停戰(zhàn)協議。
(《國際金融報》2015.4.13)